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一组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肾活检病理通常表现为新月体肾炎。根据免疫病理特征可分为3型:Ⅰ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型,抗GBM抗体阳性;Ⅱ型为免疫复合物型;Ⅲ型为寡免疫复合物型;因80%的Ⅲ型RPGN患者常合并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故又称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1]。本院于2012年5月收治了1例anti-GBM和ANCA同时阳性的RPGN的患者,作者对此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SSa抗体(包括抗R052抗体和抗R060抗体)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2013年12月23145例抗核抗体结果阳性并同时进行抗可提取眭核抗原(ENA)抗体谱(包括抗Sm、抗R052、抗R060、抗SSb、抗RNP、抗Scl-70、抗Jo-1及抗Rib-P抗体)的患者,分析抗R052、抗R060分别与其他检测结果及临床信息的关系。结果23145例患者中抗R060抗体阳性率为35.19%(8145/23145),抗R052抗体阳性率为13.16%(3046/23145)。且抗R060抗体在抗SSb、抗RNP、抗Sm及抗Rib-P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较抗R052高(P〈0.05);抗R052抗体阴性而抗R060抗体阳性(R052-R060’)结果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症状患者组中所占比例较抗R052抗体阳性而抗R060抗体阴性(R052+R060-)结果均较高(P〈0.05)。结论抗R060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阳性率较抗R052抗体高,抗R060抗体的检测敏感度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预示价值较抗R052抗体高,但两者的诊断特异性均较差,临床疾病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病是一种以抗GBM抗体沉积于肾脏或肺泡基底膜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肾功能急剧衰竭伴或不伴弥漫性肺泡出血。其主要诊断依据为血清或组织中检测出抗GBM抗体。该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多数未经治疗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即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少尿、年龄>60岁、诊断时血肌酐>500 μmol/L、新月体百分数>75%、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等多种因素均与患者及肾脏预后不良相关。尽早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早诊断及明确影响患者和肾脏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对控制抗GBM抗体病发展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谱型范围广,自身抗体多样化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的自身免疫应答失控,反应过度造成机体的正常结构成分相应的抗体或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作用后引起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的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血循环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抗核抗体(ANA)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着丝点抗体蛋白B(CENP-B)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检测自身抗体谱的患者资料,选取血清抗CENP-B抗体结果为阳性的患者,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观察抗CENP-B抗体阳性患者其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模式分布情况,根据其结果分为CENP-B(+)ANA(着丝点型)组和CENP-B(+)ANA(非着丝点型)组,检测并比较2组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结果抗CENP-B抗体阳性患者其疾病诊断主要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抗CENP-B抗体阳性患者其ANA荧光核型模式分布主要以着丝点型为主;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在2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ENP-B抗体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选指标,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组以反复发生动脉、静脉血栓和(或)习惯性流产为临床表现,伴持续性抗磷脂抗体(APA)或抗β2-糖蛋白I(β2-glycoprotein I,β2GPI)抗体阳性,累及多系统的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血栓是APS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的特征。[方法]收集就诊病历中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569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AMA、SMA、LSP等自身抗体;采用酶免疫条带技术检测ANA谱。[结果]569例血清中ANA阳性245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肝癌患者A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2.1%(90/214)、38.2%(108/283)、65.3%(47/72)。A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肝癌患者滴度分布情况,以低滴度(1:100)为主。抗核抗体(ANA)的核型有多种,3组中均以颗粒型为主,但抗核仁型抗体的比例随着病情的衍变显著升高,分别为4.4%(4/90)、18.5%(20/108)、19.1%(9/47)。以酶免疫条带技术检测ANA谱,发现45例ANA阳性(滴度≥1:320)3组病人中仅2例肝硬化患者dsDNA阳性,1例肝硬化患者SSA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自身抗体。以ANA常见;3组患者中ANA未见特定的荧光模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患者中ANA靶抗原与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抗原不同,其中除一部分是目前已鉴定外,大部分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抗核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检测出疾病特异性或相关性自身抗体^[1]。这些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抗ENA)谱。及时准确地检测到这些自身抗体,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对12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了ANA、抗dS-DNA、抗ENA谱检测,对3个项目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其在临床诊断及应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与ANA谱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71例ANA阴性的标本进行ANA谱检测。ANA检测采用欧蒙间接免疫荧光法,ANA谱检测采用欧蒙免疫印迹法。结果在5971例ANA阴性样本中,ANA谱阳性的标本为422例,占7.07%。其中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PM-Scl抗体、抗JO-1抗体、抗细胞周期蛋白抗体(抗PCNA)、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His)、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ARPA)、抗线粒体抗体M2型(抗AMA-M2)阳性率分别为1.46%、0.33%、0.35%、0.35%、0.28%、0.32%、0.83%、0.63%、0.60%和0.75%。抗Ro-52阳性率最高(2.04%),抗SSA次之(1.46%)。不同年龄组间抗PC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A谱阳性的病例中单项抗体阳性者,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ANA进行筛查,并联合应用ANA谱。两者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Clq抗体水平与其肾损的关系。方法将118例SLE患者分为SLE活动组81例和SLE稳定组37例;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56例,正常对照组35例。