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对62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和肥胖为主(P<0.05)。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1)。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本文简要综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研究进展。流行病学美国>65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6%,但是,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中60%以上,其病死者中80%以上,为>65岁老年人。再者,>75岁老年人仅占总人口的6.1%,却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的近37%,病死病人的60%。而且,这不包括亚临床(silent)心肌梗死。亚临床心肌梗死占全部心肌梗死的20~30%,在>65岁老年人中其预后与临床已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相…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缺血坏死,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心电图一直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存在少数心电图基本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为提高认识,现将本人收集的1例及通过中知网、万方数据库搜集的7例(共8例)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清心肌酶测定在慢性肺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向荣  周占钰 《内科》2007,2(3):353-354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及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用酶学动力学法和酶学速率法测定肺心病急性期46例、缓解期患者48例的心肌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观察心肌酶在两组中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关系,并观察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结果缓解期患者心肌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无心肌梗死发生;急性期患者心肌酶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且3例发生心肌梗死,占6.52%,其中2例出现心律失常;3例有心功能不全,但无胸痛发生。正常对照组48例,心肌酶正常,且无心肌梗死发生。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以急性发作期明显,易并发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心功能不全与心律失常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面积,QRS积分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面积、QRS积分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采用Michelle等公式及WagnerQRS评分标准 ,观察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死亡组心肌梗死面积 (22.14±6.26)、QRS积分(7.28±3.74)均较存活组显著增大 (17.83±5.65、4.91±2.63,P<0.05) ,存活组QRS积分与梗死面积的回归方程为 :QRS积分=2.59 0.13×梗死面积 ,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死亡组与存活组这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提示利用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测算心肌梗死面积 ,对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5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析,总结其发病特征。方法5例患者分别是:青霉素过敏与肾上腺素应用致急性心肌梗死;电击伤心肺复苏后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状态,纠正后心肌广泛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后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腹泻脱水后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结果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的急性缺血与患者的全身血流状况有关,是全身缺血的一部分。不具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抗凝和扩容治疗有效,积极治疗原发病是纠正患者心肌缺血的有效措施。病因纠正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快,病程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类型,缺血发生于不存在或轻微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临床特征不典型,如原发病救治成功,心肌梗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正>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非常高本院心血管内科采用左西孟旦(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11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该药使用过程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水平。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治疗有效性。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为97.7%,优于对照组的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2%,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更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2012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解读目前为止,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一共经历了3个版本,分别是2000年首次定义、2007年修订版和2012年第三版。第一版心肌梗死定义主要强调了心肌缺血情况下任何的心肌坏死均应定义为心肌梗死;第二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基本概念并强调了心肌梗死可由不同临床情况所致。第三版定义延续了以往心肌梗死诊断的特点,并对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本节主要对新版心肌梗死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经急诊PCI诊治的年龄>60岁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为老年女性组;另收集同期年龄匹配的男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90例为老年男性组,对比老年女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老年女性组吸烟史及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老年男性组,LDL-C、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老年男性组,3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女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较晚,3支病变比例低;肥胖、LDL-C升高及炎性反应是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6 h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共置入支架58枚,术后行即刻血管造影评价,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结果 44例(92%)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重建后TIMI-3级血流,全部病例IRA残余狭窄<30%.住院期间1例死亡,无急性再闭塞,急诊搭桥及严重出血发生.随访6个月,无再次心肌梗死、需外科血运重建术、卒中、脏器出血和死亡等重大临床事件.结论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高,住院及近期临床效果好,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是心肌梗死面积大小,而梗死后早期心肌再灌注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改善临床预后的主要手段。然而,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本身亦可导致心肌损伤,包括心肌细胞凋亡和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内和线粒体钙超载、补体激活和心肌梗死区的炎症细胞聚集等。现有的研究表明,心肌再灌注后血流  相似文献   

13.
<正>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少见而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自然预后极差~([1])。因此,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作出诊断和恰当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近期的文献资料,探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经验。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0岁,因反复胸痛1周,加重1d于2015年  相似文献   

14.
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3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为主。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束支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常见合并情况。由于束支传导阻滞显著干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易导致临床识别困难和误诊;且束支传导阻滞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本综述详细阐明了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前1 w内胸痛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 1 w内胸痛 (心梗前胸痛 )的临床意义。方法 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一组 (心肌梗死组 ) ,为研究心梗前胸痛对不同溶栓率人群临床结果的影响 ,从心肌梗死组中分出溶栓治疗患者作为另一组 (心肌梗死溶栓组 ) ,组内比较有无胸痛患者的临床变量、心脏事件和 CK峰值 ,组间比较溶栓率。结果 心肌梗死组内有胸痛患者和无胸痛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及 CK峰值无显著性差异 ;心肌梗死溶栓组有胸痛患者除心源性休克外 ,其他心脏事件发生率和 CK峰值均显著低于无胸痛患者。心肌梗死溶栓组的溶栓率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结论 急性心梗前 1 w内胸痛显著降低住院期间溶栓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溶栓可能是心肌梗死前胸痛产生保护作用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组家族史、吸烟史、肥胖等易患因素高于老年组,老年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于青年组;溶栓后再通率青年组高于老年组。结论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全身合并症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8.
<正>心肌梗死因冠状动脉功能不全造成心肌血供不足,最终引起心肌坏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约占死亡人数12.2%。针对心肌梗死,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治疗,但这只能减轻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症状而不能修复已坏死的心肌细胞。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领域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探讨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机制,找到诊断和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近几年,人们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修复受损的心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判断患者预后。方法我院1994年6月~2006年7月共收治20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7例患者出现室间隔穿孔,并对其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发病率为0.84%。17例室间隔穿孔患者中,9例合并高血压;12例前壁心肌梗死。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为2支以上血管病变;10例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闭塞。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平均直径(54.1±6.2)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4±10.8)%;10例室壁瘤形成,穿孔位置多在室间隔近心段的1/3处,穿孔直径(9.5±3.9)mm。内科保守治疗疗效较差,病死率82.3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老年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0.
俞建英 《心电学杂志》2010,29(2):132-134
近十年来,右心室心肌梗死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右心室心肌梗死具有特征性的临床改变,且治疗较其他心肌梗死有所不同。早期诊断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对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