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6例胎粪吸入性肺炎患儿(肺炎组)生后3 d内(急性期)、生后7~10 d(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与40例正常足月儿(对照组)生后3 d内的PLT、MPV、PDW进行比较.结果 肺炎组急性期患儿PLT[(139.81±45.03)×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227.30±60.49)×109/L](P<0.01),而MPV[(9.97±2.19)fl]、PDW(0.18±0.03)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1±1.03)fl、0.16±0.02](P<0.01);肺炎组恢复期患儿较急性期息儿PLT明显回升,而MPV、PDW则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胎粪吸入性肺炎的诊断及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6例胎粪吸入性肺炎患儿(肺炎组)生后3 d内(急性期)、生后7~10 d(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与40例正常足月儿(对照组)生后3 d内的PLT、MPV、PDW进行比较.结果 肺炎组急性期患儿PLT[(139.81±45.03)×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227.30±60.49)×109/L](P<0.01),而MPV[(9.97±2.19)fl]、PDW(0.18±0.03)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1±1.03)fl、0.16±0.02](P<0.01);肺炎组恢复期患儿较急性期息儿PLT明显回升,而MPV、PDW则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胎粪吸入性肺炎的诊断及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67例(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A级48例(A级组),B级65例(B级组),C级54例(C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各肝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PDW分别为(88.53±21.36)×109/L、(9.47±2.02) fl、(12.41±1.16) fl,对照组分别为(172.64±37.42)×109/L、(11.47±2.16)fl、(10.49±0.83) fl,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DW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B级组、C级组PLT [(123.78 ±26.35)×109/L、(84.96±31.62)×109/L、(61.48±27.13)×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与对照组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C级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2.23)、(8.65±2.19)fl比(11.47 ±2.16) fl和(12.26± 1.35)、(14.13±1.54) fl比(10.49±0.83) fl](P< 0.05或<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T、MPV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65、0.473,P< 0.05).而PDW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2,P< 0.05).结论 PLT、MPV、PDW可以作为评价乙肝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指标,动态观察各参数变化规律,对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常静 《中国保健》2010,(3):30-3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3例CHD患者和8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含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的PLT、MPV和PDW分别为(225±78)×109/L、9.85±1.61fl、18.78±0.72%,对照组的PLT、MPV和PDW分别为(219±72)×109 /L、8.53±0.95fl、16.57±0.53%。经统计学处理,冠心病组的MPV和PDW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过程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515-15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并探讨其数值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AMI患者50例(AMI组),分别检测入院时的RDW、PLT、MPV、PDW,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DW、PLT、MPV、PDW的检测。结果 AMI组的RDW、MPV、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RDW、MPV、PDW水平为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DW、MPV、PDW水平升高与AMI发病有关,监测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对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诊断价值,观察其对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NT-pro BNP水平分为BNP增高组55例及BNP正常组9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红细胞参数(HB、RBC、RDW、HCT)和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NP正常组HB、RBC、RDW、HCT水平分别为(135.18±17.51)g/L、(4.52±0.57)×1012/L、(13.9±1.6)%、(40.20±7.25)%,与BNP增高组的(120.92±18.52)g/L、(3.82±0.68)×1012/L、(14.9±1.7)%、(36.63±6.2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NP正常组MPV、PDW水平分别为(14.7±1.2)、(16.2±1.8)fl,与BNP增高组的(18.8±2.1)、(18.0±1.5)f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DW、PDW、MPV水平可作为评价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指标,心衰时血小板活化,与心衰患者易发生栓塞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计数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期住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5例,急性脑梗死组45例,老年对照组40例。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早晨7:00肘静脉抽血3 ml,查MPV、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急性脑梗死组、老年对照组MPV[(10.21±3.15)、(13.44±1.39)、(11.70±1.70)f/L]、Plt[(148.54±39.48)×109/L、(100.66±52.51)×109/L、(131.00±45.50)×109/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组MPV、Plt发病后2、3周[(11.94±2.18)、(12.00±1.98)f/L、(132.09±40.75)×109/L、(125.54±35.08)×109/L]与发病1 d[(10.21±3.15)f/L、(148.54±39.48)×109/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小板计数和体积的变化可能与急性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代谢综合征(MS)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5例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根据冠心病组患者是否伴有MS分为2个亚组,伴MS组(25例)和不伴MS组(70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测定血糖、血脂和血小板参数如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相关指标,分析MPV与伴有MS的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外周血MPV(11.0±3.5)fl较正常对照组(8.9±0.50)fl明显增高(P<0.05)。伴MS组和不伴MS组的外周血MPV(11.6±5.3)fl和(10.7±5.3)f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MPV与BM I(r=0.371,P<0.01)、SBP(r=0.231,P<0.05)、DBP(r=0.211,P<0.05)、TC(r=0.292,P<0.01)、TG(r=0.268,P<0.05)、FPG(r=0.210,P<0.05)呈明显正相关,而与HDL-C呈明显负相关(r=-0.212,P<0.05);随着MS的组分增加,外周血MPV未表现出同步性增高,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联合抗病毒治疗前后P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参数变化.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10例ITP患儿(病例组)联合抗病毒治疗前后Pt、MPV、PCT、PDW,其中轻度组16例、中度组38例、重度组30例、极重度组26例.并与11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重度组与极重度组比较MPV、PDW、P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极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Pt、PCT及MPV、P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t、PCT仍低(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可反映ITP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PLT、PCT、MPV和PDW值均逐渐下降。但IVIG组MPV、PDW值变化更为显著,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VIG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血小板的四项参数可作为判定川崎病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患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29例),分别收集2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各项血小板参数,以及输注后5 d的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24 h,有效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注后5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正常范围的比例高于无效组,且血小板升高的患者输注后24 h的MPV、PDW高于输注前。