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近年来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分析HP感染与胃癌发生部位和分类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83例确诊为胃癌、并施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样本,根据Lauren及Lauren分型;病理组织切片,经HE和Giemsa染色,观察HP感染。结果183例胃恶性肿瘤中,胃腺癌168例(91.8%),淋巴瘤11例(6%),平滑肌肉瘤2例(1.0%),胃肠间质瘤(GIST)1例(0.5%)和卡波西肉瘤1例(0.5%)。胃癌患者中,病变55.4%发生在胃窦,21.4%发生在胃体,14.3%在胃底(P值=0.018);肠型胃癌占65%,弥漫型胃癌占24.8%,混合型10.2%;69.6%有HP感染(肠型64%,弥漫型33%,混合型10%,P值=0.327)。结论胃窦癌、胃体癌及胃底癌组间HP感染率存在差异,提示HP感染可能与胃癌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党进胜  陈万军 《河北医学》2007,13(7):819-82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人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40名老年胃癌患者和40名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的老年病人进行HP检测,检测方法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胃粘膜组织涂片、Gram染色、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分析.结果:胃癌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胃癌HP感染率高于进展期(P<0.05);肠型胃癌HP感染率明显高于弥漫型及混合型胃癌(P<0.01);非贲门部胃癌HP感染率高于贲门部胃癌(P<0.05).结论:老年人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MC)在胃良性病变、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23例胃癌组织、30例胃癌前病变组织和12例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MC,观察其分布并计数,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胃癌前病变组MC数高于胃癌组、胃良性病变组(P<0.05)。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组中,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组织中MC数多于HP阴性组织者(P<0.05),且MC与其余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结论:MC可能参与了胃癌的早期病变过程,尤其是与HP感染诱发的胃癌或癌前病变的发生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随机均分为糖尿病Ⅰ组(不伴胃轻瘫)、糖尿病Ⅱ组(伴胃轻瘫)和健康志愿者20例,用13C呼气试验(13C-UBT)法检测HP感染情况,计算各组感染率,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做组间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率为60%,与正常人群感染率(4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型糖尿病伴胃轻瘫患者HP感染率为77.8%,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及糖尿病不伴胃轻瘫患者.结论:HP感染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胃轻瘫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性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0例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的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将汉族患者作为对照组,新疆维吾尔族患者作为实验组,每组患者各150例,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性别、民族以及胃癌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有142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总感染率为47.33%。相同性别及相同民族之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男性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女性患者比较显著较低,实验组男性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汉族男性患者比较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汉族及新疆维吾尔族非癌患者之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分布较为均衡,其中造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最显著危险因素是维族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性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确诊为58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58例作为胃炎组,并选取同时期实施健康体检但没有胃部异常者5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三组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所有实验对象实施快速尿素氮、13C尿素呼气试验,并对其实施血清抗HPCag A等检查,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情况。结果胃癌组的HP感染阳性率及抗HPCagA阳性率都显著高于胃炎组与对照组,胃炎组这两项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早期与进展期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中贲门部HP感染率高于非贲门部与对照组,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出现的主要因素,HP感染与胃癌病理分期、病变部位具有相关性,可以将其作为胃癌治疗及预防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伴有不同程度的肠化生和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是发生胃癌危险因素中最突出的,幽门螺杆菌(HP)又是公认的胃感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HP在胃发生癌前和恶性改变中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fi,HP)感染胃粘膜组织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抑癌基因P53表达,探讨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癌的发生机制。方法: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方法检测HP感染,COX-2表达检测选择免疫组化S-P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53蛋白。结果:HP阳性感染率、COX-2和P53的阳性表达率,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HP感染与COX-2、P5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COX-2、P53是HP感染胃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并参与了胃癌变的全过程。COX-2、P53蛋白可用为筛选胃癌高危癌前病变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8例胃癌与Hp的关系,旨在探讨Hp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990—2003年收治的18例胃癌患者进行观察,证实Hp在胃癌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结果 18例胃癌患者中,Hp阳性12例(66.%),其中胃体癌形成6例,Hp阳性4例(66.7);贲门癌2例,HP阳性1例(50%);胃窦或幽门癌7例,Hp阳性5例;胃体癌6例,Hp阳性4例(667%)。