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存在密切关系.冠心病患者在遗传物质的差异、生长地域环境的不同等影响因素下表现出中医体质类型的差异性.诸多体质学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以偏颇体质、兼夹体质为主.中医体质研究从宏观角度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特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冠心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10年来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学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睿林  王琦 《中医研究》2008,21(12):2-4
中医体质学认为人的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学禀赋遗传论与体病相关等理论与临床研究,为优生优育、生殖疾病临床治疗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质人类学以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为主,对人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活体观察、测量、统计、分析以及研究一门学科。《黄帝内经》从体质人类学出发,融合整体观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将体质人类学诸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年龄、体型、地域、寿夭、勇怯、疾病倾向性、疾病治疗、疾病发展变化预后等不同的视角对体质进行了分型研究,成功实现了从体质人类学到中医体质学的跨越,从而最早奠定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成为中医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庞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4-1106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形成的理论基础、相关因素和临证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 :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 ,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 ,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 ,使之进入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存在密切关系。冠心病患者在遗传物质的差异、生长地域环境的不同等影响因素下表现出中医体质类型的差异性。诸多体质学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以偏颇体质、兼夹体质为主。中医体质研究从宏观角度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特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冠心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10年来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客观化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的一门新兴学科,体质能够反映人体不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固的特质.多组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可体现生物系统中多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与中医思维在多个方面相契合,都具有重整体、重联系、重恒变与重关键的思维特性.中医体质学在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多组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致死率,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1]。中医体质学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具有相关性[2],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2,20(2):137-137,140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使之进行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杨寅  王济  张妍  王琦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1):2639-2641
系统科学作为横断性的学科,比一般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范围更宽,它把事物看做系统,从系统结构、功能、系统的演化等方面研究各学科的共性规律,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和基础。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中医体质是一个复杂系统,具备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涌现与层次性等系统特性;同时,系统科学是研究中医体质的合适工具,能够通过建模仿真推动和完善中医体质研究。所以,将系统科学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将使中医体质学研究更加系统、深化,使其可望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方法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实验研究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免疫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实验方法被应用于中医体质学研究。但目前体质基础研究仍存在报道数量较少,实验数据缺乏深入分析等不足之处。今后中医体质实验研究在思路上仍然应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指导,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学上则应当充分借鉴表观遗传学、免疫组库等现代科学新的研究理念和实验技术。并且应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中医体质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中医体质的定义、分类、中医体质与证的内涵、中医体质学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系,以及中医体质的研究与临床疾病的防治和个体的养生康复等,认为研究增强体质方法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瘀血体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敏  何文彬 《光明中医》2007,22(2):48-50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瘀血体质是中医体质分型中的一种常见体质类型,本文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基础实验研究三大方面对瘀血体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内经》体质理论的形成与临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敏 《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4-1106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形成的理论基础、相关因素和临证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瘀体质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血瘀体质是中医体质分型中的一种常见体质类型.血瘀体质的形成与年龄、性别及地域因素关系密切.血瘀体质与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等相互兼夹.血瘀体质与血瘀证具有相关性,血瘀体质者患病易发为血瘀证.系统生物学将是血瘀体质研究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6.
尹威  张春慧 《山西中医》2008,24(1):50-51
综述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医体质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意义.具体论述了中医体质类型与亚健康状态的实质联系、非传统体育对不健康的中医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化、针对不同类型中医体质进行体育分班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利用中医体质理论养生等中医体质在体育教学中的延伸性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说是综合人体生理结构和心理状态,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这种相对稳定的特质进行概括的学说。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贾母和林黛玉的日常生活、情绪变化、饮食、用药等相关情节,对照中医的体质学说,将贾母归于平和质,林黛玉归于气郁质兼阴虚质,并进一步探讨不同体质在中医学中的表现特点,针对此两类人群提出饮食调养,养生调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文博  赵晓峰 《新中医》2014,46(11):222-224
<正>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现代学者王琦[1]认为中医体质是在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痰湿体质是中医基本体质类型的一种。本文在既往体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痰湿体质特征进行表述,确立痰湿体质判定标准,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痰湿体质进行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初步为体质分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本研究旨在规范和深化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人群中的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分成若干类型。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由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构成,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在实际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虽然可以发现较为典型的某种体质,但多数人的体质特征是不典型的,兼夹体质广泛存在于广大人群当中,且兼夹体质的种类和程度也因人而异。为此,本研究探讨基于中医体质分类理论,研制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并进一步探讨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工具,采用雷达图技术,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直观的兼夹体质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