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心方》的中国藏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心方》的中国藏本沈澍农《医心方》,日本丹波康赖撰成于公元984年(日本永观2年,中国宋太宗雍熙元年)。该书系仿中国唐代《外台秘要》之体例,摘录200余种中国医书及少量文史书而编成的汉方类书。《医心方》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大型综合性汉方著作,被尊奉为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梳理《医心方》版本源流,绘制《医心方》版本源流简图。[方法]以医学史、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医心方》历代著录文献,分析其撰进与流传史上三次较重要整理活动。[结果]版本划分为御本-半井家本、宇治本和医家本三个版本系统,其中半井家本《医心方》为目前研究最佳刊本,现代通行安政本《医心方》是在半井家本基础上整理而来,其中共二十七卷为平安时期内容,其余三卷为江户时期内容。《医心方》三大系统各自利用率和完整程度差异很大:御本-半井家本系统保存相对完好,半井家本完整度最高;宇治本系统流传较广但有所缺失,仁和寺本保存较好却有所缺失;医家本系统中诸本,因经丹波家历代传抄,缺失最为严重。[结论]在《医心方》三次整理活动中,多以半井家本为底本、宇治本为主校本、医家本为旁校本进行校勘。通过研究,确立了《医心方》版本系统,明确了目前研究《医心方》所当选的最佳版本和通行版本,这是考察《医心方》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进一步了解中日医学交流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3.
日本平安朝(794-1191年)期间,社会疫病流行及服食盛行、中国医籍大量传入日本以及日本本土固有医籍整理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日本绵延至今千余年的丹波(多纪)医学世家之肇始者,丹波康赖的社会地位和医学水平有助于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医心方》的编撰,其编撰形式大体继承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等隋唐医籍的特点,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医心方》撰成一部后又抄录了两部,三部所藏所传因历史际遇不同,进而形成了御本-半井家本、宇治本和医家本三个版本系统。现代通行的《医心方》为安政本,它是摸刊半井家古卷子本而来,其中共有27卷为日本平安朝时期写本。  相似文献   

4.
<正> 《食疗本草》为唐代孟诜所著。《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医术类载孟诜《食疗本草》3卷,据范行准研究,《食疗本草》原由孟诜《补养方》3卷,经张鼎增改,而易此名。《嘉裙本草》补注所引书传云:“《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89种,並旧为227条,凡3卷”。张鼎史书无传,但《医心方》所载晤玄子张云,其内容与《证类本草》所引《食疗》的文字,几乎相同。疑晤玄子张,即张鼎的别名。例如《医心方》卷卅白粱米条云;“孟  相似文献   

5.
设在我院文献所的《中华本草》编委会办公室自去年5月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办公室指导下,全部十一个专业编委会已基本组建完毕,并试写出各自的第一次样稿;在宋立人、吴贻谷教授的主持下,修订了《编写规划》和《编写体例》,起草了《编写细则》和《编写须知》,为编写工作提出了规范,成立了名录小组,已编纂了收  相似文献   

6.
[ 目的]《百济新集方》是东医最古医学文献之一.其方两首出自日本·丹波康赖撰《医心方》.本文就界定其问世年代为目的.[ 方法]《医心方》录有的《百济新集方》分别为黄耆治肺痈方、菊花治疔肿毒气入心欲困死方.在中医文献中考察这两首方,并以究其传播到百济的年代的方法进行.[ 结果]《医心方》所录《百济新集方》的两首方,均是《肘后方》的基础上产生的方.梁·大同七年,百济遣使梁求过经疏及医工.梁代有《肘后方》等132 种医书.[ 结论]《百济新集方》问世年代,是相当于梁·大同七年至隋开国之前的百济圣王明衤农十九年( 公元541 年) 至威得王昌二十七年( 公元580 年) 间.  相似文献   

