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为预防损伤及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法在2004-05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沈阳)、2005-07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抚顺)期间,对参赛的辽宁、四川、湖北、福建等15支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8所院校共120名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运动员年龄在14~21岁,男63人、女57人。 结果: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123份,完整有效问卷120份。①在120名运动员中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为95名(79.2%),379例次。②羽毛球运动损伤种类有18种,其中关节及韧带损伤发生率为55%为第1位,其次是肌肉损伤和末端病分别占41.7%和30.8%,腰椎横突综合征及骨折为13%,骨膜炎为11.7%。③在损伤部位构成比中占首位的是踝部,为23.7%,其次是膝部20.6%和腰部12.0%,肩部9.2%。 结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种类较多,以关节和韧带损伤为主;损伤部位主要是踝部、膝部、腰部和肩部,主要是由于其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及运动系统承担很大的负荷加上肌肉力量薄弱所致。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能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山东省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造成损伤的发生率及损伤部位、性质、原因,损伤后的处理办法。方法:于2005—12—15,以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的14所高校学籍1~4年的在校男、女篮球运动员26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与实地访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篮球运动员的损伤原因、性质、易损部位等。结果: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①在调查的228人(男120人,女108人)中,有许多人不同程度的多次损伤,总的损伤次数为629人次,其中男子385人次,女子244人次,男子高于女子(P〈0.05)。损伤主要发生在一、二、三年级。②男子损伤部位主要是距小腿关节损伤69.1%,其次是膝关节和手指挫伤,为62.5%和54.1%;女子损伤部位主要是手指关节挫伤(69.4%),其次是距小腿关节和膝关节(62.5%、39.8%)。这些位置的损伤与篮球运动技术密切相关,呈正相关(男:r=0.721,女:r=0.621,P均〈0.01)。③损伤性质为慢性损伤略多于急性性损伤(53.1%,46.9%),而急性损伤以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者居多;慢性损伤以髌骨软骨软化症、髌腱腱围炎、半月板损伤、腰肌劳损为多,尤其以腰肌劳损和髌骨劳损发生率为高,分别是34.0%,26.0%。④损伤主要原因有:疲劳(男子占36.7%、女子占22.2%);准备活动不充分(男子占28.3%、女子占38.0%);场地器材不良(男子占20%、女子占18.5%);精力不集中(男子占13.3%、女子占13.9%)。(黝在急性损伤后采取现场采取冷敷与处理的男运动员占损伤运动员的67.0%,而女运动员只占25.9%。结论:①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在大一、二、三年级较大。②男子损伤率高于女子。③手指挫伤,距小腿关节、膝关节是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3.
赛艇和皮划艇运动员腰部损伤发生原因、分型及治疗情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赛艇、皮划艇运动员腰部损伤发生及治疗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和分类。方法:调查于2002—07-18/10—20进行。对国家队、陕西队、北京队和上海队赛艇、皮划艇运动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腰部损伤原因、损伤状况、治疗和恢复情况。运动员年龄14-32岁,训练年限2~17年。结果: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完整合格问卷80份。①腰部损伤患病率达75%(60/80),其中腰肌劳损居首位,患病率为42%,腰椎间盘脱出患病率为10%。②损伤原因主要是带伤训练(占70%),身体疲劳和局部负担过重(各占55%,运动过量(占45%),动作不合理(占42%),注意力不集中(占40%),准备活动不充分(占35%)。③损伤治疗情况:60%伤后立即治疗,20%过一段时间治疗,20%延误治疗。④损伤恢复情况:20%伤后1周即恢复,20%伤后1个月才恢复,60%伤后1个月以上才恢复;22%痊愈,25%部分恢复,53%未恢复。结论:①赛艇、皮划艇运动运动员腰部损伤患病率高,而且以慢性损伤为主,40%的运动员损伤后治疗不及时,且恢复慢,治疗效果不佳。②带伤训练、训练活动安排不当、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良,以及运动环境及条件不佳是发生腰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警察院校实战训练中中度和重度损伤发生的背景信息和相关损伤康复状况,了解重度伤的发生规律。 方法:于2005-05/06抽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在警察实战训练过程中发生中度伤以上损伤的学员310人,采用运动损伤调查表对其损伤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度以上运动损伤的发生次数、发生时的临场信息、个体对运动损伤致伤因素的态度、运动损伤康复手段、康复效果和个体参与实战训练的相关信息。并针对重度伤的发生规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310人进入结果分析。①损伤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距小腿(踝)关节(13.83%)、四肢指(趾)(11.93%)、足部(11.04%)、腕关节(10.4l%)、腰部(9.39%)、大腿(9.26%)、肩关节(8.76%)、颈部(8.63%)、肘关节(7.36%)、小腿(6.47%)和膝关节(2.92%)。