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哮喘的治疗 ,古代医家多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昌 ,以“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为原则。对于缓解期的治疗则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偏重不同 ,分别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或补肾摄纳等。1 哮喘本为肺脾肾不足哮喘病位在肺 ,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哮喘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 ,痰的产生除与肺有关外 ,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景岳全书》云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 ,然无不由脾肾。”明代医家王节斋云 :“痰之本 ,水也 ,原动于肾 ;痰之动 ,湿也 ,主于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肺的…  相似文献   

2.
成艳丽  陈宪海 《山西中医》2009,25(11):57-5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学中属哮证、哮病、呷嗽等范畴,《内经》虽无病名,但有“喘鸣”、“嗣”之类的记载。《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为“哮专主于痰”;目前西药治疗主要以抗炎解痉为主,急性期改善症状明显,但易复发。而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治疗哮喘具有副作用少、复发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小儿哮喘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由于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故前人称之谓“宿疾”。因患儿的体质因素不同,所以预后也极不一致。顽痰内伏,痹阻肺络,气道不通,是为实证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肾气不足,气虚失约,则是虚性哮喘的发作根源。盖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故哮喘之实证在痰在肺,哮喘之虚证在气(气虚)在肾。但小儿  相似文献   

4.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或非发作性哮鸣,气喘性疾患,哮是指喉中有哮鸣音;喘是指呼吸困难,合称哮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肾受病,升降失常,呼吸不利。邪在于肺者为实喘,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受寒或当风或因饮食而发者为冷哮,因痰热素盛,肺气郁滞不宣,喉中哮鸣者为热哮。在临床中有喘证自发或哮喘同时  相似文献   

5.
1痰为哮病宿根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至明代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喘气之病,哮吼入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素有此根,  相似文献   

6.
哮喘反复发作,不能囿于“发时治标”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反复发作患者往往于发病时既有外邪客肺和痰浊壅肺的标实证,又有肺脾肾不足的本虚证,故而不能囿于“发时治标”之说,而忽略扶正培本。此类患者不任风寒,极易感邪,其因虽在于卫气虚弱,藩莆不固,但卫气的化生、滋养、宣布,又无不赖于肺脾肾功能的正常。肾气虚,则不能蒸发肾精化生卫气,脾气虚,则不能消运水谷滋养卫气;肺气虚,则不能宣布卫气以抗御外邪。故卫外不固的肇端,乃是肺脾肾之虚。再者,痰是外邪客肺和肺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邪乘为生痰之标,肺脾肾之虚是生痰之本。痰作为病理因素,可使气机不利,肺失宣肃,治当不可忽视。但专事制邪祛痰,不治生痰之本,痰虽暂去,犹可复生,病虽暂缓,不能持久。又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若肺肾不足,气机出纳逆乱,则哮喘难平。总之,对于反复发  相似文献   

7.
妇科血证是常见的、多发的病证,以阴道出血为特征,临床可见于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因此治血法在应用上也比较广泛。妇女的生理功能无不以血为用,其治疗大法以气血兼顾为要,无论证候虚实,尚无独活血为治者,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正如唐容川所言:“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主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  相似文献   

8.
生痰之源非独脾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生痰之源”,但凡学中医者莫不耳熟能详。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能“灌溉四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若是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这便是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丹溪心法》云:“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汪昂曰:“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张介宾亦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张氏所谓的“中虚”主要是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升降失调。《读医随笔》上…  相似文献   

9.
《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其实,痰病的治疗不能不治痰,也不能专治痰或专治气,应两者配合使用,例如治疗痰病的传统方二陈汤即是治痰与治气相互配用的方剂。兹就痰病治气的体会介绍于下。1痰病治气机理痰病治气是指在治疗痰病时配合使用治疗气病的药物,通过治气而达到治痰的目的。痰与气关系密切。首先,从痰的生成来看,虽与肺、脾、肾三脏相关,但主要在脾,《医宗必读》曾云:“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体内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痰液滋生。其次,气之运行正常与否,与痰液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皂荚丸     
正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实际上本方是皂荚为蜜丸,大枣熬膏化水冲服。药虽两味,却仅仅攥住肺痿(肺癌)"燥湿相混"的基本病机。皂荚性燥化顽痰,大枣滋润养肺阴,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之谓:"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  相似文献   

11.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3):38-39
哮以声响言 ,喉中如水鸡声者 ,此肺中有痰 ,阻塞气道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虽有“咳而上逆 ,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但临证治哮 ,未发时多以扶正为主 ,既发则以攻邪为主。扶正者 ,须辩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近代名医姜春华论哮喘云 :“前人对哮证之治疗与预防有谓‘平时治…  相似文献   

12.
余涛  薛汉荣 《中医药通报》2014,(4):23-24, 16
薛汉荣教授治疗哮病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法治则,以小青龙汤为主方,根据各种兼证施以辨证论治。认为肺卫气虚易导致外感六淫;重视痰饮为夙根,且不忽视挟瘀,认为久病致瘀,在温化寒饮的同时当不忘涤痰行瘀;重视脾胃与肺的关系,脾虚为生痰之本,认为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至关重要;胃与肺关系密切,提出和胃降逆亦是治疗哮喘的重要环节;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肺肾气虚者,当肺肾同治。  相似文献   

