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中青年、儿童患者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的瑞芬太尼、丙泊酚最佳配伍量效关系,找出3个年龄段全麻维持效果相同时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用量的差异,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已按照科研计划实施的老年、中青年、儿童全麻患者资料,将3个年龄段各自全麻维持效果最佳的一组分别定为老年组(L组,15例)、中青年组(Z组,30例)、小儿组(X组,20例)。全麻诱导:L组泵注依托咪酯0.15 mg/kg、瑞芬太尼15μg/kg,同时静注阿托品0.007 mg/kg、维库溴铵0.12 mg/kg;Z组泵注依托咪酯0.3 mg/kg、瑞芬太尼15μg/kg,同时静注阿托品0.007 mg/kg、维库溴铵0.12 mg/kg;X组泵注丙泊酚1.5 mg/kg、瑞芬太尼15μg/kg,同时静注阿托品0.008 mg/kg、维库溴铵0.12 mg/kg。全麻维持:L组恒速泵注瑞芬太尼50μg/(kg·h),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并维持麻醉中MAP(简称维持MAP)比其基础MAP降低5%(0~10%)左右;Z组和X组均是恒速泵注丙泊酚5 mg/(kg·h),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并维持麻醉中MAP比其基础MAP降低5%左右。3组均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降压。结果 3组全麻维持效果评级均达到Ⅰ级,3组间维持MAP平稳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维持MAP平稳指数比基础MAP平稳指数均在36.70%~68.30%;3组间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清醒躁动及术中知晓病例出现。X组实际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L组和Z组(P均0.05),L组实际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X组和Z组(P均0.05)。结论 3个年龄段达到同样的全麻维持效果Ⅰ级时,儿童患者瑞芬太尼用量多于老年和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丙泊酚用量少于儿童和中青年患者。儿童、中青年患者应采用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的麻醉用药方法,老年患者应采用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MAP的麻醉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中青年择期手术患者全麻中固定瑞芬太尼靶控血浆浓度20ng/mL调节丙泊酚靶控血浆浓度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方法和恒速泵注瑞芬太尼50μg/(kg·h)调节丙泊酚泵速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方法的全麻维持效果是否相同。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中青年患者65例,依瑞芬太尼全麻维持用药方式不同分为靶控给药组35例和恒速给药组30例,靶控给药组固定瑞芬太尼靶控血浆浓度20 ng/mL调节丙泊酚靶控血浆浓度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0~10%)。恒速给药组恒速泵注瑞芬太尼50μg/(kg·h)调节丙泊酚泵速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0~10%)。2组均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用丙泊酚,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结果靶控给药组瑞芬太尼靶控血浆浓度20 ng/mL全麻维持实际恒速泵注剂量为(48.48±6.28)μg/(kg·h),接近恒速给药组的50μg/(kg·h),2组维持MAP均达到预设的降压范围;2组间维持MAP平稳指数、维持MAP平稳指数比基础MAP平稳指数降低百分率、瑞芬太尼维持用量、丙泊酚维持用量、睁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全麻维持中不用肌肉松弛药均无体动发生,清醒拔管过程中均无躁动发生,且均无术中知晓,全麻维持效果均为Ⅰ级。结论全麻维持使用固定瑞芬太尼靶控血浆浓度20 ng/mL调节丙泊酚靶控血浆浓度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的方法与恒速泵注瑞芬太尼50μg/(kg·h)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并维持相同MAP范围方法的全麻维持效果相同,均达到全麻维持效果评级Ⅰ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不同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剂量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择期手术接受全麻患者180例。诱导:2台注射泵同时泵注依托咪酯0.3 mg/kg、瑞芬太尼15μg/kg,时间6min,泵注1 min时静注阿托品0.007 mg/kg,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胺0.1 mg/kg,泵注结束后气管插管。