②损伤类别依次为:扭伤(17.53%)、拉伤(17.05%)、挫伤(15.9l%)、擦伤(12.99%)、劳损(10.06%)、骨折(8.77%)、撕裂伤(7.3l%)、关节脱位(6.00%)和其他类(4.38%)。③重度伤产生原因分别为:准备活动不足、技术错误、自保不力、运动着装和场地因素、对抗性项目对方未按规则对抗、思想麻痹、疲劳、心理因素和气候温度条件。④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治疗效果的有效医疗手段为口服给药和中医疗法。⑤影响重度伤发生后的警体锻炼的因素:关注自己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运动损伤是否可有效预防的态度、年龄、伤后救护知识掌握情况和运动损伤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结论:实战训练损伤的重点损伤部位为各科目运动中的距小腿关节和擒拿格斗中的肩关节、颈部、腰部、腕关节、肘关节;损伤类型以挫伤、擦伤、扭伤和拉伤为主;伤后应多进行口服给药和中医治疗;个人在思想上的重视与运动器械、场地条件影响学员损伤的发生和发生后的康复效果。提示警察院校学员实战训练损伤的防范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普通高校田径训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为制定田径训练安全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0~2003年海口市五所高校300名田径运动员,采用自编田径运动损伤调查表进行调查。要求被测试者如实填写问卷并现场回收,回收率100%。对五所高校田径教练进行了专访,探讨队员损伤的具体情况、原因及规律。结果 300名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240人(80.0%).其中2003年运动损伤为68人(28.3%)。运动损伤主要以疲劳性骨膜炎最为突出(120.50.0%)。结论 普通高校田径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复杂。提示:校方应加强预防措施和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女子赛艇运动员慢性腰痛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于2004—01备战奥运会冬训期间,调查中国国家女子赛艇队43名运动员,平均年龄(23&;#177;4)岁。训练项目为负重深蹲,高翻,卧拉,卧推,提壶铃,负重腰腹肌练习,5000m测功仪训练,12km长划,5km长跑等交替进行,采用运动员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评定慢性腰痛的主观感觉情况,应用5000m测功仪进行运动成绩测定,采用腰背痛诊断标准评定女子运动员慢性腰痛的患病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及传统压痛测定法评定疼痛程度。 结果:所有调查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腰痛分布情况:41名女子赛艇运动员有23名发生腰痛,患病率为56%。腰痛发生时间5个月~5年,平均腰痛时间为(2.42&;#177;1.6)年。棘上韧带损伤和腰肌筋膜炎分别为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腰3横突综合征2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1例。②5000m测功仪成绩测定及运动员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慢性腰痛对运动员日常生活、运动训练、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运动量完成情况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5000m测功仪成绩可见,慢性腰痛运动员成绩明显好于无腰痛运动员[(1105.11&;#177;30.92,1129.62&;#177;39.14)s,(P〈0.05)]。③慢性腰痛对运动员运动训练影响的显著相关项目:年龄、运动训练年限与腰痛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呈高度负相关,即年龄越大,感觉腰痛对训练的影响越大,运动训练年限越长腰痛对运动训练的影响越大。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训练完成百分比与腰痛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呈高度正相关,即感觉腰痛对训练的影响越小,完成训练的量越大。腰痛对心理及社会适应影响较小的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影响也越小。 结论:慢性腰痛对运动训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运动量完成情况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慢性腰痛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呈高度正相关,年龄、运动训练年限与其呈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透视现代排球运动发展新规律,分析排球运动员损伤新特点,探讨运动损伤新规律。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排球运动员损伤研究的相关文章,了解其研究状况。同时访问部分教练员及运动员,以了解球队运动训练及队员受伤情况、特点等。观摩高水平比赛,了解当今排球高水平排球比赛的特点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结果 ①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具有9个新特点:攻防转换快,对抗性性激烈;大力跳发球;各种高难技术运用普遍;自由人高难度防守;立体进攻战术;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网上扣拦攻防对抗激烈等。②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膝关节〉腰〉距小腿(踝)关节〉腕关节〉肩关节〉指间关节以及肌肉的拉伤、皮肤的擦伤;在以慢性损伤为主的同时,急性损伤率明显增加;损伤年龄与训练年限长及过早专项化训练有关;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损伤情况不同。