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真正医术高明的人,不仅要擅长诊断和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精通防病于未然的理论和实践。《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和完善.目前经典的中医治未病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未病先防是未雨绸缪,保身防病,首要目标是不生病;既病防变则  相似文献   

2.
孔令乾 《家庭医学》2021,(12):18-19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医药健康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治未病",简单地说,就是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之后,历代中医大家对疾病预防的思想均有论述,逐渐形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三防"理论体系.探讨中医以"三防"为主的预防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三级预防"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灸法四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内经>称之为"道生",<千金要方>亦称为"摄生".今人多称为"保健",是强健身体,抵抗衰老,防病御病,延年益寿之意."治未病"--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历代医家、养生家的养生思想,亦如<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古人之养生,其意深广,岂敢小视!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就是未雨绸缪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充分说明祖国医学早已认识到对疾病应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治未病”就是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6.
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给患者造成身体痛苦,若做好预防可减少其发生或延缓发作,同时也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素问·血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阀而铸锥,不易晚乎!"说明预防思想对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其实,治未病的理念,不光中医有,西医也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懂得防患于未然。病已经形成再治疗它,混乱的状况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它,就好像口渴了再打井,开始争斗再制造兵器。“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行之,则可延年益寿、颐养天年;背之,则疾病缠身。苦熬时日。  相似文献   

9.
李瑛 《社区卫生保健》2009,8(6):385-385,427
“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理论体系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治未病”思想与实践一直贯穿始终。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而后历代医家对“治未病”不断丰富,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中医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未病先防”强调未雨绸缪,摄生以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的总纲。《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之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并对懂得治未病、积极做好预防的医生,给以很高的赞誉,称之为“上工”,是最高明的医生。  相似文献   

11.
张金燕 《长寿》2005,(4):45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2.
中医注重未病先防,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心律失常的预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保持精神愉快中医认为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则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之中,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经常保持乐观的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调养身心,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通过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并持之以恒,才能维持人体内外环境运行的有序协调,实现健康状态,达到延年益寿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思乾 《现代养生》2011,(10):28-32
中医养生观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  相似文献   

17.
陈珉  张翼宙 《时尚育儿》2018,(1):158-159
更年期妇女崩漏,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发作.临床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采用中医体质学说,从调整偏颇体质入手,实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对预防和治疗更年期妇女崩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肿瘤防治策略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核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八正神明论》进一步指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治未病"理论内涵广泛,主要包括: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主张的"病因学预防"、"临床前预防"、"康复性预防"三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 现代医学认为:从致癌物质参与人体代谢到发展为原位癌,大概需要8~10年时间.康奈尔大学的大卫·林顿教授提出癌症"转移前环境"的新概念,指出:某个器官因扩散而产生癌变以前,癌变原发部位派出的"信使"早巳为癌细胞侵入该器官创造了条件.癌瘤转移是个复杂的多阶梯瀑布过程,癌细胞从原发灶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癌灶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行程和诸多生物学应变阶段,只要在某个阶段受到阻碍,转移将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是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其在祖国医学中被归为"头风"范畴,病情严重者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针灸是通过疏通经脉、调理气血,使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治未病"则是为预防疾病发生或进展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其中心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措施,对我国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针灸防治偏头痛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注重未病先防,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心律失常的预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保持精神愉快中医认为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则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 七情之中,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若长期忧郁、恐惧、悲伤、忧愁,则易气机失调而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