维持:依丙泊酚全麻维持用量不同分为8组,丙泊酚泵速分别为10 mg/(kg·h)(B10组)、8 mg/(kg·h)(B8组)、7 mg/(kg·h)(B7组)、6 mg/(kg·h)(B6组)、5 mg/(kg·h)(B5组)、4 mg/(kg·h)(B4组)、3 mg/(kg·h)(B3组)、0 mg/(kg·h)(B0组);各组均予瑞芬太尼起始泵速60μ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速至MAP较其基础值下降5%左右维持至手术结束停药。结果①全麻维持使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均能达到MAP较基础值下降5%左右的效果;单用瑞芬太尼2.5μg/(kg·min)维持,反应熵平均为47.58,MAP比基础值升高8.14%,HR降低3.04%,平均4.57min清醒;瑞芬太尼增强丙泊酚的降压及降心率作用,随丙泊酚用量增加降压作用加强;达到相同降压作用,丙泊酚用量逐组增加时瑞芬太尼用量逐组减少,睁眼时间逐组延长,反应熵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全麻维持效果评级B4和B5组达Ⅰ级,B6、B7、B8组达Ⅱ级,B3组达Ⅲ级,B0、B10组达Ⅳ级。结论丙泊酚4或5 mg/(kg·h)配伍瑞芬太尼平均泵速45μg/(kg·h)是本研究人群最佳的全麻维持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不同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剂量与全麻维持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择期手术患者120例,均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全麻诱导方法均相同。全麻维持分为恒速泵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0~10%)部分(简称BR法)和恒速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部分(简称RB法)。BR法共3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泵速1.0 mg/(kg·h)组(B_(1.0)组)、1.5 mg/(kg·h)组(B_(1.5)组)、2.0 mg/(kg·h)组(B_(2.0)组)、2.5 mg/(kg·h)组(B_(2.5)组)、3.0 mg/(kg·h)组(B_(3.0)组),每组6例。瑞芬太尼起始泵速均为30μg/(kg·h),如瑞芬太尼用量增加到60μg/(kg·h),MAP降低未达预设范围,丙泊酚用量增加0.5 mg/(kg·h),再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如此反复直至降压达到预设范围;如瑞芬太尼用量降到零,MAP仍低于预设范围,降低丙泊酚用量0.5 mg/(kg·h),再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如此反复直至降压达到预设范围。RB法共9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泵速60μg/(kg·h)组(R_(60)组)、55μg/(kg·h)组(R_(55)组)、50μg/(kg·h)组(R_(50)组)、45μg/(kg·h)组(R_(45)组)、40μg/(kg·h)组(R40组)、30μg/(kg·h)组(R_(30)组),每组15例。丙泊酚起始泵速均为2 mg/(kg·h),调节丙泊酚用量在25 min内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全部11组控制性降压均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结果 (1)BR法中B_(1.0)组有3例,B_(1.5)组、B_(2.0)组、B_(2.5)组各有2例能够按原计划丙泊酚用量完成全麻维持;有18例需增加或减少丙泊酚用量后再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完成全麻维持,这其中还有3例丙泊酚用量大于3.0 mg/(kg·h)才能完成全麻维持;还有3例按照原计划丙泊酚用量用药,但需在输入多巴胺的同时输入瑞芬太尼完成全麻维持。(2)RB法各组均可较容易地把全麻维持中的MAP控制到比其基础MAP降低5%左右的范围,BIS值均维持在35~60,6组间维持MAP平稳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用量与丙泊酚用量呈负相关(r=-0.94,P0.05),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正相关(r=0.95,P0.05)。R_(30)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大于R_(60)组、R_(55)组、R_(50)组、R_(45)组(P均0.05)。R_(60)组、R_(55)组、R_(50)组睁眼时间相对较短。(3)全麻维持效果评级:R_(55)组、R_(50)组达Ⅰ级,R_(60)组、R_(45)组达Ⅱ级,R40组达Ⅲ级,R_(30)组达Ⅳ级。结论 BR法很难把血压调控平稳,不适合老年人临床全麻使用;RB法较容易把血压调控平稳,其中以恒速泵注瑞芬太尼50μg/(kg·h)和55μg/(kg·h),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其基础MAP降低5%左右,全麻维持效果评级最好,清醒快,拔管无呛咳躁动发生,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择期手术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不同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剂量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普外、骨科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1~10岁患儿120例。诱导:2台注射泵分别同时泵注丙泊酚0.15 mg/kg、瑞芬太尼15μg/kg,时间6 min,泵注1 min时静注阿托品0.008 mg/kg,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胺0.12 mg/kg,泵注结束测量血压、心率后气管插管。