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郭利平 《陕西中医》2022,43(2):139-1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换、养生意识增强及诊断方法的日新月异,以2型糖尿病就诊的人群不再以"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肥胖、口甜、腹胀、甚至腹泻等"脾瘅"症状为主."脾瘅"的基本病机为"内热中满、脾虚胃热",经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燥湿,醒脾生津之功,应用于2型糖尿病早期的"脾瘅"患者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干预效果。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利福昔明组(150 mg·kg^(-1)),葛根芩连汤高(8.125 g·kg^(-1))、中(4.062 5 g·kg^(-1))、低剂量组(2.031 3 g·kg^(-1)),每组6只。构建IBS-D大鼠模型,干预治疗8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和粪便性状评分、腹部收缩最小容量阈值;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利用16S rRNA测序观察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利福昔明组、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粪便性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腹部抬起最小容量阈值均显著升高(P<0.05)。HE染色显示葛根芩连汤干预后可以减轻肠道炎症。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IBS-D大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显著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调节菌群物种数量,改善alpha多样性与beta多样性。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LEfSe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可以显著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比值,增加梭菌纲Clostridia、毛螺菌目Lachnospirales等益生菌丰度,减少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普雷沃菌科Prevotellaceae等条件致病菌丰度。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多种代谢途径有关。综上所述,葛根芩连汤能够显著降低IBS-D大鼠内脏高敏性,减轻肠道炎症,改善腹泻等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并改善其代谢途径而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3.
王芬  吴丽丽  焦婷婷  何华亮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641-1646
目的 观察葛根芩连汤对自发型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发型2型糖尿病SPF级KKAy小鼠65只及C57BL小鼠13只,高脂饲料喂养,血糖>13.9mmol/L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阳性组(3.9 mg/kg)、葛根芩连汤高、低剂量组(18.2、4.55 g/kg)及模型组(生理盐水20 mL/kg).连续8周后留取粪便,采用16SrRNA检测菌群结构.结果 因高脂饲料喂养,各给药组体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葛根芩连汤组有相对控制体质量上升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糖的作用(P<0.05、P<0.01).同时,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及阳性组能够明显提高KKAy小鼠肠道菌群的群落丰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P<0.01),包括OTU、ACE、chaol及shannon、simpson.在菌群结构方面,从纲、属、科水平发现葛根芩连汤能够提高 Bacteroidia 的丰度,降低 Bacilli、Clostridia 和 Saccharimonadia 丰度、占比.降低 Lactobacillus 丰度,提高Akkermansia和f_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ed丰度.提示葛根芩连汤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于乳酸杆菌的调节作用,同时能够调节脂代谢达到缓解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结论 葛根芩连汤能够改善糖尿病动物模型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及多样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慢性炎症水平,改善机体糖脂代谢,而达到改善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等。实验研究也表明,葛根芩连汤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等控制血糖水平,缓解T2DM病情。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葛根芩连汤在治疗T2DM的应用中,缺乏统一规范的疗效判定标准及大量的临床样本,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此外,葛根芩连汤原方中“两”的剂量历来没有统一的规范,以往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各医家对其具体剂量的使用均有不同,主要从临床经验入手来确定其具体用量,缺乏严谨性,不便于临床规范应用。今后,应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T2DM的具体机制,并建立统一规范的疗效判定标准和剂量使用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T2DM的优势,为提高疗效及扩大临床应用补充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糖水平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湿热证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葛根芩连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症状改善及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BG、2h PG、Hb A1c、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肠杆菌、梭菌、双歧杆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常规应用沙格列汀治疗,观察组加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血脂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HOMA-IR、HbAlc、PFG、PBG水平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LDL、TC、TG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CRP、IL-6、c/b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菌群G~-b/500、G~+b/500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减轻慢性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肠道菌群失调,增强糖代谢和血脂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肠促胰岛素作用机制探讨益气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糖尿病病机认识的深入,“脾虚”已成为关键病机,“从脾论治”成为核心治疗方法。肠促胰岛素的变化对糖脂代谢紊乱和能量平衡失调有重要影响,胰升糖素样肽-1(GLP-1)能有效降糖、减轻体质量和减少低血糖发生。肠促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其与中医“益气健脾”治疗糖尿病相吻合,为从脾论治糖尿病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与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即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于协调、不能相理相助,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重要病机。基于此病机的肝病实脾、肝脾同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损伤等多个方面。近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和谐与否对肝病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是ACLF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而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脾脏功能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则受肝脏疏泄的调控。因此,“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平衡可视为肝脾功能协调的体现,二者关系失衡则提示机体正处于肝脾不调的状态。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角度探讨ACLF“肝脾不调”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对于阐释“肝脾不调”的病机实质及拓宽ACLF防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怡驰  胡世平  晏军  冉云  李玲 《新中医》2021,53(14):186-189