结论血小板参数尤其是MPV和PDW的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血小板参数可为临床制定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儿97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将患儿分为重症肺炎Ⅰ组和重症肺炎Ⅱ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DD)]情况。结果 3组间PLT、MPV、DD和AT-Ⅲ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Ⅰ组PLT、MPV、DD分别为(454.00±157.00)×109/L、(9.66±1.24)fL、(0.47±0.37)m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00±63.00)×109/L、(8.90±0.37)fL、(0.27±0.06)mg/L];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79.91±20.34)%vs(107.03±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肺炎Ⅱ组AT-Ⅲ和PLT水平分别为(66.11±11.12)%、(279.00±185.00)×109/L低于重症肺炎Ⅰ组,MPV和DD水平分别为(10.37±1.51)fL、(0.70±0.46)mg/L,均高于重症肺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PLT、MPV、AT-Ⅲ和DD水平变化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Th1/Th2细胞比值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儿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该院确诊的14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6例合并感染(感染组),74例为单纯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外周血PLT、PDW、MPV、Th1/Th2水平;并分析感染组在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PLT、PDW、MPV、Th1/Th2水平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感染组患儿的PLT、PDW、Th2水平显著高于哮喘组(P<0.05),MPV、Th1/Th2水平低于哮喘组(P<0.05);治疗后,感染组患儿的PLT、PDW、Th2水平及CPI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MPV、Th1/Th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抗感染治疗前,感染组患儿的PLT、PDW与CPI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Th1/Th2水平与CPI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MPV测定值与CPI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监测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儿PLT、PDW、MPV及Th1/Th2水平变化对于评估肺部感染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儿重症肺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卫东  严建江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07-5008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50例肺炎患儿分为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入院24h内重症肺炎组PLT水平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重症肺炎组PDW水平低于轻症肺炎组(P<0.01),两组MPV和P-LCR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可作为判断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过程中应重视其动态变化,以指导治疗,辅助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何军  季磊  赵玲  张毛为 《中国校医》2019,33(11):833-836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即重叠综合征(OS)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 7月— 2018 年12月于本院确诊为OSAS患者49例纳入OSAS组,确诊为OS患者29例纳入OS组,同期在本院体检与OS患者相匹配的35名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OSAS组和OS组患者进行CPAP治疗3个月。比较各组血栓弹力图参数(R时间、K时间、Angel、MA、CI)、血小板参数(PLT、MPV、PDW)等。结果 OSAS组、OS组PLT分别为(216.09±43.27)×109 /L、(200.73±45.31)×109 /L,低于对照组[(234.42±51.38)×109 /L,P<0.05], MPV、PDW显著高于对照组[MPV(fL):(10.63±1.09),(11.05±1.74)vs (9.73±1.77),P<0.05;PDW(%):(14.59±1.93),(15.36±0.98)vs (13.12±2.06),P<0.05],且OS组PDW高于OSAS组(P<0.05)。OS组的R时间、K时间低于OSAS组 [R(min): (5.23±1.77) vs( 6.41±1.19),P=0.000;K(min): (1.80±0.42) vs (2.20±0.31),P=0.000)], Angel、MA及CI较OSAS组高[Angel(deg):(68.3±5.34) vs (61.4±7.82),P=0.000;MA(mm):(60.3±6.02) vs( 58.1±5.87),P=0.015;CI:(1.63±1.52 )vs (1.13±1.36),P=0.000)]。CAPA治疗后OSAS组和OS组PLT、MPV、PDW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S和OS患者相对健康人MPV、PDW均升高,经过CAPA治疗后与健康人无差异,呼吸功能减低可能是血小板活化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部分血小板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部分血小板参数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ell-DYN350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了5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48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外周血MPV及PDW水平。结果: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MPV及PDW值高于对照组(P<0.05),分娩后较分娩前降低(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MPV及PDW值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MPV正常组及MPV异常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MPV及PDW值呈正的非线性相关。结论:MPV及PDW可作为判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程度及转归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血小板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0例为研究组,依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将其分为256. 5μmol/L (轻度,40例)、256. 5~342μmol/L (中度,30例)和342μmol/L (重度,30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无高胆红素血症的健康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白细胞计数(WBC)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重度患儿的PDW水平显著低于中度、轻度患儿(P0. 05),而中度患儿的PDW水平又显著低于轻度患儿(P0. 05);轻度、中度患儿的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5),但重度患儿与对照组的PDW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新生儿PLT、MPV、W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新生儿PDW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儿血小板反应性增多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但轻度、中度、重度患儿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血小板反应性增多患儿的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显著长于血小板正常患儿(P0. 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会提升患儿血小板反应性增多发生率,进而延长患儿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陈玮  谭超超  刘丹萍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3-210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第1周、第2~3周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78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取静脉全血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疾病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发病第1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W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3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V、PDW均低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发病第2~3周PLT、PCT高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发病第2~3周MPV、PDW低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患儿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91;r=-0.362);PLT与PCT呈正相关(r=0.969);PCT与PDW呈负相关(r=-0.356);MPV与PCT、PDW无相关性(r=-0.207;r=0.226)。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相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r Gen’s-Ⅱ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0例CHD患者(其中心绞痛组(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5例),以及3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容(PCT)。结果两组不同类型CHD患者的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PLT呈负相关,PDW与MPV呈正相关。结论监测CHD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变化对CHD的预防、诊治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