维持:依恒速泵注丙泊酚用量的不同分为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4 mg组(B_4组)、5mg组(B_5组)、6 mg组(B_6组)、7 mg组(B_7组)、8 mg组(B_8组)、9 mg组(B_9组)共6组,每组20例。瑞芬太尼起始泵速60μ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速维持全麻中MAP比其基础MAP下降5%左右(不超过10%)至手术结束停药。结果 6组基础MAP平均值均低于其诱导前MAP平均值15%以上。6组维持MAP平均值均达到比其基础MAP值降低5%左右的效果。要达到相同范围内的维持MAP值,随着丙泊酚维持用量逐组增加,瑞芬太尼维持平均用量逐组降低,丙泊酚用量与瑞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r=-0.92,P0.05),瑞芬太尼维持用量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每组内的瑞芬太尼用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6组维持MAP稳定指数均比其基础MAP稳定指数降低,维持MAP稳定指数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组维持HR平均值均比其HR基础值降低≤10%,6组维持HR稳定指数均比其基础HR稳定指数降低,B_4组、B_5组、B_6组维持HR稳定指数均显著小于B_7组、B_8组、B_9组(P均0.05)。睁眼时间逐组延长,B_4组、B_5组睁眼时间显著短于B_6组、B_7组、B_8组、B_9组(P均0.05),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正相关(r=0.97,P0.05);全麻维持效果评级:B_4组、B_5组为Ⅰ级,B_6组、B_7组、B_8组为Ⅱ级,B_9组为Ⅲ级。B_4组、B_5组未发生拔管躁动,B_6组的拔管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_7组、B_8组、B_9组(P均﹤0.05)。抑制拔管反应评级:B_4组、B_5组、B_6组为Ⅱ级,B_7组为Ⅲ级,B_8组、B_9组为Ⅳ级。结论小儿择期手术,在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达到控制全麻维持中MAP低于其MAP基础值5%左右的效果时,随着丙泊酚用量增加,瑞芬太尼用量逐渐减少,睁眼时间逐渐延长,拔管后躁动发生率逐渐增加。考虑到全麻维持效果评级和抑制拔管反应效果评级,丙泊酚全麻维持用量4 mg/(kg·h)、5 mg/(kg·h)临床全麻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青年择期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3种控制性降压幅度与瑞芬太尼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中青年患者61例,随机分为A、B、C 3组,全麻维持中A组20例维持MAP比其基础MAP降低5%~10%组,B组21例降低10%~15%组,C组20例降低15%~20%。全麻维持中泵注丙泊酚6mg/(kg·h)恒速不变,调节瑞芬太尼用量[起始泵速60μg/(kg·h)],在手术开始后15 min内把维持MAP降低到各组的要求范围并持续到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用药。结果 3组全麻诱导前MAP均比其基础MAP升高15%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固定丙泊酚6 mg/(kg·h)时,3组全麻维持中维持MAP比其基础MAP降低幅度均在预计范围内,均达到各自的降压要求范围。降压达标维持瑞芬太尼平均用量A组最少,C组最多,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降压达标维持MAP平稳指数均小于其基础MAP平稳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全麻后睁眼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压超过其基础MAP 10%以上后部分患者出现降压封顶效应,再增加瑞芬太尼用量维持MAP不再继续降低,B组出现降压封顶效应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MAP均高于其基础MAP。全麻维持中与一个恒定丙泊酚用量配伍,瑞芬太尼用量越大血压降低幅度越大,降压幅度越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降压封顶效应,这时再增加瑞芬太尼用量维持MAP不再继续降低反而降低幅度开始减小。瑞芬太尼用量与控制性降压的幅度个体差异较大,出现降压封顶效应时瑞芬太尼用量个体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中青年患者接受择期手术实施静脉复合全麻过程中,恒速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泵速控制MAP与恒速泵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泵速控制MAP全麻维持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择期手术需实施全麻的中青年患者390例,随机分为13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后,维持麻醉分为恒速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维持MAP(简称RB法)和恒速泵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维持MAP(简称BR法)2种方法。RB法设6组,瑞芬太尼泵速分别为60μg/(kg·h)(R_(60)组)、55μg/(kg·h)(R_(55)组)、50μg/(kg·h)(R_(50)组)、45μg/(kg·h)(R_(45)组)、40μg/(kg·h)(R_(40)组)、30μg/(kg·h)(R_(30)组),丙泊酚起始泵速3 mg/(kg·h),调节丙泊酚泵速控制维持MAP比基础MAP降低〉0~10%(含15例降〉0~5%和15例降〉5%~10%)。