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常因自身血管不能满足动静脉内瘘手术条件、左心室射血分数<30%或预期生存时间短等原因而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TCC)作为MHD血管通路.在TCC使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导致TCC更换,当TCC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涤纶套完全脱出/不完全脱出、导管破损等情况时均需更换TCC...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TCDC)的置入及使用情况,为临床应用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TCDC置入术或不带隧道的中心静脉临时导管(NCDC)更换TCDC术,并对导管的置入、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2例患者共进行124例次TCDC置管,其中新置入TCDC 103例次;NCDC更换为TCDC共9例次(右侧颈内静脉4例、右股静脉4例、左股静脉1例);TCDC更换12例次,全部置管成功。置管过程出血量≤15 mL者118例次,出血量>15 mL者6例次,出血最多者约30 mL。在使用导管透析过程中,流量>250 mL/min者116例次,流量<200 mL/min者8例次。全部导管留置中位数时间为10.5个月;更换导管17例次。结论TCDC置管安全、并发症少、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适合用于自身血管纤细、血管钙化严重不能行血管内瘘手术、多次内瘘手术失败、内瘘血管狭窄堵塞不能重建、严重低蛋白血症、心功能极差、合并肿瘤、预期寿命有限等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吲哚布芬对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 纳入使用TCC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血管通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口服吲哚布芬。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TCC使用寿命、拔管原因、导管功能不良情况、导管首次血栓形成时间、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随访结束PLT计数及凝血功能、抗PLT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TCC中位使用寿命为72周,治疗组为92周,两组患者TCC使用寿命生存曲线存在差异(χ2=22.98,P<0.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导管功能不良率降低2.601/1 000导管日,血栓形成导致导管功能不良率降低2.683/1 000导管日,导管首次血栓形成时间延长(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PLT计数及凝血功能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吲哚布芬通过预防和减少血液透析患者TCC血栓形成,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且无明显不良反...  相似文献   

4.
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双腔导管的效果和退出原因 ,延长其使用期限。  方法 :随访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 ,记录导管使用终点。  结果 :①实施深静脉留置长期带涤纶环导管术 1 39例次 ,其中 1 0例次为再次置管 ;经颈内静脉入路 1 0 4例次 (成功率 98% ) ,经颈外静脉切开插管 1 3例次 (成功率 81 % ) ,经锁骨下静脉 2 2例次 (成功率 95 % )。置管成功率 1 0 0 %。②导管使用期限 :平均 (1 4 5± 1 0 4 )个月 ,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 :>72个月 1例 ,>36个月 7例 ,≥ 2 4个月 1 8例 ,≥ 1 2个月 37例次 ,≥ 6个月 4 2例次 ,<6个月 30例次 (大部分在继续使用 ) ,其余失访。观察导管使用终点 6 5例次 ,约占 4 6 % ,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 3~ 4 6 (1 0 2± 8 3)个月。退出原因 :患者死亡 4 0例 ,其余为感染拔管、导管拔脱、血流不畅和肾移植。在导管使用终点 ,90 % (5 8/ 6 5 )的导管功能良好。③导管透析充分性 :1 1 4例患者透析后尿素下降率平均 70 % ,平均Kt/V达 1 5 5。与内瘘透析患者Kt/V =1 5 0±0 33(n =30 )比较无显著差别。④导管动静脉端反接对透析效果影响 ,比较 35例导管动静脉端正接和反接 ,血流量2 0 0~ 2 5 0ml/min ,单次透析正接Kt/V =1 5 5± 0 4 3,反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更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T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例MHD合并TCC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数字显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原导管腔内和(或)狭窄段血管球囊扩张术并行新导管更换术。观察术后即时和6个月内导管功能情况。结果:12例患者在行导管更换时发现6例导管嵌顿,经PTA治疗后顺利拔管;全部患者PTA后均成功行再置管术,术后导管即时透析血流量250 ml/min,术后随访3个月时初级通畅率为100%,6个月初级通畅率为75%。结论:腔内治疗TCC并发症患者行拔管和再置管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患者耐受性较好,能很好解决MHD患者通路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经皮颈内静脉长期置管的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置管术后情况、导管的使用情况、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透析充分性评价等。结果(1)实施颈内静脉长期置管18例次,其中3例为重新置管,置管成功率100%。(2)导管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置管处局部渗血;1例出现导管出口感染,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患者出现导管血栓形成;2例诊断导管纤维鞘形成;1例因人为损坏出现导管破裂。经过相应处理后均使问题得到解决。(3)导管使用期限:本组患者长期导管使用时间为4~41个月,除1例死亡(原因为脑出血),3例为重新置管,余患者仍继续使用。(4)透析充分性评价:15例患者平均尿素下降率为72%,平均尿素清除指数达1.54。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老年血透患者,使用颈内静脉长期导管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置管及导管护理技术、加强健康宣教,能延长导管使用年限,减少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2002年8月~2005年10月,我们采用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维持血透2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4例;年龄30~70岁,平均60.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10例,糖尿病4例,高血压2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多囊肾1例,痛风肾病1例。插管原因为内瘘狭窄、闭塞或失败9例,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内瘘手术6例,害怕静脉穿刺要求行长期留置导管3例,其中2例患者因长期留置导管不畅分别重新置管2次和3次。  相似文献   

8.