近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肝轴参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胡世平教授将肠-肝轴和中医肝病实脾理论相结合,探讨脂肪肝的中医发病机理与治疗,指出脂肪肝主要责之肝脾同病,以脾虚调节脂代谢失常为本,肠道菌群失衡属脾虚的微观表现,肠-肝轴或为肝脾同病的病理基础;肝病实脾理论指导脂肪肝治疗的核心在于调脾,其机理或通过调节肠-肝轴,促进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和肝功能,以延缓、阻止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胃肠炎指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多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甚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认为可能与感染、炎症、肠道菌群、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等有关。现代医学治疗胃肠炎虽能控制病情,但易致胃肠损伤,存在不良反应。中医在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急性胃肠炎属中医“泄泻”“霍乱”范畴,其中湿热内蕴型为其典型病机之一。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是张机治疗湿热下利的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化湿、厚肠止利之效。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该方治疗胃肠炎的机制主要与防止病原体侵害、减少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屏障、抑制胃肠运动、增强免疫功能等有关。结合胃肠炎的发病机制,对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胃肠炎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1.
葛根芩连汤在治疗放射性肠炎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放射性肠炎急性期病因病机分析葛根芩连汤的配伍原则、现代药理、临症经验,揭示葛根芩连汤治疗放射性肠炎急性期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仝小林教授运用不同剂量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验案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葛根芩连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病邪热内传、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的下利,仝小林教授以"异病同治"为指导思想,将其用于湿热蕴脾型糖尿病的治疗。本文选取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血糖水平,选用不同剂量的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湿热蕴脾证的有效案例加以分析,提示根据疾病的病情和病势,要采用合适的剂量,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模型肠道双歧杆菌在不同肠管内的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氨苄青霉素灌胃制备巴马猪抗生素性腹泻动物模型,然后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葛根芩连汤治疗前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低(P0.01),而用药组7d与之相比亦有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治疗组双歧杆菌属在各个肠段中数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氨苄青霉素灌胃会减少肠道优势菌双歧杆菌数量,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对腹泻模型肠道双歧杆菌具有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葛根芩连汤是中医经典复方,经现代研究已确证其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及免疫反应等多种药理作用。溃疡性结肠炎(UC)是病变累及结直肠黏膜的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涉及遗传易感性、肠黏膜屏障损伤、异常免疫反应、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代谢紊乱等。该文通过查阅文献,梳理了近年来葛根芩连汤治疗UC涉及的相关通路,并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葛根芩连汤治疗UC的机制涉及白细胞介素-6(IL-6)/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4条信号通路。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多通路下的细胞间分子信息传递,发挥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对UC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靶点、多机制、多途径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葛根芩连汤对初发2型糖尿病肠道湿热证的治疗,观察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初发2型糖尿病肠道湿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葛根芩连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身体质量指数、腰围、...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20,(1):87-92
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发现葛根芩连汤有明确的降糖作用,其具有清热燥湿、解表清里之功。近年来,关于葛根芩连汤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所得结论显示葛根芩连汤降糖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改善氧化应激、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影响机体某些基因表达等有关。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基因表达水平的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类理论研究;其次,尚缺乏大量规范的临床研究,且指标检测范围局限,具体靶向作用尚未明确。参考文献56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葛根芩连汤与合理饮食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降糖效果。方法:对34例2型糖尿患者者采用葛根芩连汤+合理饮食治疗方案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用药2个疗程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等指标均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饮食疗法在2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中可很好地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为传统方剂的现代拓展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GGQL)对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通过其对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G蛋白偶联受体119(GPR119)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和潜在降糖机制.方法:对25只Wistar大鼠按生药23 g·kg-1,每天2次予以葛根芩连汤灌胃,每只大鼠每天灌胃6 mL,...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和进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分泌物质信息分子通过脉络丛和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联动反应。肠道神经元又与脑迷走神经的突触相连,直接接触联络肠道菌群,构成“脑-神经系统-肠道菌群”的信息传导。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念的疏肝健脾法,通过调节“脑-肠-菌”功能轴发挥治疗作用,调节“肝主疏泄”功能失调的状态,在改善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对脑-肠轴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