BR法设7组,丙泊酚泵速分别为10 mg/(kg·h)(B_(10)组)、8 mg/(kg·h)(B_8组)、7 mg/(kg·h)(B_7组)、6 mg/(kg·h)(B_6组)、5 mg/(kg·h)(B_5组)、4 mg/(kg·h)(B_4组)、3 mg/(kg·h)(B_3组),瑞芬太尼起始泵速60μ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速控制维持MAP比基础MAP降低〉0~10%(含15例降低〉0~5%和15例降低〉5%~10%)。13组控制性降压均在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结果 12种方法均能达到把维持MAP控制并维持在比其基础MAP降低〉0~10%的效果,2种方法中各组的HR随着MAP的降低而被动降低,降低的HR对阿托品的增加心率作用敏感,麻醉中按需静注适量阿托品能把HR维持在55次/min以上。2在达到同一控制范围的维持MAP时,BR法各组(除B_6、B_7、B_8组间瑞芬太尼用量相近外)与RB法各组均表现为丙泊酚用量与瑞芬太尼用量呈现负相关(r=-0.91和r=-0.94,P〈0.05);瑞芬太尼用量与睁眼时间无关;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现正相关(r=0.96和r=0.97,P〈0.05);BR法各组每一组内瑞芬太尼用量都存在个体差异;RB法各组每一组内丙泊酚用量都存在个体差异。当瑞芬太尼用量越大,丙泊酚用量越小时,拔管时呛咳发生率和躁动发生率越小并趋向于零。2种方法 13个组别中存在着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相近的对应关系是:R_(60)组与B_3组相对应,R_(50)组与B_4组相对应,R_(45)组与B_5组相对应,R_(40)组与B_6组相对应,R_(30)组与B_(10)组相对应。每一对应组间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全麻维持效果:B_3组、B_4组、B_5组、R_(60)组、R_(55)组、R_(50)组、R_(45)组均达Ⅰ级,B_6组、R_(40)组均达Ⅱ级,B_7组达Ⅲ级,B_8组、B_(10)组、R_(30)组均达Ⅳ级。结论全麻维持中无论是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还是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均可以达到控制性降压的目的。丙泊酚用量与瑞芬太尼用量呈现负相关,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现正相关,而瑞芬太尼用量与睁眼时间无关,瑞芬太尼用量越大(丙泊酚用量也越小)清醒越快,清醒的质量越高,拔管呛咳、躁动率几乎为零。瑞芬太尼维持用量≥45μg/(kg·h)后,全麻维持效果评级均达Ⅰ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青年择期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全麻维持中控制MAP比其基础值升高、降低与血糖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实施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的中青年患者60例,麻醉维持中单盲随机分为MAP比其基础值升高≤10%组(R组)30例和降低≤10%组(D组)30例。诱导气管插管中2组均泵注丙泊酚5 m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控制全麻维持中MAP(达标MAP),R组比其基础值升高≤10%,D组比其基础值降低≤10%。手术前1 d早晨测空腹血糖(基础血糖),术日麻醉前(麻前血糖)和麻醉维持中控制MAP达标后30 min和60min各测血糖1次(达标血糖),比较2组患者血糖水平的差异。结果 2组麻醉前MAP、血糖均比基础MAP、血糖升高。全麻维持中MAP控制均达标,R组达标MAP其基础值7.44%,达标血糖基础血糖10.57%;D组达标MAP其基础值6.38%,达标血糖基础血糖7.20%。2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全麻维持中D组瑞芬太尼维持用量R组(P0.05)、D组RE值R组(P0.05)、D组MAP稳定指数R组(P0.01)。D组全麻维持评级特级、R组Ⅱ级。停麻药后D组睁眼时间R组(P0.01)。结论在中青年择期手术实施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比其基础值升高或降低5%~10%,监测血糖和MAP的变化可以判断调节瑞芬太尼抑制手术刺激伤害引起的内分泌反应情况,评价瑞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青年患者接受择期手术在固定2种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用量复合气管插管全麻控制并维持2种降压幅度时2种降压幅度与降压中血糖数值和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用量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中青年患者210例,患者诱导用药均相同。依全麻维持恒速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性降压幅度的不同分为维持MAP比基础MAP降低>0~5%组(D_(0-5)组)和降低>5%~10%组(D5-10组)。依瑞芬太尼用量不同[60,55,50,45,40,30μg/(kg·h)],D_(0-5)组再分为R_(60)D_(0-5)组、R55D_(0-5)组、R50D_(0-5)组、R45D_(0-5)组、R40D_(0-5)组、R30D_(0-5)组,D5-10组再分为R_(60)D5-10组、R55D5-10组、R50D5-10组、R45D5-10组、R40D5-10组、R30D5-10组。R50D_(0-5)组和R45D5-10组每组各30例,其他组每组各15例。