③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差,科学性不强;身体素质(特别是肌肉力量)差,基本功不扎实,过早专项化训练;长时间大强度训练,未能正确处理疲劳与恢复的关系等有关。结论 现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损伤与以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新的特点,新的损伤特点是与排球运动新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探寻运动训练规律,不断地进行技战术创新,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减少运动创伤,确保排球运动的竞技魅力,使其沿着高水平可持续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佛山市禅城区儿章意外伤害的发生频率与原因。方法:利用编制儿童意外伤害调查表,随机抽取佛山市禅城区5所幼儿园及3所小学2~12岁的儿童1216例,厂解发生意外伤害儿童、其家庭基本情况及其意外损伤发生的情况,分析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结果:1216例儿童中有312例发生意外伤害,发生率25.66%,男、女童发生率分别为33.93%和17.17%,男性高于女性(P〈0.01);儿童意外损伤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趋势(P〈0.01);伤害性质为创伤者较其他的发生率高(P〈0.01),员工家庭较干部技术家庭发生率高(P〈0.01)。结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与儿童的性别、年龄、损伤性质和家庭有关,对男孩、学龄期儿童、外伤和员工家庭等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调查及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参加大学生篮球联赛的部分高校篮球代表队运动员膝关节患病情况、揭示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内在机制,为篮球训练、教学、比赛中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6所高校,18支男队,6支女队,共计420名运动员(男330人,女90人,年龄18~26岁,平均21岁)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其膝关节损伤的几种常见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总患病人数200人,总患病率为47.6%;急性损伤44人(21.9%);慢性损伤156人(78.1%),为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主要类型。结论:膝关节损伤主要与其运动生物力学特点、运动性疲劳以及运动员选材有关,科学的训练与选材能有效减少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0.
1对象与方法潍坊医学院1998~2000级3个年级学生共285例,其中男生187例,平均年龄为21.50岁,女生98例,平均年龄为21.17岁,调查时间为2002年3~4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要求学生如实逐项填写运动损伤登记卡。共发放运动损伤登卡片285张,收回有效卡片281张,占总人数的98%,其中损伤人数112例,占总人数的39.6%。调访校医室有关医生,查阅病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2结果2.1运动损伤的时间学校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71例(63.3%)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山地自行车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类型、部位、季节及其损伤原因,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参加2004-04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云南大理站的国家二级以上48名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发生率、类型、部位、季节及其损伤原因调查。结果:山地自行车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100%(48/48)。损伤类别以跌伤为主,占损伤类型的32%。损伤的部位以膝的损伤为主,占25%。冬季是运动损伤的高发季节,损伤发生率52%。损伤原因主要有赛车故障、地理和气候环境、运动员自身情况的影响,分别占28%,22%,50%。结论:山地自行车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各类损伤中,主要以跌伤为主,运动损伤部位主要以膝为主,且冬季是运动损伤的高发季节,赛车故障及比赛路段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和运动员自身情况是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山西省六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情况,分析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04—05/10随机抽取山西省6所普通高校(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学院、雁北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1级、2002级、2003级、2004级本科男生240人作为调查对象。参照体育科研方法中所涉及的有关运动损伤及医务监督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部位、场合、性质、损伤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待损伤的态度。并以百分率对主要内容进行统计观察。结果: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7.5%,问卷信度为9.78,效度为9.56。①高年级学生的运动损伤率比低年级高②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距小腿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距小腿踝关节扭伤约占36.8%,手指关节的戳伤骨折占约35.1%,膝关节的髌骨劳损、半月板损伤约占28.9%,头面部因受到碰撞,引起出血和骨折占10.5%,腰部损伤率较低为3.5%。