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败血病(CRS)的发病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静脉导管培养为念珠菌,9例为细胞。其中置管时间〈28d者以细菌为主(6/8),〉28d以真菌感染为主(13/16)。结论 置管时间〈28d者CRS发病机理以细菌沿皮肤逆行感染为主,〉28d者是在菌群失调基础上,真菌定位在导管所致。合理选用抗生素,缩短导管留置时间(〈7d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使用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常规行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采取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6例,继续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10 000 U/ml;B组7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C组7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每次0.96g,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3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首次透析时需尿激酶干预的时间、3个月内尿激酶溶栓次数、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4‰,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23.4±14.2)天,溶栓7次;B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9.2‰,首次尿激酶干二预时间为(37.2±13.8)天,溶栓4次;C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1.5‰,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54.5±5.50)天,溶栓2次.上述指标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片用于血液透析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可显著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我院24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及肠瘘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置管时间为(16.5±3.8)min,无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2例营养管堵塞,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平均导管留置时间(83.7±46.2)d。18例患者肠瘘愈合,治愈率为75%(18/24),5例肠瘘未愈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住院时间短,空肠营养管越过肠瘘给予肠内营养等优点,可用于高位肠外瘘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ICU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丽  黄超艳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836-1836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病情重,侵入性置管操作较多,而且昏迷患者多,无家属陪护,所以导管的意外拔除情况较普通病房出现多。意外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导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针对ICU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较高的现象,笔者收集了1080例次ICU置管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中18例次意外拔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2004~2006年,我科采用ARROW中心静脉导管对68例大、中量胸腔积液患进行经皮穿刺留置引流并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本组68例,男性54例,女性14例,年龄40—78岁,平均65岁。其中癌性积液53例,结核性积液10例,心包积液合并胸腔积液3例,肝硬化腹水合并胸腔积液2例。采用ARROW导管(16Ga.X820CM),在B超定位下按常规胸腔穿刺置管。68例均一次置管成功,引流期间有10例次出现堵塞,给予10ml生理盐水冲洗后通畅,其中1例因导管堵塞于术后7天拔管。68例均未发生感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磁导航遥控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RVOT-VT/PV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为RVOT-VT/PVCs的患者共16例[女12例,男4例,平均年龄(44±15)岁],结合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磁导航遥控磁导管实施消融术,消融失败者改为手控导管消融。结果10例(63%)患者使用磁导航消融成功,6例需手控导管消融,1例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平均放电(3.9±1.6)次,放电时间(240±33) s,总手术时间为(190±42)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4.8±2.6) 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2.0) min,磁导航系统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为(1.6±1.0) min。结论应用磁导航系统结合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导管消融治疗RVOT-VT/PVCs,并可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单消融导管指导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单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单消融导管指导环肺静脉电隔离组和单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环肺静脉电隔离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发作时间、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及左心房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CT所测双侧肺静脉血管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阵发性房颤86例,持续性房颤36例.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总的消融时间为(158.0±29.5)min对(158.0±28.4)min(P=0.95),平均透视时间为(41.4±9.9)min对(37.7±9.5)min(P=0.23).所有患者随访9个月,房颤事件的复发率为32.5%对3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两种消融策略均未出现心脏压塞和肺静脉狭窄,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2例.