每例患者均在被告知手术日期的前1 d早晨检测空腹血糖作为基础血糖值,在全麻维持中降压达标后30min和60 min各检测血糖1次,2次的平均值作为维持血糖值。控制性降压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结果 12组全麻维持中MAP均达到控制性降压的预设范围,患者均无术中知晓。R45D5-10组、R50D5-10组、R55D5-10组、R_(60)D5-10组、R50D_(0-5)组、R55D_(0-5)组、R_(60)D_(0-5)组中维持血糖比基础血糖降低发生率均为100%,而其他组血糖降低发生率均低于100%;上述7组及R45D_(0-5)组全麻维持中不用肌肉松弛药体动发生率为0,而其他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动发生。2种降压幅度的瑞芬太尼用量与维持血糖比基础血糖降低发生率呈正相关(r=0.93和r=0.86,P均<0.05)。R45D5-10组、R50D5-10组、R55D5-10组、R_(60)D5-10组、R50D_(0-5)组、R55D_(0-5)组、R_(60)D_(0-5)组全麻维持效果均达Ⅰ级,R40D5-10组达Ⅱ级,R40D_(0-5)组达Ⅲ级,R30D_(0-5)组、R30D5-10组均达Ⅳ级。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能达到理想全麻维持效果,与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用量有关,也与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降低MAP的幅度有关。瑞芬太尼45μg/(kg·h)配伍丙泊酚5.26 mg/(kg·h)左右,将维持MAP降低>5%~10%,和瑞芬太尼≥50μg/(kg·h)配伍丙泊酚4.04 mg/(kg·h)左右及更少的用量,将维持MAP只降低>0~5%,可能就是在同一人群中都能达到理想全麻维持效果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接受择期手术的小儿实施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找出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最佳的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用量。方法选择普外、骨科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1~10岁小儿90例,随机分为4组,均在手术日之前的1~3 d测量小儿的基础血压、心率。诱导用药:A组(30例)泵注丙泊酚1. 5mg/kg、瑞芬太尼15μg/kg; B组(20例)泵注丙泊酚1. 5 mg/kg、瑞芬太尼20μg/kg; C组(20例)泵注丙泊酚2. 0 mg/kg、瑞芬太尼15μg/kg; D组(20例)泵注丙泊酚2. 0 mg/kg、瑞芬太尼20μg/kg。4组泵注时间均为6 min,泵注1 min时给予静注阿托品0. 008 mg/kg,意识消失以后再给予静注维库溴铵0. 12 mg/kg,泵注结束后立即测量血压、心率,然后进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小儿基础、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3 min)血压、心率。结果 D组插管前MAP比其基础MAP降低幅度大于A组、B组、C组(P均0. 05),A、B、C组间MAP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插管后MAP比其插管前MAP升高幅度B组C组D组A组,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但B组MAP升高值还是比A组减少35. 24%。D组插管前HR比其基础HR升高,其他3组插管前HR均比其基础HR降低,但3组间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 4组插管后HR均比插管前HR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但B组HR升高值还是比A组减少39. 50%。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A组、B组均为Ⅰ级,C组、D组均为Ⅱ级。结论小儿使用丙泊酚1. 5 mg/kg和瑞芬太尼20μg/kg配伍进行全麻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最为理想,整个诱导、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1.
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2,22(8):9-17
通过史学研究的方法对“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任脉、冲脉学说正确评价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衡先培 《光明中医》2001,16(2):15-17
目的 :初步探讨肝郁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用记分的方法将就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区分为肝郁证 ( 46例 )与非肝郁证 ( 2 4例 ) ,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尿蛋白、足拇趾音叉震动觉及空腹血糖作检测 ,在两组间作比较研究 ,并对肝郁证组患者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作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 :肝郁证组糖网病、尿蛋白及音叉震动觉异常的发病率都高于非肝郁证组 (但P >0 0 5) ,空腹血糖肝郁证组显著高于非肝郁证组 (P <0 0 0 1 ) ,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 (γ =0 52 3,P <0 0 0 1 ) ,回归方程为 ^Y =4 2 2 4 +0 566x。