结论 幽门螺杆茵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318例胃粘膜活检病理切片进行Giemsa、AB(pH2.5)-PAS、HID-AB(pH2.5)染色和肠化生分型.结果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化生和胃癌显著相关(P<0.001),与肠化生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与胃癌分型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了80例胃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TEN和的表达情况;采用快速尿素酶实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种方法检测其HP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织PTEN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在HP阳性的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虽然低于HP阴性者,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PTE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提示:PTEN的表达异常参与胃癌发生、发展。胃癌中HP阳性者PTEN蛋白表达虽然低于HP阴性者,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HP的致癌机制中可能没有抑癌基因PTEN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用Pyronin法及Warthin—Starry浸银法对135例手术后胃癌标本(早期胃癌35例,中晚期癌100例)中HP 的检出及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癌区、不典型增生(ATP)区及肠化区HP 均为阴性。癌旁慢性胃炎粘膜中HP 之感染率为早期胃癌11/35例,31.4%,中晚期癌15/100例,15%。提示HP 之感染与胃癌之发生可能无直接关系。本组HP 阳性病例,HP 仅存在于癌旁活动性慢性胃炎粘膜上皮的表面、腺凹及浅层腺体中,支持部分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与HP之感染有关。笔者尚对胃癌癌旁粘膜HP 之感染率显著低于一般非癌慢性胃炎粘膜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已被确认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有关,其致病机制有漏屋假说和胃泌素相关假说,通过病理学胃粘膜活检进行尿素酶试验等作为诊断.清除HP可根治溃疡病,防治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及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对1368例患者的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行HE染色和Giemsa染色。结果胃癌前病变及癌灶远端组织中HP检出率均较高且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癌周组织(P<0.01);早期胃癌癌周组织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进展期胃癌(P<0.01),但浸润深度不同的进展期胃癌中HP检出率无差异(P>0.05),而且癌灶内均未发现HP。结论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HP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早期,与胃癌进展过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 1 995年— 1 998年全部 6 6例胃癌患者行纤维胃镜检查 ,取胃粘膜组织查 HP的感染率 ,与正常人群 HP感染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胃癌患者感染率 86 .3 6 % ,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 HP感染率 50 % ,采用χ2 检验 ,P<0 .0 1。结论 :胃癌的发生虽是多种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 ,但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对 HP感染的根治有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胃癌中的现症感染情况,探讨HP感染状态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794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切片分别取自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切片中HP的感染状态,分析HP感染状态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研究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HP感染与胃癌Lauren分型、肿瘤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P阳性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8.5个月,高于HP阴性患者的36.4个月(P=0.003)。接受根治性手术的HP阳性胃癌患者预后好于HP阴性患者(P=0.034)。亚组分析显示,HP阴性的肠型胃癌患者预后较HP阳性者差(P=0.006),但在弥漫型胃癌患者中未发现HP阴性和阳性者之间有差异(P=0.922)。结论 HP感染不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P阳性感染状态的肠型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赵淑荣  崔磊  王守训 《医学综述》2008,14(22):3408-3410
大量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的致病因子,HP感染可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而胃癌的形成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有关,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HP感染与胃癌(尤其是非贲门胃癌)的相关性研究,根除HP的治疗在胃癌的临床防治中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旨在对诸多学者关于HP与胃癌及胃癌相关性胃疾病的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食欲不振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和13C-辛酸呼气试验法对69例老年食欲不振患者,进行HP检测和胃排空检测。结果 69例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1例,阴性38例,阳性感染率为44.9%。HP阳性组和阴性组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244.5min±35.6min和232.4min±36.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不是导致老年食欲不振的主要因素,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排空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对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和80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情况及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血脂情况和FIB水平,观察组的Apo A、Apo B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可影响患者的脂质代谢,很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的内镜临床病理及其在本地区的发病特征。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32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与其它部位胃癌相比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胃底贲门癌在胃癌中占59.6%,溃疡浸润型占56.02%.早期癌检出率1.50%,HP( )发生率占23.27%。结论:本地区胃底贲门癌在胃癌中占超半数,绝大多数属中晚期,HP的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