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经穴位按摩促进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8例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是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组,观察组是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按摩,以比较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腹胀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早、腹胀发生率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循经穴位按摩在促进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择时选择足三里穴、合谷穴按摩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择时按摩组与对照组各30例,择时按摩组术后定时按摩双侧合谷穴及足三里穴,每次10~15min;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护理。结果择时按摩组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择时选穴按摩能更有效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轻重。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足三里穴位按摩能使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有效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开塞露对急诊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急诊剖宫产术患者264例随机分组,治疗组132例取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按摩,加开塞露40 mL灌肠;对照组132例仅用开塞露40 mL灌肠。对术后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开塞露可以促进急诊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在急性阑尾炎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6例急性阑尾炎术后腹胀患者,依照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和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5 d。比较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腹胀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术后24 h、术后24~48 h肛门排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术后腹胀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改善腹胀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8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汤剂联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轻重。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能使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有效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肯定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萝卜汤联合穴位按摩对剖宫产后腹胀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剖宫产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剖宫产后给予白萝卜汤与穴位按摩,对两组产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胀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等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腹胀发生率为29.33%,与对照组45.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萝卜汤联合穴位按摩可缩短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剖宫产术后腹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林辉军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337-133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诊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及穴位按摩。对术后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d,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减少阑尾切除手术后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促进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提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中药热奄包对在腹腔镜下行肝叶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治疗和护理;非择时中药热奄包组非择时予中药热奄包治疗;择时中药热奄包组在子午流注指导下择时辰予中药热奄包治疗。观察三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腹胀发生率,以及护患满意率。结果:非择时中药热奄包组和择时中药热奄包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大便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较高,腹胀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时中药热奄包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大便排便时间优于非择时中药热奄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奄包疗法可改善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降低腹胀发生率,提高护患之间的满意度;而在子午流注指导下行中药热奄包治疗可更好地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络穴位按摩对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的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行常规护理的同时于术后沿经络按摩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及合谷穴,每次每穴10 min,早、中、晚各一次。观察两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腹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对比来看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络穴位按摩可促进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电疗结合中药贴敷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患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常规予儿童骨科术后一般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术后半小时、术后24 h、术后48 h分别给予中频电刺激治疗仪作用于患儿天枢穴、大肠俞,治疗时间20 min,后将具有通便作用的中药外敷于患儿的中脘、天枢及气海穴,记录两组患儿手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评分、胃肠道不良反应类别及出现次数,评价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在关爱患儿、业务能力、护理态度、健康宣教、心理暗示方面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评分低于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在关爱患儿、业务能力、护理态度、健康宣教、心理暗示方面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脉冲电疗联合穴位贴敷能降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对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肠功能、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11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20天为1个疗程,均护理2个疗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焦虑抑郁情况、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结石复发。结果:观察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结石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可缩短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对妇科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8小时后即行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一日2次,每次20分钟。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腹胀、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能更有效地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费益  孙峰  杨百芬 《新中医》2016,48(9):202-20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2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46例。西医组予以西医治疗与常规护理措施,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加穴位按摩、腹部按摩与中医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中西医组术后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蠕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93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穴位贴敷及腹部按摩,观察两组胃肠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术后,观察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术后,观察组腹胀、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4.89%、6.38%,同对照组56.52%、32.61%比较,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贴敷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也能减少腹胀、恶心呕吐等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4,(7):782-783
目的:观察粗盐炒小茴香穴位热敷对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妇科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粗盐炒小茴香穴位热敷,连续使用3d。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及患者有无腹胀情况,以判断胃肠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统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炒小茴香穴位热敷可促进妇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且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贴敷神阙穴对胃肠道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加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结果: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贴敷神阙穴能明显促进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底按摩联合腹部按摩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腹部热敷、早期康复锻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足底按摩联合腹部按摩,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流质饮食恢复时间、术后正常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天的腹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底按摩联合腹部按摩可有效改善腹部手术患者胃肠道蠕动,增强胃肠道动力,改善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剖宫产妇实施中药封包与穴位按摩联合对其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8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单纯穴位按摩,试验组采取中药封包与穴位按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妇术后实施中药封包与穴位按摩治疗,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董海英 《光明中医》2023,(3):558-560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5例乐安县中医院妇科就诊并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第3天胃肠动力恢复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可促进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