13.
胃虽属于中土,而与肺“土金相生”;大肠虽司传导,而与肺相表里。三者部位虽异,而气息相通。凡气血之往来,经络之贯注,津液之敷布,脏气之交换,莫不休戚相关,彼此互通。是以喘虽属肺而恒与手足阳明——大肠、胃有关。《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何以致喘?缘“阳明如市”,水谷杂居,虽曰气血之本,实乃“藏污纳垢”之所,一旦痰食秽浊蓄积其中,则气化被阻,肺失降令,气逆不下而喘息之症作矣。且“阳明主阖”,其经脉以下行为顺,胃气不降而肺气得平者鲜矣。故《素问·调经论》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熏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在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秋未 《新中医》2002,34(10):70-70
哮喘属中医学哮喘、痰饮等范畴。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证》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证”。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气、痰、非时之气密切相关。但临床所见, “瘀血”在哮喘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唐容川《血证论》中有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由于外邪引发哮喘,痰浊壅阻于气道,气机阻滞,气滞导致血瘀,瘀血内生,停于脉络,阻塞气道,使气滞更甚,又加重瘀血。加之哮喘病程缠绵,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功能失调则痰浊内停,且“痰瘀同源”,瘀血内生,阻塞脉络,影响气机运行,瘀留更深。此外,肺肾为金水相生,肺虚及肾,日久损及元阳,肾阳不足,温煦无力,寒凝亦致血瘀。由此可见,气滞、气虚、阳虚、痰阻等皆可致瘀,又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痰瘀胶结的复杂病机。临床虽大多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益气补肾等为治则,但将活血化瘀法渗入其中,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哮喘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支气管炎,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等。 1 病因“夙根”论的实质与“专主于痰”说 哮喘的“夙根”说肇自《证治要诀》:“或宿有此根”,而明确于《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夙根”究竟指什么?根据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上溯到《金匮》的“伏饮”,下涉后世多家之论,似指“伏痰”阻肺为患,如《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产物,既可因病而生,…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间歇发作的痰鸣气喘疾病。喉中带有哮鸣声 ,以呼气困难为主的呼吸急促为特征。属于祖国医学“哮证”的范畴。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深入 ,现多认为痰、瘀是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病理产物 ,也是造成临床诸多症状的关键因素。因此 ,在治疗哮喘中 ,温 (阳 )化 (痰、瘀 )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1 痰、瘀伏肺是哮证的夙根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哮喘病症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形象描绘了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并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相似文献   

17.
寒喘者,痰飲援,葶藶飲,十棗湯,青龍輩,撤其藩, “原著”:①喘症之实者,風寒不解,有痰飲而为之援,則咳嗽而喘症作矣。”②肺气实而气路閉塞为喘者,以葶藶大棗湯主之,咳嗽气喘,心下停飲,兩脇滿痛者,以十棗湯主之。③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内外合邪以兩撤之。  相似文献   

18.
吴银根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师吴银根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三十多年,近年来,在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他认为“肺气不利”是哮喘的主要表现,“痰”、“瘀”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肾)阳虚”是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治疗以温阳化痰祛瘀为主要法则。但哮喘不同时期,“气”、“痰”、“瘀”、“虚”等病机表现不同,应分期择法用药。其主要用药特点如下。1急性发作期,急则先治气 临床上哮喘多表现为哮吼痰鸣,喘息咳嗽,胸闷憋气等症。其成因虽多,但其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气闭痰壅,肺气偾郁。理当祛痰开泄,宣…  相似文献   

19.
李洁生治疗哮喘经验撷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洁生系安徽省名老中医。专研歧黄之术六十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笔者跟师数年,获益良多,兹不揣浅陋,将李师治疗哮喘的经验整理如下。1哮喘发作期,祛邪宣肺为要 李师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通于天气,肺体娇嫩,尤畏寒邪。哮喘发作期的成因虽歧,但以风寒诱发者最为常见。《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客邪犯肺,肺气愤郁,气闭痰壅为其主要病机。宋·赵佶在《圣济总录》中论哮喘时说:“肺主气,上通喉咙,肺经客寒,则喉咙不利,痰唾凝结,气道奔迫,喘息有声如水鸡”。治疗上李师针对外邪引发,肺气郁闭之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洪波 《吉林中医药》2001,21(6):17-17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简称哮喘,常常反复发作,难以迅速根治,有的甚至遗患终身。笔者就多年来对本病的临床治疗体会略抒管见如下。1 辨证论治1.1 发作期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多表现为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肺为清肃之赃而主气,以降为顺,上升为逆。痰浊内壅,肺气阻塞,奔迫上逆,发为喘促痰鸣。本着“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及“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采用平喘止咳化痰之法。 基本方:炙麻黄、杏仁、甘草、炙紫苏子、地龙、浙贝母、前胡、姜半夏。 加减:若见痰少而粘,咽红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者加生石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