③课外活动是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场合。④忽视准备活动是重要原因之一;身体机能不良,伤病或疲劳的积累将使机体活动能力下降,基本功不扎实,拉、撞、顶等危险动作频出,是导致篮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⑤训练、比赛以及教学中损伤发生的几率较低。⑥损伤发生后大部分学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但仍有部分学生感到焦急、烦躁;少部分学生怀有侥幸心理,致使损伤积累,身体机能下降。结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课外活动时间,损伤的部位以距小腿关节扭伤、手指的戳伤、膝关节的劳损为主,同时间有面部的损伤和出血,剧烈冲撞引发的骨折虽占极小比例,但学生受到的影响却最大;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准备活动不足、身体机能不良、技战术运用不合理是诱发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选2003-01~2007-01发生的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产后出血187例,其发生率为5.46%(187/3428)。宫缩乏力占52.41%,胎盘因素占35.29%,产道损伤占5.35%,凝血功能障碍占1.07%。不同分娩方式、多胎妊娠、以及有无妊娠合并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多胎妊娠、以及有无妊娠合并症有关,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羽毛球爱好者的问卷调查,结合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分析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及其发病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方法:调查于2005—03/11在成都医学院体育教研室羽毛球俱乐部完成,对156名羽毛球爱好者进行运动损伤情况凋查,均自愿参加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结合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调查运动损伤的患病率、损伤类型及其受伤原因,分析其常用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结果: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内容详实问卷156份。(1)损伤患病率:运动损伤患病率为78,84%。(2)损伤类型:156名羽毛球爱好者中急性损伤占52、56%,慢性损伤占26,28%。最容易受伤的手腕处受伤患病率为37.39%,其次是肩袖受伤患病率为30.89%。(3)受伤原因:技术动作不规范是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占72,35%,而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身体疲劳分别占63、41%和22.76%. 结论:为有效预防手腕和肩袖损伤,应加强局部肌肉力量训练等防治措施;注意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四所高等院校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现状,为大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抽样调查于2004-11进行,随机抽取浙江中医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机电职业学院二三年级的1200名学生,其中男生626名,女生574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防治基本知识、态度,运动损伤发生的性质、部位、程度、原因,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处理、治疗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对其中的300名受伤学生于2005—06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完整合格问卷1152份,回收率96%。①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共计752人次,发生率为65.3%;其中男生472人次(75.2%),女生239人次(41.6%),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P〈0.01)。②大学生运动损伤以扭伤、拉伤、挫伤、擦伤等关节和软组织损伤为主,骨折、韧带断裂等重度损伤偶有发生。③跟踪调查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后,轻度损伤者就医较少,以自行处理为主,还有近30%的未作任何处理;中度损伤者以就医为主,自行处理占1/4,少数学生未作任何处理:重度损伤者全部就医。运动损伤发生的急性期,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治疗,但坚持彻底治疗的较少,有45.0%能够痊愈,47.3%好转,7.7%无效。 结论:①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高,防治意识淡薄,防治知识缺乏,在运动过程中未能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损伤发生后主动求医或配合治疗差。②运动损伤的防治应当引起大学校方和学生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接受体育训练运动员“O”型腿的发生率和产生原因。方法 调查于2004-03/06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进行。足球运动员组以渤海大学足球学院2002,2003级足球系学生为主(n=204,男183人,女21人),社会体育系组以2002,2003级体育系的学生为主(n=84,均为男性)。正常对照组以渤海大学2002级普通大学生为主(n=369,男216人,女153人),年龄18~20岁。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的一般情况,尤其有关运动员初始踢球的年龄及开始正规训练的年龄等。“O”型腿实际测量方法:两腿伸直,两腿内踝与足跟部并拢,使用内径卡尺测量两膝内侧的间距。