结论 单消融导管与单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房颤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我们将鼻胃镜经鼻插入2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患者十二指肠降段,经活检孔引入亲水性超滑导丝至空肠,退出鼻胃镜,将肠梗阻导管沿导丝送入空肠上段,充盈前气囊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有无缓解、腹围缩小情况及24 h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显示28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置管时间为10~35 min,留管时间为3~18 d。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4 h引流量480~1 550 mL,平均885 mL;置管24 h后患者腹围(79.1%±20.3%)显著小于置管前(100%,P〈0.05)。可见经鼻胃镜放置肠梗阻导管简便、易行,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通过分析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3年3月新留置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使用时间大于6个月的患者111例,导管留置总时间为1090个患者月,平均已留置时间为9.8个月。所有导管均选用Quinton Permcath带cuff长期留置透析导管,插管部位首选右颈内静脉,其次为左颈内静脉、髂外静脉。出现导管并发症(感染、血栓等)予对症处理。结果 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8.1%。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为4.5%。111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5.4%,2例为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4例为真菌感染,1例治愈,3例拔管并重新置管。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8、9%,发生血栓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6d;20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通畅,成功率为95.2%,其中18例再次发生导管血栓,5例患者加服血小板抑制剂后能保持导管长期通畅,13例仍多次发生血栓,改服华法林后,9例有效,另4例改建内瘘或移植血管。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使16例患者的导管使用寿命平均延长了6个月。结论 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留置和长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导管血栓形成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可显著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朱明燕 《心电学杂志》2010,29(5):399-400,432
目的探讨T波峰-末时间(Tp—e时间)及离散度与Brugada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测量3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Tp—e时间及离散度。随访2~6年,每年2次,心脏事件为猝死幸存和(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结果无症状者发生心脏事件的Tp—e时间及离散度分别为(116.00±8.94)ms、(3300±1150)ms;未发生心脏事件者分别为(8666±1000)ms、(22.00±6.30)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有症状者再发生心脏事件的Tp—e时间及离散度分别为(108.50±10.69)ms、(3420±1060)ms;未发生心脏事件者分别为(85.45±9.34)ms、(18.10±12.60)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Tp—e时间及其离散度预测心脏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0703。结论Tp—e时间及离散度可作为一种无创手段用于预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新型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NYHA心功能III~IV级外科高危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使用LuX-Valve装置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期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均成功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无术中或术后72 h内死亡;除4例因器械位置异常行体外循环手术外,余32例(88.9%)手术成功。无住院死亡,2例病重出院。随访350(196,386)d期间,3例(8.3%)死亡。至末次随访时,66.7%(22/33)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72.7%(24/33)三尖瓣反流量少量及以下,右心房、室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分别为(115.58±67.74)ml vs.(161.08±95.50)ml,(118.76±50.45)ml vs.(136.65±55.44)ml,P均<0.05],但右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是术后不良事件的独立危...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在良性食管瘘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在良性食管瘘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观察18例良性食管瘘患者接受PEJ的置管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平均置管时间为(21.75±5.9)min,成功率为94.44%,未发生置管相关性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1%,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76.88±21.13)d。结论 PEJ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护理、患者痛苦少、易于耐受等优点,适合良性食管瘘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Allen试验为阳性的ILVT患者(A组),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F长鞘作为5F消融导管进入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并插入右心室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室刺激或同时插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房刺激,将其结果与另外20例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射频消融的ILVT患者(B组)比较。结果A组20例患者均成功经桡动脉插入鞘管和消融导管,平均放电(6.04-2.1)s终止心动过速。A组的消融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53.7±9.2)min和(10.7±1.9)min,明显短于B组(64.6±11.1)min和(14.7±2.5)min(P〈0.05)。两组患者放电次数、消融能量和放电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消融导管和鞘管,患者均无穿刺部位并发症,平均随访(8.9±5.2)个月无复发,穿刺手臂活动正常。B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ILVT可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