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针灸中药为主的总攻疗法治疗胆道蛔虫症(胆蛔症)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胆蛔症病人100例,分为治疗组60例,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急性期先用针灸止痛,取肝、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等穴。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各刺激10分钟,电流强度从弱至强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针后取近端肝、胆俞、日月、期门4穴艾条温灸30分钟。疼痛缓解后用睦喀陡片1.5;顿服驱蛔,并实施总攻治疗方案,早上8时进食脂餐(炖猪蹄400g);8时30分针灸治疗如上述;9时30分服中药煎剂300ml(茵陈、桅子、生大黄、柴胡、积实、白…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并TDP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媛  王旭东 《中医药学刊》2005,23(1):169-170
目的:观察华佗夹脊温针灸加TDP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8例病例随机分为华佗夹脊温针灸加TDP治疗组50例,背俞穴和疼痛部位针刺加TDP对照组48例,进行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0.00%,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分别为22.90%和64.60%。结论: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针灸辨证取穴法结合自拟中风康复膏背俞穴位敷贴法治疗中风的疗效,以探寻更好的治疗中风的方法。方法:根据随机等量原则将146例患者分为针灸辨证取穴治疗组(第一组)、自拟中风康复膏背俞敷贴治疗组(第二组)、针灸辨证取穴法结合自拟中风康复膏背俞敷贴治疗组(第三组),并采用盲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第一组治愈率为75%,第二治愈率85.7%,第三组治愈率96%。3种治疗方法治疗脑梗死肢体偏瘫方法均有效,第三组疗效明显优于第一组、第二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第一组与第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辨证取穴结合自拟中风康复膏背俞敷贴治疗脑梗死肢体偏瘫的方法,能提高BI指数,降低残障率,改善肢体功能,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谷婷婷  钟伟泉 《世界中医药》2013,8(11):1342-1343,1347
目的:评价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失眠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背部俞穴为主结合耳穴疗法,对照组只采用温针灸背部俞穴为主。观察及比较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是治疗失眠比较满意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的效果。方法:8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温针灸、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2.5%,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率37.5%,总有效率72.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O.01)。结论:温针灸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消痛方”烫熨疗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于2010年2月~2012年12月对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入院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用“消痛方”烫熨治疗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只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两组最多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著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00%、20.00%和98.00%,对照组分别为40.00%、21.00%和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显著以上治疗率(治愈率加显著率)为82.00%,而对照组显著以上治疗率(治愈率加显著率)为61.00%,两组显著以上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消痛方烫熨疗法配合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温针灸五脏背俞穴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予温针灸五脏背俞穴治疗;对照组口服归脾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0.0%,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体倦乏力、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劳累后持续不适、肌肉痛4项单项症状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灸健侧与患侧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早期(病后初次针灸第一周)针灸健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1例并与对照组早期针灸患侧32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8%,对照组78.1%,经统计学处理P<0.01,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组面部后遗症率为2%,对照组为21.9%,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针灸健则可明显提高治愈率,使面肌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多发性神经炎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治愈率为85.4%,总有效率为95.8%,西药组分别为66.7%和76.7%;治疗组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灸肺俞刺四关治疗阴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阴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灸肺俞刺四关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疗程3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00%、5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灸肺俞刺四关治疗阴暑症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黄杨宁治疗冠心病5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杨宁——环常绿黄杨硷 D(cyclovirobuxineD),是从小叶黄杨中提取的有效单体,近几年来根据药理试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具有治疗冠心病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自1979年3月至1980年7月分别在上海、南京、浙江、皖南地区部分医院进行了验证,现将546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复方羚羊角塞液治疗小儿急性热证7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复方羚羊角塞液治疗小儿急性热证的疗效。方法 :将 139例急性热证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 78例和对照组 6 1例 ,治疗组采用口服复方羚羊角塞液 ,对照组用病毒唑静滴 ,两组常规治疗基本相同。结果 :治疗组治愈 6 2例(79.5 % )、显效 10例 (12 .8% )、有效 6例 (7.7%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 31例 (5 0 .8% )、显效 10例 (16 .4% )、有效13例 (2 1.3% )、无效 7例 (11.5 % ) ,总有效率 88.5 %。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复方羚羊角塞液治疗小儿急性热证具有疗效好、降热快、疗程短、无明显毒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8例肺炎新生儿的病原进行检测,以直接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并做鼻咽吸出物细胞培养。对诊断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58例新生儿肺炎中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共59例(37.34%),日龄<21 d组检出率为23.68%(9/38),≥21 d组检出率为41.67%(50/120),2组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共13例(8.23%)。入院时发热6例(10.17%);咳嗽呈阵咳或连咳54例(91.53%),气促53例(89.83%);肺部湿音44例(74.58%),仅闻及干音9例(15.25%),哮鸣音6例(10.17%)。X线支气管肺炎改变52例(88.14%),节段性实变影7例(11.86%)。日龄<21 d组与≥21 d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症状、体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混合感染者症状、体征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新生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混合感染率较高,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盆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翠萍  马文侠 《中成药》1999,21(4):185-186