结论 :肝郁对糠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影响。提示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 ,应注意对肝郁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是沟通天人之间联系的中介物质。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也生成了人类。因此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季节转换、气象等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即为"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们可通过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参悟来探求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即通过分析天人关系的原理来探析形神关系的内涵,从而调节自身生命活动,而达到"形与神俱","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对于临床与养生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营卫二气运行方式与失眠病机的关系,为营卫运行失调导致的老年患者失眠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究《灵枢·营卫生会》条文中关于营卫的运行方式及运行规律,分析其与失眠病机的相互关系,针对不同的失眠发病机理,提出合适的治法及选方用药。结果营卫运行失调及其证治可分为三种情况:营卫相随运行阳不敛阴导致失眠气阴两虚,可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亦可以归脾汤补养心脾,或以生脉饮益气养阴;卫气昼行于阳而夜不得入于阴导致失眠昼不精,可以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或小建中汤健脾益气增加化源,辅以枳壳、厚朴行气通利,薏苡仁、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卫气入于阴而不得出于阳导致失眠血热血瘀,可以牡丹皮泻心经之火,除血中伏热;或赤芍泻肝经之火,行血中瘀滞而活血散瘀;或丹参偏入心经,专走血分,祛瘀生新而养血安神;或以紫参偏入肝经,破血通经而通九窍、利二便;或以郁金用治血热血瘀兼肝气郁结者。结论理解营卫运行失和的三种类型,掌握各类药物的使用特点,对于失眠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围绕着“寒邪伤阳”这个主线展开,一般情况下阴进阳退为病进、阳进阴退为病退,有一分发热,则留有一分阳气;在《伤寒论》中发热是正气与寒邪争抗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然而寒邪作用不同的病所(六经各具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兼夹不同的病因、结合不同的体质,所产生的发热则各具其特点,从中也可提示疾病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本文对《伤寒论》太阳经发热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展示伤寒六经发热与疾病传变转归的关系,以便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素之一。青霉素的毒性虽极低,但最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会有死亡的危险。近年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发挥其优势,达到安全用药之目的,故再将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及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杜宝英 《河南中医》2005,25(11):12-13
脾胃,人体中焦之脏腑,承上启下,受纳运化,长养全身。然而其诸多功能,无一不与升降有关,故本文试从体现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这一角度出发,对其形成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中医学对生命最本质的理解。人体是以脏腑系统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唯有各脏腑都运作正常才能神情精彩。因此,正确理解神与脏腑的关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神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脏主神,而是以脏腑为核心,诸脏腑协同作用,为神提供物质基础、调摄、控制等。心-脑-肾为神的调节脏腑,此三脏既有神之源、又有藏神之府、亦有调神之枢;而脾胃又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在诸脏腑中神又与心、脑、肾、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源自《内经》,成熟于东垣。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而女子以血为用,以气为纲,故妇科疾病多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历代医家的妇科专著亦多重视脾胃。从脾胃功能对女子生理的作用,脾胃病变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以及妇科中调理脾胃的若干治法等方面论述了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