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注射氢吗啡酮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1—12月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1、H2、M、C 4组,每组30例.手术开始后10 min H1、H2两组分别于经硬膜外腔注射含有氢吗啡酮0.1 mg和0.3 mg的生理盐水5 mL,M组注射含吗啡1 mg的生理盐水5 mL,C组为对照组.记录术后4、6、8、12和24 h患者在屈膝关节90°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24 h内需要追加镇痛药物的患者例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6、8、12 h的VAS评分H1、H2和M 3组均低于C组(P<0.01);术后24 h的VAS评分,H2组(2.2±0.9)分低于M组(3.6±1.0)分(P<0.01).术后需要追加镇痛药物的患者例数,H1组9例、H2组1例、M组5例明显少于C组22例(P<0.01).结论 硬膜外腔注射氢吗啡酮和吗啡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0.3mg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盐酸氢吗啡酮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4例,手术麻醉方案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L3-4,0.75%布比卡因1~2 mL注入蛛网膜下腔.手术结束后即刻关节腔内注射盐酸氢吗啡酮,根据注射剂量大小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32例,单次注射0.2~0.3 mg盐酸氢吗啡酮)和大剂量组(32例,单次注射0.3~0.6 mg).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生理应激反应指标及追加术后疼痛药物(氟比洛芬脂)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4 h、8 h、1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剂量组术后镇痛16 h的VAS评分低于大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12 h、24 h的血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表达显著高于术毕时点(P<0.05),但两组术毕、镇痛12 h、24 h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追加氟比洛芬酯率25.00%、追加次数(1.2±0.4)次分别高于大剂量组18.75%、(1.1±0.3)次,但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尿、肝肾功能均无异常,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腔内注射0.2~0.3 mg盐酸氢吗啡酮能较好抑制生理疼痛应激反应,且并不增加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剖宫产手术产妇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三组术后自控镇痛的配方(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F组,芬太尼1.0mg+托烷司琼10mg;H组,氢吗啡酮4mg+托烷司琼10mg;KH组,氢吗啡酮3mg+氟比洛芬酯50mg+托烷司琼10mg.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1h、3h、6h、10h、24h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消化道出血、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镇痛结束时对患者情绪进行评估.结果:KH组术后24h PCIA按压次数和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F组和H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H组术后TMD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明显低于F组术后(P<0.05).结论:氢吗啡酮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赫金鑫  雷波  王雷  贺淑君  郭敏  李玲  左娟 《中外医疗》2016,(13):113-115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注入不同剂量的氢吗啡酮复合地佐辛静脉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在该院足月妊娠行剖宫产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患者手术结束后硬膜外腔注入氢吗啡酮注射液,3组剂量分别为:Ⅰ组0.1 mg,Ⅱ组0.2 mg,Ⅲ组0.3 mg,所有患者接静脉镇痛泵,配方地佐辛25 mg+托烷司琼2 mg+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背景剂量2 mL/h,PCA 2 mL,锁定时间为30 min。分别在术后2 h、4 h、6 h、12 h、24 h进行随访,记录VAS评分,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Ⅱ、Ⅲ组2 h、4 h、6h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2.0±0.6)分和(2.3±0.7)分比(3.7±0.6)分、(2.3±0.5)分和(2.5±0.7)分比(3.9±0.4分)、(2.4±0.6)分和(2.3±0.4)分比(3.7±0.6)分];同时Ⅰ组观察到PCA的按压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3.9±1.5)次比(1.0±0.9)次和(1.0±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2h、4h、6h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观察到的例数Ⅲ组高于Ⅰ、Ⅱ组。结论硬膜外注入0.2mg氢吗啡酮复合地佐辛静脉镇痛提供完善的镇痛的同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氢吗啡酮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01/2021-12月在作者医院行UPPP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和氢吗啡酮组,每组各30例患者。舒芬太尼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给予舒芬太尼2.0μg/kg+托烷司琼10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氢吗啡酮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给予氢吗啡酮0.20 mg/kg+托烷司琼10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两组患者镇痛参数均为背景输注速率1.2 ml/h,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内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舒芬太尼组术后6、24、48 h VAS评分明显高于氢吗啡酮组(P<0.05),术后12 h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氢吗啡酮组(P<0...