抗Clq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采用速率法测定,24h尿蛋白定量检测采用邻苯三酚红法。比较各组抗Clq抗体、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均值差异和阳性率或异常百分比,并分析11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lq抗体浓度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结果抗Clq抗体浓度在SLE活动组为54.12±47.64RU/ml,明显高于SLE稳定组9.87±19.36RU/ml,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6.24±14.06RU/ml)和正常对照组(0.84±1.28RU/ml)(均P〈0.01)。抗Clq抗体在SLE活动组、SLE稳定组、非SLE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0.8%0,30.4%和0.0%。SLE活动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也明显高于SLE稳定组、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的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SLE稳定组(P〈0.05)。以抗Clq抗体为变量,以SLEDAI、抗ds—DNA抗体、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SLE病人血清中的抗Clq抗体与SLEDAI(r=0.483,P〈0.01)、抗ds—DNA抗体(r=0.372,P〈0.01)和β2-MG(r=0.277,P〈0.01)呈正相关,而与24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抗Clq抗体水平是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判断SLE患者有无肾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硬皮病抗核抗体谱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核抗体谱(ANAs)对系统性硬皮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对64例SSc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6种自身抗体进行测定。结果IIF检测ANA结果显示,SSc患者中ANA的阳性率为98.4%(63/64),其荧光染色模型主要为均质核仁型;IB检测6种ENA结果显示,SSc患者以抗Scl-70抗体、抗SS-A抗体和抗nRNP抗体为主,阳性率分别为65.1%(41/64),29.7%(19/64)和6.3%(4/64)。结论多种自身抗体同时检出,可能提示SSc患者同时伴随有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有发生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危险;此外,IB法对ANAs检测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均较高,对SSc的诊断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抗Ro52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54例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血清中的抗Ro52抗体,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抗Ro52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并对两组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Ⅰ型AIH患者中,抗Ro52抗体阳性20例(37%).抗Ro52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Ⅰ型AIH患者的抗核抗体(ANA分布主要见于滴度1∶320~1∶1000).20例抗Ro52抗体阳性患者中,5例(25%)抗可溶性肝原(抗SLA/LP)抗体阳性;12例(60%)同时抗Ro60阳性.抗Ro52抗体阳性组出现肝病相关并发症的比例高于阴性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5%vs.38.2%;x2 =3.613,P>0.05).抗Ro52抗体阳性组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阴性组(x2 =4.290,P=0.038).抗Ro52抗体阳性组IgG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t=3.014,P=0.04).结论 抗Ro52抗体阳性可提示AIH患者伴发肝内或肝外并发症几率升高;抗Ro52抗体可能与IgG共同作用,参与Ⅰ型AIH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又称肾炎,是儿童泌尿系统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特征,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1]。在我国,引起尿毒症的病因最常见的是肾小球疾病,约占54.2%[2],而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70.56%。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 GBM 抗体)是最早用于检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PS)的特异性抗体,近年来,发现人类肾小球基底膜(GBM)存在许多抗原成份,一些学者也发现在部分以往被认为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可存在与抗 GP(Goodpasture)抗体不同的GBM 抗体,即非 GPS 抗 GBM 抗体[3]也具有一定的致肾炎性,是各类肾小球疾病易复发因素之一[4]。对此,我们对诊断为肾小球肾炎患儿进行抗 GBM抗体检测,探讨发病机制、分析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支原体(Uu、Mh)、衣原体(Ct)感染和抗精子抗体(AsAb)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支原体用培养法、衣原体用免疫层析法,抗精子抗体用ELISA法,对90例不育男性和32例生育男性进行支原体、衣原体、抗精子抗体检测和精液分析,按支原体、衣原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结果分为4组:单纯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组62例,单纯抗精子抗体阳性组17例,支原体或/和衣原体和抗精子抗体阳性组7例,支原体、衣原体和抗精子抗体阴性组36例,对其精子密度、活动率、活力、畸形率、液化时间、白细胞数目进行比较。[结果]不育组支原体、衣原体、抗精子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生育组(P〉0.05);单纯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组,单纯抗精子抗体阳性组及支原体或/和衣原体和抗精子抗体阳性组的精子密度、活率、活力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畸形率、液化时间、白细胞数目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而单纯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组、单纯抗精子抗体阳性组、支原体或/和衣原体和抗精子抗体阳性组之间两两比较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显著(P〉0.05)。[结论]支原体、衣原体、抗精子抗体对精液多项参数有明显影响,精液质量下降,所以不育男性进行支原体,衣原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正>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是一组由异常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胆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上述任意2种疾病主要特征同时出现的重叠综合征[1]。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环境促发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参与了AILD发病[2]。AILD以血清中出现相关自身抗体为发病特点。自身抗体多具有损伤性,可与靶抗原结合发生免疫应答,损伤其结构和功能,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目前,关于自身抗体在新生儿体内分布状况的研究较少,已报道的抗体有抗Ro/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而新生儿抗线粒体抗体-M2(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M2,AMA-M2)阳性罕见。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新生儿自身抗体阳性及其造成的系统性损伤的重视程度。本研究报道1例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Ro52抗体、AMA-M2、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e antibody,AHA)阳性的AILD新生儿,并进...  相似文献   

16.