盆炎栓由黄柏,马齿苋、赤芍,桃仁,夏枯草,山慈菇、肉桂等药物组成,临床观察慢性盆腔炎400例,结果总有效292例(97.33%),其中治愈160例(53.33%),随机设野菊花栓的对照组100例,结果总有效率89例(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分期UC中医证型的分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4月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及门诊UC患者110例。统计患者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将症状条目作为变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立证型名称,进行辨证分型,并对证型进行分析。结果 UC患者症状主要有64个,包括腹泻、糊状便、稀水便、腹痛、便血等。病情分期属于活动期70例,缓解期40例。UC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血瘀肠络、阴血亏虚,各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28例(25.5%)]、肝郁脾虚证[14例(12.7%)]、血瘀肠络证[10例(9%)]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18例(16.4%)]、脾肾阳虚证[10例(9%)]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苔黄[31例(28.1%)]、里急后重[26例(23.6%)]、黏液脓血便[25例(22.7%)]、腹泻[24例(21.8%)]、肛门灼热[24例(21.8%)]、稀水便[21例(19.0%)]、腹痛[19例(17.2%)]、舌红[19例(17.2%)]、苔腻[19例(17.2%)];脾胃气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口淡[25例(22.7%)]、脉细[25例(22.7%)]、舌淡红[22例(20.0%)]、嗳气[21例(19.1%)]、乏力懒言[21例(19.1%)]、纳食减少[20例(18.2%)]、苔白[20例(18.2%)];脾肾阳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7例(15.5%)]、喜温[17例(15.5%)]、腹泻[16例(14.5%)]、遇寒加重[15例(13.6%)]、苔白[15例(13.6%)]、舌淡白[14例(12.7%)];肝郁脾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情志诱发[18例(16.4%)]、嗳气[16例(14.5%)]、苔白[16例(14.5%)]、先硬后溏[15例(13.6%)]、矢气频作[15例(13.6%)]、善太息[15例(13.6%)];血瘀肠络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2例(10.9%)]、刺痛[12例(10.9%)]、腰酸[12例(10.9%)]、舌暗瘀点[12例(10.9%)]、苔厚[12例(10.9%)],除阴血亏虚证各证型症状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血瘀肠络证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6.
解毒活血扶正法治疗肝硬化30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解毒活血扶正法治疗早中期肝硬化患者 30 8例 ,并与西药治疗 10 1例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显效 2 18例 ,有效76例 ,无效 12例 ,恶化 2例 ,总有效率为 95 .45 % (95 %的可信区间为 93.12 %~ 97.78% ) ;对照组显效 11例 ,有效 2 8例 ,无效 5 4例 ,恶化 8例 ,总有效率为 38.6 1% (95 %的可信区间为 2 9.12 %~ 48.10 % )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u= 11.16 2 5 ,P<0 .0 0 1)。治疗组发生恶化病例的危险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OR=0 .0 76 ,95 % CI=0 .0 16~ 0 .36 4) ;治疗组每治疗14人 ,可较对照组减少 1例恶化患者 (N NT=14,95 % CI=9~ 2 6 )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失败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推拿治疗失败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变位间盘突出13例(29.7%),多发间盘突出34例(56.7%),固定型间盘突出41例(68.3%),复合因素压迫神经根者35例(58.3%),病程1年以上者37例(62.0%),作者认为高位多发椎间盘突出,病程长,固定型间盘突出及多种复合压迫神经根是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的原因,并介绍了利用CT或/和MRI扫描进行大致病理分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瘫的发病原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肠瘫患者36例,26例为腹部手术后,10例为肺癌、肠癌骨转移后。36例患者在使用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对症处理的前提下,均使用针灸、中药口服、灌肠治疗7天后,分析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4.5%。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已经逐步被认识,癌症骨转移后造成的胃肠瘫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瘫综合征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Fireacupuncturehaslongbeenused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otreattumours.Ex-perimentalstudyandclinicalapplicationofelec-trcracupuncturetherapy(EAT)havebeencon-ductedinGhinasince1987basedonthetheoryofBiologicallyClosedElectricCircuits(BCEC)putforthbyProfessorB.Nordenstrom.Experi-mentalresultsshowedthattumourtissuecouldbedestroyedbyinsertingplatinumneedlesintotumourandpassingdirectelectriccurrentbe-tweenneedles.lnpasttenyears,overseventhousandmalignanttumourpatientsandovertheehundredbenig…  相似文献   

20.
电针治疗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育龄 《针刺研究》1997,22(4):255-258
应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Therapy:EAT)治疗了122例各种肿瘤,其中恶性肿瘤81例(面部肿瘤32例,耳下腺癌18例,唇癌16例,舌癌15例)。另41例为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分布在面部23例,口腔18例)。81例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鳞状上皮癌63例,腺癌18例。41例海绵状血管瘤来自先天性畸形。利用特制的铂金针直接插入肿瘤内并连接在直流电治疗仪上通电治疗。常用电压为8V,电流60~80mA,电量按肿瘤直径计算每1cm给100C。81例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获CR42例(51.9%),PR31例(38.2%),MRS例(6.2%),PD3例(3.7%)。CR+PR评为有效,占90.1%。41例良性血管瘤获CR35例(85.4%),PR4例(9.8%)。随访结果:1、3、5年生存率81例恶性肿瘤分别为:95%,61.7地和33.3%,另41例良性血管瘤全部生存5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