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预先硬膜外注射吗啡和恩丹西酮对妇科病人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II级,年龄37~55岁,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硬膜外腔预镇痛组(I组)和术后镇痛组(II组),每组42例。I组在术前20min硬膜外腔一次性注入吗啡2.0mg和恩丹西酮2.0mg,II组在术毕即硬膜外注入上述药物。术毕两组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泵,背景输注量100ml(吗啡3mg+罗哌卡因200mg+恩丹西酮4mg)+PCA,流速2ml/h,PCA量2ml,琐定时间15min。分别记录开启泵(VAS=0)后4、8、12、24、48h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总PCA需要量、总舒适评分及并发症。结果I组的VAS评分、舒适评分显著高于II组(P<0.05),I组的PCA需要量显著小于II组(P<0.05)。结论硬膜外吗啡与恩丹西酮预镇痛可增强术后PCEA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毕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吗啡和恩丹西酮硬膜外预镇痛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并减少对镇痛药的需要量。结果与Richmond[4]报道相一致。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组患者8~48hVAS镇痛评分I组明显优于II组,同时两组总舒适评分都较高,且I组优于II组,这可能与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分离阻滞特点有关、是一种理想的镇痛药有关[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差异。恶心呕吐、皮肤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PCA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术后对应激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需术后镇痛产妇.术毕随机分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记录手术后6h、24h、48h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测术前、术毕、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血浆葡萄糖值并同时记录MAP、HR.结果 术后6h时点PCEA组VAS评分比PCIA组VAS评分低(P<0.05),其余各时点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PCEA组在6h、24h血糖值显著比PCIA组低(P<0.05);术毕、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血糖值比术前较高(P<0.05);两组MAP、HR各时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比静脉自控镇痛更好地减轻手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1):959-962
目的比较3种麻醉药物椎管内超前镇痛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张家口市第五医院接受剖宫产且术后接受镇痛的4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镇痛方法分为盐酸氢吗啡酮组280例、吗啡组100例及布比卡因组100例。3组产妇均做术前常规准备,L2~3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分别于手术结束15 min前以盐酸氢吗啡酮0.20 mg、吗啡2.00 mg、布比卡因18.75 mg,加入9 g·L-1氯化钠8 m L硬膜外导管单次注入,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常规行术后静脉镇痛;于入室时及气管导管拔除后5 min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术后6、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镇痛效果,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静效果。结果盐酸氢吗啡酮组产妇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优于吗啡组和布比卡因组(P<0.05),且吗啡组低于布比卡因组(P<0.05);3组产妇术后6、12、24、48 h 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导管拔除后5 min 3组产妇DA、E、NE水平较麻醉前均升高(P<0.05),且盐酸氢吗啡酮组显著低于吗啡组和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椎管内盐酸氢吗啡酮单次给药超前镇痛效果较吗啡和布比卡因好,且不影响术后苏醒质量,并能降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陈红芽  徐铭军 《北京医学》2015,37(8):752-754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e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TAP组(T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术前所有产妇均行腰-硬联合麻醉(L2~3间隙蛛网膜下腔,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7.5 mg);术毕两组产妇均连接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镇痛泵配置相同;术毕T组产妇行双侧TAP阻滞(0.4%罗哌卡因).于术后4、6、8、24、28及48 h采用VAS评分法进行镇痛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及呼吸抑制的情况,记录各时点产妇按压镇痛泵的累计有效次数、累计总次数、术后48 h内按压总次数与按压有效次数;术后镇痛用药量和满意度评分.记录TAP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血肿形成、神经损伤、局麻药的毒性反应、穿入腹腔、穿伤肠管、穿伤肝脏等.结果 T组术后4、6h静息状态VAS评分低于C组(P<0.05),两组术后8、24、28、48 h静息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4h活动状态VAS评分低于C组(P<0.05),其他各时点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6h的硬膜外镇痛用药量低于C组(P<0.05),其他各时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组各时点用药量均少于C组.两组在各时点按压镇痛泵的累计有效次数、累计总次数及术后48 h内按压总次数与按压有效次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镇静过度等不良反应发生.T组无TAP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TAP阻滞在剖宫产术后具有明显的辅助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东莨菪碱对乳腺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及其对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乳腺癌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东莨菪碱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采用东莨菪碱1.8 mg+丁丙诺啡0.6 mg+布比卡因300 mg;C组用丁丙诺啡0,6 mg+布比卡因300 mg,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别于术后2 h、8 h、24 h、48 h各时点行VA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对两组患者有效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1)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均满意,组间比较不同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VAS评分S组低于C组(P0.05),C组有效PCA按压次数多于S组(P0.05)。