彭洪泉  黄湖辉  李劲高  宛霞  肖龙  黄辉 《新医学》2005,36(5):283-284
目的:探讨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6例有血尿及蛋白尿,3例少尿或无尿,5例血清肌酐升高[(683~1 251)μmol/L],1例肺出血,4例贫血;6例抗GBM抗体阳性,其中2例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hasm antibody,ANCA)阳性;6例行肾活组织检查(肾活检),5例有细胞新月体形成,另1例无新月体仅为系膜增生;5例免疫荧光表现为IgG或IgA和补体(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呈颗粒沉积;治疗后4例临床缓解.结论:并非所有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病理表现为典型的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呈线形沉积,一些患者表现为颗粒沉积,这类患者预后较好,并不排除存在地区分布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是指循环中枢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收治了1例"Castleman病、抗GBM病"患者,经激素冲击、血浆置换、规律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抗GOR-IgM类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研究分析抗GOR-IgG和抗GOR-IgM抗体与HCV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人工合成的并与兔血清蛋白(RSA)交联的GOR肽包被反应板,建立了检测抗GOR-IgM类抗体的间接ELISA。对70例HCV感染者、30例丙型肝炎患者、30例丙型肝炎患者、124例各类自身免性疾病患者进行了抗GOR-IgG和抗GOR-IgM抗体的检测,同时检测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ENA多肽抗体。分析抗GOR-IgG、抗GOR-IgM与HCV感染、HCV基因型、HGV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HCV感染者中抗GOR-IgG阳性率为47.1%(33/70),抗GOR-IgM阳性率为32.9%(23/70);抗GOR-IgG和抗GOR-IgM总阳性率62.9%(44/70);2)Ⅱ型与Ⅲ型两种基因型HCV感染者的抗GOR抗体检出率分别为73.1%(19/26)和66.7%(2/3),无显著性差异(P>0.05,x^2检验)。3)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GOR-IgG阳性率为21.0%(26/124),抗GOR-IgM阳性率为4.0%(5/124);抗GOR-IgG和抗GOR-IgM同时阳性者有3例。在29例抗GOR阳性患者中,有1例检出抗HCV-IgG。4)在健康人对照组中抗GOR-IgG和抗GOR-IgM检出率分别为3.1%(2/64)和1.6%(1/64)。HCV感染才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抗GOR-IgG检出率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CV感染者的抗GOR-IgM检出率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自身免疫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均无显著差异。5)6例HGV感染患者中有1例抗GOR-IgG、抗GOR-IgM均为阳性,阳性率均为16.7%(1/6)。结论:1)HCV感染者(抗HCV-IgG阳性)中,抗GOR-IgG和抗GOR-IgM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人,抗GOR-IgG与抗GOR-IgM联合检测可提高抗GOR抗体作为HCV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意义。2)HCV基因型与GOR抗体的出现无关。3)有部分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可出现抗GOR抗体。4)抗GOR抗体与其他自身抗体常不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体内,提示产生GOR抗体的机制与其他自身抗体产生的机制不所不同。5)抗GOR-IgG和抗GOR-IgM同时阳性者提示可能与早期HCV或HC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 AEC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其抗原为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或吸附于其上的一组异质性抗原。 AECA广泛参与了与血管病变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疾病病情活动呈正相关关系。AECA可能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用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情判断、诊断和治疗。本文通过对医学论文数据库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阐述关于AECA及其抗原本质的异质性、参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gA和IgG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联合检测在韦格纳肉芽肿(WG)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wG及172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IgA和IgG型抗体。【结果】wG病患者胞质型ANCA(cANCA)IgG型抗体和cANCAIgA型抗体阳性率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检测ANCAIgG及IgA亚型抗体阳性率为89.3%(25/28),明显高于单独检测ANCAIgG或IgA亚型阳性率53.6%(15/28)和35.7%(10/2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IgA和IgG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wG的早期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