评估标准:两膝关节间距离〈3cm为“O”型腿轻度,3-6cm为中度,〉6cm为重度。结果 学生657人均完成“O”型腿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男性足球系运动员组“O”型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育系学生组和普通对照组(138/75.4,42/50.0.79/36.6,U=7.76,2.13,P〈0.01)。②女性足球系运动员组“O”型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组(8/38.1,29/19.0,U=2.01,P〈0.05)。③参加训练年龄的大小与“O”型腿关系密切。在早期化训练的调查中,有“O”型腿的占71.6%(146/204),平均年龄(12.9&;#177;1.5)岁;无“O”型腿占28.4%(58/204),平均年龄为(14.3&;#177;2.8)岁,两者年龄差异显著(t=3.60,P〈0.01)。在接受正规训练的足球运动员中,有“O”型腿占76.3%(74/97),平均年龄为(14.8&;#177;0.8)岁,无“O”型腿占23.7%(23/97),平均年龄为(15.7&;#177;1.9)岁,年龄差异显著(t=2.17,P〈0.05)。接受正规训练的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结论 分析认为早期化训练和足球技术动作特点的双重作用是其产生“O”型腿的原因,足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外因,运动员的初始训练年龄是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跆拳道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部位和损伤原因及损伤发生率。方法:于2005-03选择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跆拳道专选队学生33人,男20人,女13人,年龄21~25岁,专项训练平均年限3.5年。纳入对象均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自拟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内容为损伤的部位、损伤的原因。结果:学生33名均进入结果分析。共发放问卷33份,收回填写完整、准确的问卷33份,收回率100%。①损伤部位:踝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足损伤、大腿损伤、腰损伤、小腿损伤、肘损伤、手损伤分别为24人次(25%),21人次(21.9%),15人次(15.6%),9人次(9.4%),15人次(15.6%),8人次(8.3%),2人次(2.1%),2人次(2.1%)。②损伤发生率:纳入跆拳道运动员33名均发生运动损伤,损伤率100%,损伤96人次,人均受伤2.91次。③损伤原因:跆拳道损伤多发生在专项训练和比赛时,占38.49%;身体素质差引起的运动损伤,占19.67%;准备活动不科学也是造成运动损伤不容忽视的因素,占12.97%。结论:跆拳道运动损伤部位以踝关节和膝关节为主,损伤多发生于专项训练和比赛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军队跳伞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例跳伞运动员进行测评。结果:跳伞运动员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因子分≥3)者不少于7.0%,其中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或〈0.01);而阳性项目、强迫症状、偏执和精神病性却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5或0.01);SCL-90的总分、阳性项目和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勤务分队(P〈0.01)。不同年龄跳伞运动员SCL-90的躯体化和恐怖情绪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跳伞不同次数、男女运动员SCL-90的恐怖情绪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强跳伞运动员的心理卫生宣教,有助于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提高跳伞成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了浙江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腕部损伤的原因及性质,并对有关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访谈,提出了预防措施,旨在为今后预防、减少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损伤提供参考。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参加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13支代表队的100名运动员(男50人,女50人),年龄18~25岁。1.2方法(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两次问卷,第一次发放100份,回收率100%,问卷内容包括损伤部位和运动年限。第二次针对腕部损伤最普遍的特点进行腕部损伤的原因及性质的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8份,回收率98%…  相似文献   

20.
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建倦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12-3613
目的:调查参加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部分高校篮球代表队运动队员运动创伤患病情况,分析高校业余篮球训练致伤的主要原因。方法:采用现场访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位于国内东、西、南、北区域的9所高校,8支男队,6支女队,共计149名运动员(男90名,女59名,年龄16~25岁,平均20岁)进行运动损伤的系统调查。结果:总患病人数51名,总患病率为34.2%;急性损伤37名(73%);慢性损伤14名(27%);关节囊及韧带扭伤患病率为8.1%,为发生损伤性质的主要特点;膝部患病例次为34.6%,为损伤的主要部位。结论:下肢伤是高校篮球运动员受伤的主要部位,关节囊及韧带扭伤为发生运动损伤性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