(2)S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莨菪碱可提高乳腺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对术后恶心呕吐具有预防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雪梅 《中外医疗》2012,31(3):128-12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术毕前30min给药对术后芬太尼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随机分为2组。A组术毕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镇痛泵加芬太尼1mg。B组无用药,镇痛泵加芬太尼1mg。记录患者术后2、5、10、20h的VAS评分及PC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各时点VAS和24h内PCA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氟比洛芬酯术毕前30min给药增强了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殿超  侯芳 《四川医学》2011,32(9):1449-1451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比较ASA I~Ⅱ级,年龄21~32岁,腰麻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的足月初产妇,术后随机分为3组(n=20),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A、B、C组术后分别用0.3、0.4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分别于术后4、8、20、24、48h记录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的按压次数并计算PCA按压计数比,镇静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随着舒芬太尼浓度的增加,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按压次数降低,PCA按压次数比逐渐上升,术后48h之内,C组VAS评分低于A、B组(P〈0.05),B组实际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C组镇痛药用量,实际PCA按压次数低于A、B组(P〈0.05),PCA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术后镇静、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PCEA镇痛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吗啡鞘内注射超前镇痛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择期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鞘内注药:A组:罗哌卡因15 mg+生理盐水0.5 mL+10%葡萄糖1 mL;B组:罗哌卡因15mg+吗啡0.2 mg(0.5 mL)+10%葡萄糖1 mL;C组:同A组。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泵配方:0.16%罗哌卡因+0.002 5%氟哌利多,总量均为100 mL,C组添加5 mg吗啡。设置无负荷量,背景剂量2 mL/h,PCEA 0.5 mL,锁定时间20min,术毕开启,镇痛24 h。专人于术后2、4、6、8、24、364、8 h,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Prince-Henry 2种方法进行疼痛评分,记录病人的用药量、PCE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在24 h内各时点2种方法的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的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且24 h PCEA用药量、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之比(TPCA/EPCA)A、C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1),A、C组分别有10例、9例病人还需辅用其他镇痛药。C组术后排尿、排气辅用新斯的明分别有4例、1例。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B组明显多于A、C组(P<0.01)。结论鞘内注射吗啡行超前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可减少局麻药用量,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但部分病人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吗啡对肛周疾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20例肛周疾病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Ⅰ组(实验组)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3.5mg+吗啡0.5mg,Ⅱ组(对照组)腰麻0.75%布比卡因13.5mg,术后于硬膜外注射吗啡2mg。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舒适评分并观察术后各时点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镇痛时间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6h,12h,36h,24h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不良反应高于硬膜外吗啡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盐酸氢吗啡酮硬膜外腔单次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拟行TURP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抽签法分为A、B、C组,每组20例。TURP术后,A组给予PCIA;B组给予氢吗啡酮0.2 mg硬膜外腔单次注射联合PCIA;C组给予吗啡2 mg硬膜外腔单次注射联合PCIA。比较三组术后4 h(T1)、12 h(T2)、24 h(T3)及48 h(T4)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R-VAS)、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M-VAS)及镇静效果;比较三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情况及术后72 h镇痛满意情况。结果:A组在T1~4时R-VAS与M-VAS评分均高于B、C组(P0.05);B组在T1时R-VAS与M-VAS均低于C组(P0.05)。B、C组在T1~4时镇静效果均优于A组(P0.05)。