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实施的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按美国ACC/AHA的定义包括B2型和C型病变,即:多支和(或)多处血管病变、左主干及大血管开口处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弥漫/长段病变、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或偏心性病变等,冠心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等)和再狭窄发生高等情况的患者,也列为复杂冠脉病变范畴。以往,鉴于技术和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将此列为介入治疗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和介入治疗器材(如支架、旋磨、旋切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管内超声(IVUS)的大量应用,尤其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的IVUS引导技术和日渐提升的性能指标,极大地丰富了IVUS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重要应用地位,复杂病变的介入技术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介入治疗的特点。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40例,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糖尿病组以多支病变、C型病变、弥漫性病变为主,而非糖尿病组以单支病变、B型病变。两组患者在病变支数和病交类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介入治疗显示糖尿病组患者需要支架后扩张、支架重叠、平均病交长度、术前参考血管直径、每个病变支架长度、平均每台手术时间、术中无复流现象,与非糖尿病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比非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大,程度重,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3.
郭盛 《华西医学》2010,(10):1789-1791
目的评估经桡静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3年7月-2009年7月接受治疗的17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经典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能够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用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CAD-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8年9月我院对252例CAD-CL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及预后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244例CAD-CL(包括慢性闭塞、分叉病变、长病变和再狭窄)患者成功置入支架(244/252,96.83%),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20%.32例患者放置支架后出现侧支血管阻塞,48例出现动脉夹层,15例支架内形成再狭窄,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前降支置入2枚支架后仍处于低血压状态,经临时起搏器置入等积极抢救无效死亡,1例于术后第3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后经急诊PCI治疗闭塞血管再通,痊愈出院.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观察要点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4月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9例,做好重点交接班,做好严密监护,及时有效的处置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及冠心病危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结论:严密的监护可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的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2年 10月~ 2 0 0 4年 6月接受PCI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以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标准为 :残余狭窄 <2 0 % ,TIMI血流 3级 ,且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14 7例 182处冠状动脉病变内植入 180只支架 ,植入成功率 98 9% ,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PCI对CH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内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43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院内死亡5例(11.6%),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或)溶栓治疗;好转出院38例(88.4%)。结论ACS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临床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血酶及溶栓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左主干慢性闭塞病变PCI成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临床罕见,仅占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的0.04%~0.40%,本文报道经桡动脉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左主干慢件闭塞病变1例。  相似文献   

9.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材的进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高,有资料显示,目前BCL已占所有支架治疗的15%,尤其是近年来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的应用,大大降低了PCI后再狭窄率(restenosis rates,RR),过去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BCL患者,目前大多数可以通过PCI治疗。尽管如此,目前BCL仍是PCI领域的难点之一,无论在操作方法上,还是器材选用上,尚有不同看法。笔者通过复习文献,介绍近年来有关BCL介入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余天浩  李瑜辉 《新医学》2012,43(4):231-23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对486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进行Allen试验阳性后选右侧桡动脉为穿刺点,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85例(其中肌桥25例),单支病变192例,双支血管病变137例,多支病变72例。植入支架378例,其中329例(87.04%)经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另外49例改经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桡动脉搏动正常。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是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处理临界病变策略制定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病变程度介于30%~70%的临界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4例,对靶血管行FFR检测,对FFR〈0.75的病变进一步行PCI治疗,FFR〉0.75的病变不予介入处理,所有患者均给予最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随访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心功能评价及复查血脂水平。结果:CAG提示46处临界病变,8例患者的11处病变行PCI治疗,治疗率为22%的,术后3个月总胆固醇水平较前明显降低,2例发生心绞痛事件,无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或再次入院治疗。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处理临界病变血管时,应用FFR测定辅助评估心肌供血,可以更合理的指导PC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棘突球囊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120例134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应用棘突球囊进行扩张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资料,评估棘突球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134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行棘突球囊扩张治疗中失败5处,成功扩张129处,成功率为96.3%。129处中,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弥漫性病变、分叉病变、开口部病变和以及其他类型病变各为30、24、26、16和33处,成功扩张后,给以支架植入或应用药物球囊治疗。6例棘突球囊扩张后发生了内膜撕裂,均为A型夹层,发生率为5.0%(6/120),对其中5例行植入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及需要外科处理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棘突球囊临床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扩张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张立  徐大勇  贺勇  黄德嘉  初宁 《华西医学》2005,20(1):132-133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一个难点,以往常规介入治疗常难得到满意的即刻效果,且再狭窄率高。crushing技术为治疗分叉病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现报道我院3例运用crushing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介入治疗8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为1~80月,中位数为24个月。结果:随访期间死亡2例(2.5%),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3例(3,75%),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例,心绞痛复发8例(10.0%),行血运重建术3例(3.75%)。以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6年生存率为97,5%,无心脏事件生存率1年为89,0%,6年为85.6%。Cox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放置与心脏事件呈负相关,而病变支数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糖尿病病史、病变支数与心绞痛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良好,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要点,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70例确诊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对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中,2例(2.86%)死亡,3例(4.29%)患者发生出血现象,经停用抗凝剂后,症状消失,无不良后果。术后半年回访,3例(4.29%)患者再次住院。结论:通过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精心全面护理,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患者(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狭窄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P<0.05);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2)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包括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5例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内仍有血栓的患者进行适当剂量的尿激酶即刻静脉溶栓治疗;其中,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发现中远端有较长段血栓;2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当天急性再闭塞;1例PTCA后发现病变部位有长段血栓并发生心脏骤停。结果 无一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溶栓治疗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未发现有血栓。结论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再闭塞或术中发现不宜介入处理的血栓,可选择适当剂量的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出血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介入治疗(PCI)完全再血管化(CR)与非完全再血管化(ICR)的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人冠心病PCI CR与ICR的资料。结果:老年人多支冠脉病变PCI-ICR组患者有较高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40.2%与31.8%,P<0.01),发生MI、再行冠脉旁路手术(CABG)以及死亡的比率稍高于PTCA-CR组,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人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PCI非完全再血管化的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介入治疗适合绝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包括高龄、高危人群,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及部分复杂、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我科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共为106位患者施行了介人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文菊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5):1417-1418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顺利行PCI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严密心电监护、去除冠状动脉痉挛的诱因,精心的术中、术后观察和护理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