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经络学说中的几个问题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与体表筋肉和皮肤连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则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经络学说的特点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通过十五络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络和调节作用,把人体脏腑、肢节、筋肉、皮肤联系起来,并以阴阳学说为论理工具,说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机体各部及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有机  相似文献   

2.
经络学说及其临床应用210005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王启才为了 第六讲 十二皮部1、命名含义:寸、二经脉和从经脉分出来的大小络脉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这些区域最浅表的部位就是皮肤。所谓皮部,即皮肤的部分,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  相似文献   

3.
<正>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理论的基本核心。因此,研究经络学说的理论,对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其重要的意义。下面,仅对经络学说的有关要点作如下阐述。一、经络的含义和具体内容:“经”有径之意,就是经脉,比喻经脉在人体如路径一般;“络”有网络之意,就是络脉,比喻细小的经脉象网络一致。不过经为主干,络为分支罢了。经络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的内容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  相似文献   

4.
从心藏象论络脉的生理基础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络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和动力场所.人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  相似文献   

5.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并就此作了具体的阐述。认为《经脉篇》全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病症、治则及诊断 ;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同时对经脉气绝证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病证也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沟通上下,联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枝,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是针灸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阐述人体内存在的“经络系统”。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部分。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三阴经分布于肢体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居中。三阳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居中。三阴属于脏络腑关系,三阳属于腑络脏关系,它们相互联结,共同形成一个密布周身的网络体系。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是沟通和连接十二经脉的较大支脉,但它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故称奇经八  相似文献   

8.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核心。建国以来 ,经络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十五”期间被列为中医研究领域两大支柱项目之一。络脉作为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广大学者的注视 ,冀以通过研究络脉来切入对经络实质的研究。1 络脉的定义及循行《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 ,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络” ,说明络脉是从正经分出的 ,是经脉的分支 ,是由经脉分出的行于浅表的支脉 ,由十五络、孙络、浮络组成。雷氏[1 ] 认为 :络有广义 ,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  相似文献   

9.
整体经络针刺法理论依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整体经络针刺法的取穴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立论依据。整体经络针刺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每次针刺一条经脉相关腧穴,十二次针刺完所有十二经脉相关腧穴作为一疗程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整体上疏通十二经脉,全面调整各经脉、脏腑、系统的功能,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辨证涉及多经脉、多脏腑、多系统,甚至十二经脉的病证。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和经络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统编的各种针灸学教材,在经络理论里都提出一个独立的“十二经别”系统概念,且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理论相并列,如早期的统编高等中医院校《经络学》教材就指出“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1],到了新世纪“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强调“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指出:“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3].  相似文献   

11.
罗清华 《河南中医》2007,27(11):16-17
经络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十二经脉是其主干,络脉与其他经脉与之共同维持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气血运行。对于肢体残缺者,他们的十二经脉虽不能正常交接,但可以通过络脉、奇经八脉、特定的腧穴、气街完成衔接循行,运输机体气血。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内经》论述经络的篇章很多,以《灵枢》的《经脉》、《营气》、《九针论》、《背(?)》、《逆顺肥瘦》、《脉度》、《寒热病》和《素问》的《骨空论》等篇为主。其内容主要论述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及十五络脉的循行部位、主病、诊断和治疗,经络的生理功用和临床应用的价值等。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学说的内容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和人体脏腑有联系的又一组织结构系统,它与脏腑器官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罗的含义,是经的分支,如网罗维络,无处不  相似文献   

13.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14.
<正>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支脉,源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是十二经脉别行的通路,所以也称为别行的正经,因而它的命名随十二经脉。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斜行支脉,呈网络一样遍布人体各部,主要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所以通常称为十五络脉。因络脉从其经脉的络穴处别出,故以这个经命其名。经别与络脉均属十二经脉的支别,它们都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为何二者名称不一?  相似文献   

15.
杨上善类编《黄帝内经》的同时,构建了经络理论的系统框架。考察《黄帝内经太素》可以发现,杨上善是基于经脉理论的立场构架经络系统框架的。该框架主要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部分,其中经别与经脉是正别关系,络脉、皮部、根结、标本都从属于经脉,经筋理论当有别于经络系统。杨上善对于经络系统的构建和诠释,有着独特的思考和立场,作为早期经络理论形式之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为分支。络脉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有关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得到发展,于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及其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近10年来,在基础、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试分述如下。 1 络病理论基础研究 茅氏[1]通过考察和总结络病及通络方法的历史沿革,提出通络法与络病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  相似文献   

17.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 ,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 ,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 ,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虽说法不同 ,而实质相同 :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 ,邪气深入部位内外不同。1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络脉形态学涵义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经络系统中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有云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说明在形态上经脉较为粗大 ,是主干 ,络脉是细小支横别出的部分。络脉是一个系统群体 ,每一络脉系统中 ,各级支横而别者又…  相似文献   

18.
“经穴区”应用理论,包含“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到了对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的认识、探讨与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经筋疗法的临床发掘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敬伟  黄艺 《中国针灸》1997,17(7):413-414
中华经筋疗法的临床发掘应用研究黄敬伟,黄艺(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培训部,南宁530001)主题词十二经筋,经筋疗法我国的经流疗法k术起源于《灵枢·经筋》篇。《内经》叙述的经络学说包括两大理论体系: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络脉组成的经脉体系和由十二经筋、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