C组恶心呕吐与皮肤瘙痒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B组(P0.05)。A组膀胱刺激征(CRBD)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C组(P0.05)。A组PCIA按压次数与镇痛补救率均高于B、C组(P0.05);B、C组镇痛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镇痛总满意率高于C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硬膜外单次注射联合PCIA用于TURP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膜外注射舒芬太尼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60例足月剖宫产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术毕时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10μg/kg舒芬太尼,再拔管行PCIA镇痛;对照组术毕后即拔出硬膜外导管行PCIA镇痛.观察两组产妇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初次泌乳时间,以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观察组术后6、12、24 h运动状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初次泌乳时间较对照组早(P<0.01);两组产妇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嗜睡、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单次注射舒芬太尼与PCIA联用,可改善PCIA术后镇痛效果,并促进产妇早期泌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点使用氟比洛芬酯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行开胸手术的患者113例,根据用药时间点的不同分为:组1,32例,为对照组;组2,43例,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组3,38例,关胸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3组均行静脉全身麻醉.术毕缝皮时3组开启同样配方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AutoMed 3300,韩国),2 mL/h,内含芬太尼1 mg、氟比洛芬酯200 mg、昂丹司琼8 mg,稀释至100 mL.术后患者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自行调控镇痛泵,静息时VAS评分≥4分另行镇痛处理.活动后VAS评分≥4分启动自控按钮给予一次补救剂量的镇痛药(单次自控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在术毕患者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1)及术后24 h(T2)、48 h(T3)静息时对患者行疼痛VAS评分.并记录术毕~术后24 h、术后24~48 h患者的PCIA泵按压次数.结果 组2、组3在T1T2时间点的VAS评分及术毕~术后24 h、术后24~48 h患者的PCIA泵按压次数显著低于组1(P值均<0.05);组2在T1T2时间点的VAS评分及术毕~术后24 h、术后24~48 h患者的PCIA泵按压次数显著低于组3(P值均<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有较强的镇痛作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及术后静脉维持联合使用能发挥最佳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氢吗啡酮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各30例。手术结束时硬膜外腔注射药物6 m L,A组:氢吗啡酮0.6 mg,B、C、D组为氢吗啡酮0.6 mg分别配伍20、40、60μg纳洛酮。术后5、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产妇静息(VAS-R)和运动疼痛(VAS-M)。记录追加镇痛药物剂量及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四组产妇各时间点VAS-R、追加镇痛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C组术后各时间点VAS-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术后5、12 h和D组术后12 h的运动VAS-M显著增加(P0.05)。与A组相比,C和D组术后5、12 h的瘙痒显著减轻(P0.05)。四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配伍40μg纳洛酮能够有效减轻氢吗啡酮所致的瘙痒,增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阻滞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及对产妇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健康足月初产妇,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分为PCEA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镇痛效果,产后24h、48h血浆泌乳素(PRL)浓度的变化,产后阴道流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PCEA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产妇在术后24h、48h的伤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4h,48h血浆PRL水平显著较对照组高,肠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或0.05);但两组产后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PCEA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能促进泌乳素的分泌及肠功能恢复,产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硬膜外应用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Ⅱ~Ⅲ级,年龄20~40岁,体重指数BMI≤30,随机分为R组(n=30,硬膜外0.15%罗哌卡因镇痛)、NR组(n=30,硬膜外0.3 mg/mL纳布啡+0.15%罗哌卡因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记录2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48 h切口疼痛、宫缩痛、Bromage评分,记录2组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镇痛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NR组术后12 h、24 h切口疼痛评分、宫缩痛评分降低(P<0.05),术后4 h、48 h切口疼痛评分、宫缩痛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及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比较,术后1 d NR组低于R组(P<0.05),2组患者术后2 d、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镇痛并发症发生率、Bromage评分、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