7.
将半井家本《医心方》中的《太素》引文和仁和寺本《太素》对饺,分析半井家本《医心方》引用《太素》的文字特点,可知仁和寺本为《太素》的善本,半井家本《医心方》引《太素》条文所据底本与仁和寺本《太素》极有可能属于同一版本系统。因此,前者对后者的辑佚有一定帮助。由于前者对《太素》条文进行节录、整理,故于后者的校勘仅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部总录医药编》是一部中医专科书目,由丁福保编撰。丁福保,字仲祐,号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1874年,卒于公元1952年。丁福保一生著作颇丰,且多学科兼而有之。《四部总录》是其所编一部综合性书目,经、史、子、集四部皆备,且撰辑了大量提要。该书约成书于1929年,因财力不足,仅排版而未印行。1955年,商务印书馆抽出其中的医家类单独出版,名曰《四部总录医药编》。现简要分析如下。1 著录的内容、时限、范围《四部总录医药编》是专门著录中医古籍的书目,收录的时限是自汉代至清代,收录的范围是中医…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来,魏念庭、赵以德、尤怡等医家均认为《金匮要略&#183;杂疗方》非仲景原著,其编写体例与前面部分差异较大,故多删去不释。但后来许多医家通过考证,《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著,认为该篇为仲景遗文无疑,近年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五、六、七版,均将其列入教材中。建国以来,许多医家重视研究《金匮要略》中内科、外科、妇科的内容,况且教学中该篇也不在讲授内容,多数医家对该篇关注甚少,文献报道屈指可数。实质上该篇开创了急救学的先河,为后世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在理论指导和临床治疗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称“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宋代左圭编刻的《百川学海》;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乾隆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计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基本上囊括了乾隆之前经、史、子、集的重要著作。 早期的丛书,多为综合性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各种专门性的丛书相继问世。专门的中医丛书出现得相当早,现藏于宁波市天一阁的元刻本《杨仁斋著作三种》(宋代医家杨士瀛撰)表明至迟在元代就有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公元1445年的《医方类聚》是朝鲜王朝政府组织编纂的大型医书,援引152种中国医药典籍和1种高丽医方著作。本文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目录书中所划分的伤寒、金匮类内容为依据,探讨《医方类聚》对中国伤寒、金匮类文献的引用情况,首先确定伤寒类文献的作者、成书年代等基本情况,再结合其他资料全面分析;并对金匮引文版本进行核查,与现存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底本元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核对,分析16种伤寒类著作及1种金匮类著作的引用情况,考证此类引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新安医家汪昂历三十载,将文辞艰深的《素问》《灵枢》合纂为一,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注释,阐释其精要,著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分类简要,文辞通俗,是中医入门的基本读物。通过探讨《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成书的时代背景,剖析该书的编写体例,揭示汪氏研究《内经》的方法,以期对汪昂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的大型方书。原书168卷,清《四库全书》改编成426卷。《四库全书提要》称:“明周王朱(木肃)撰。(木肃),太祖第五子,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十四年就藩开封……洪宪元年薨,谥曰定。……是书取古今方剂汇辑成编,乃(木肃)所自订,而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定之。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魏念庭、赵以德、尤怡等医家均认为《金匮要略·杂疗方》非仲景原著,其编写体例与前面部分差异较大,故多删去不释。但后来许多医家通过考证,《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医著,认为该篇为仲景遗文无疑,近年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五、六、七版,均将其列入教材中。建国以来,许多医家重视研究《金匮要略》中内科、外科、妇科的内容,况且教学中该篇也不在讲授内容,多数医家对该篇关注甚少,文献报道屈指可数。实质上该篇开创了急救学的先河,为后世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在理论指导和临床治疗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卫生法学》高等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卫生法学》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统一;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统一的三个原则;在编写体例上,更好地体现应用性,应采取九步体例法.  相似文献   

16.
《太平御览》是北宋初期一部大型官修类书,由李昉等历时6年多奉敕编纂而成。全书1000卷,分55个门类,达500多万字,引录宋之前古籍文献1690种。在方术部、疾病部、药部、人事部、香部、职官部、饮食部等含有大量医药内容。其中,《疾病部》共6卷,3万多字,记载疾病56种,引录文献168种,史料计535条。其内容广博、类编清晰、引文翔实,对研究医学史和疾病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文章从疾病内容、引录文献、学术价值等三个方面就《疾病部》进行简要考述。  相似文献   

17.
《东医宝鉴》方剂引文与《千金方》原文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医宝鉴》许浚编纂,光海君二年(公元1610年)撰成,3年后光海君三年(1613年)正式刊行。其内容包括内景篇4卷、外形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针灸篇1卷,共23卷。《东医宝鉴》出处名《千金方》者是指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通过比较《东医宝鉴》引文与《千金方》原文,发现引文与原文之间差异可分为已佚、基本相同、剪裁编辑3种类型,总体上比较尊重《千金方》原著。  相似文献   

18.
据现存资料记载,僧深(深师)为南北朝时期宋齐间道人;梅师,号文梅,为隋广陵僧人。两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好像没有任何关系,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引据古今医家书目"称:"深师脚气论即梅师",一句话将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历史上深师和梅师到底有没有联系,是否是一个人,笔者通过对《隋书.经籍志》、《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医心方》等书中有关僧深和《僧深方》的记载进行考证,结合其他历史事实综合分析,发现李时珍的结论是正确的,即僧深就是梅师。  相似文献   

19.
<正> 十一、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外去眦五分”。考“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髎”有深空之义(其义详前释)。此穴在目外眦五分处的陷凹中,此处目瞳子,故名瞳子髎。  相似文献   

20.
<正>益肾液、三鞭酒和参茸酒,昔日被誉为宫廷健身"三宝",益肾液又位居"三宝"之冠。益肾液的配方,来源于明代医家李所著《医学入门》中的"五子衍宗丸"。相传,五子衍宗丸方剂起源于唐代,最早记载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记载了张果献于唐玄宗的圣方"守仙五子丸"(即五子衍宗方剂的祖方)。早在唐代,五子衍宗方剂就成为宫廷贵族养生保健的秘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它对男性不育症有独特的疗效,被誉为"补阳方药之祖"和"古今种子第一方",素有"五子壮阳、六味滋阴"之说,六味即指六味地黄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