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单侧人后工耳蜗植入的康复效果及听觉语言发展规律。方法测试50例听障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和1年的助听听阈、听觉能力及语言能力,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前后对声音感知、言语识别及语言发展的情况。结果50例患儿术前、术后3个月和1年的平均助听听阈分别为73.70±10.02、42.48±10.99、31.67±6.08 dB HL;平均言语识别率分别为6.87%±11.21%、20.72%±20.48%、56.41%±21.19%;平均语言年龄分别为0.19±0.33、0.42±0.73、1.84±0.98岁;助听听阈、听觉能力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语言能力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理解能力术后3个月较术前提高(P<0.05),交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理解能力及交往能力均较术后3个月提高(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随着康复训练时间延长,听障儿童的听觉感知、水平、言语理解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整体呈现逐渐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选配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不同听觉补偿方式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3月龄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助听器组18名,人工耳蜗组14名,两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均在干预1年内进行相同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使用声场测听测试助听听阈;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的听觉能力;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两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言语能力。结果两组患儿助听听阈均优于助听前,但人工耳蜗组各频率助听听阈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听觉补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0.05);助听器组在干预后9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术后6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干预后6、9、12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助听后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前,人工耳蜗组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结论对于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助听器选配者。  相似文献   

3.
34例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常规,以期促进聋儿的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方法对行人工耳蜗手术的34例患儿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所有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手术成功,未出现并发症。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助听听阈为20~40dBHL。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致聋基因突变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为人工耳蜗手术前预估术后康复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见的遗传性聋基因突变热点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为杂合突变的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相关基因全序列分析。根据基因结果,80例患儿分为4组,SLC26A4基因突变组、GJB2基因突变组、线粒体基因突变组,对照组为未发现SLC26A4、GJB2、线粒体基因突变患儿,使用声场扬声器测试人工耳蜗植入后助听听阈,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体系对患儿术后听觉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比较4组患儿CI植入术后1年康复效果的差异。结果 CI植入术后1年所有人工耳蜗患儿听觉言语能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各组患儿术前术后的听觉言语得分差异显著。GJB2基因突变组的患儿术后1年IT-MAIS、CAP分级和SIR分级得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声场助听听阈及言语年龄和SLC26A4基因突变组及对照组相比略有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SLC26A4基因突变组术后1年统计学分析显示各项评估结果略高于对照组,不及GJB2基因突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组术后1年仅2例各项得分接近对照组平均水平。结论不同致聋基因突变的患儿CI植入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均有改善,GJB2基因突变组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效果较好,SLC26A4基因突变组效果优势有待长期观察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对患者的听觉康复作用,比较声场和头戴式耳机两种人工耳蜗术后助听听阈评估方法的优劣。方法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27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男性18例,女性9例,植入年龄跨度1.7至18.6岁,平均7.6±5.4岁。开机后分别采用声场扬声器和TDH39头戴式耳机评估患者0.25k、0.5k、1.0k、2.0k、4.0kHz的助听听阈,TDH39耳机还可测试8.0kHz的助听听阈。使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使用声场扬声器得到的助听听阈3FA(即0.5k、1.0k、2.0kHz平均听阈)为39.4±7.7dBHL,4FA(即0.5k、1.0k、2.0k、4.0kHz平均听阈)为37.5±7.3dBHL。使用TDH39头戴式耳机测得的助听听阈3FA为39.3±6.1dBHL,4FA为38.4±5.7dBHL。两者所测得的3FA(P=0.8801)和4FA(P=0.2133)均无统计学差异。使用两种方式测得的0.25kHz(P=0.8756)、0.5kHz(P=0.0630)、1.0kHz(P=0.1980)、2.0kHz(P=0.6866)助听听阈均无统计学差异,4.0kHz(P=0.0062)耳机测试听阈低于声场结果。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实现良好的听敏度。使用头戴式耳机可获得可靠的植入后助听听阈,比声场测试更加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成人不同致聋病因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注意事项,探讨各种病因对术后听力、言语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开机、复诊的患者30例,共涉及12种致聋病因,使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在每例患者佩戴人工耳蜗1年时进行问卷随访,并测试其助听听阈。按病因顺序,汇总每例患者量表中6个侧面问题的平均分,声场测试各频率听阈及平均听阈。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助听听阈均好于35dBHL;28例患者在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及自信心方面平均得分≥75分;26例活动能力平均得分≥75分;22例在社交能力和言语能力方面平均得分≥75分。结论:符合植入手术指征的不同致聋病因成人患者,植入后听觉感知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手术前后需要对原发病因加以控制;各类致聋原因对患者言语能力康复的影响,取决于耳聋发生时语言中枢的发育状况;各类病因成人患者使用人工耳蜗后能够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后天致聋患者表现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听力下降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一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伽马刀术后患者带瘤行CS-10A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裸耳/助听听阈评估、单音节和双音节言语识别测试。结果患者术前右侧重度、左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术前言语识别率左耳最大声输出患者无反应,右耳最大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为12%,双耳双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均为0%。听觉行为分级量表为2级。患者右侧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术后3个月助听后声场评估右耳(人工耳蜗植入耳)平均听力42.5 dB HL,单音节词最大言语识别率为64%,双音节词最大言语识别率为47%,听觉行为分级量表为7级。结论在影像学证明听神经完整的情况下,神经纤维瘤伽马刀术后重度聋患者可植入人工耳蜗,以提升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耳极重度感音性聋的老年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康复效果。方法 14例语后聋老年患者在我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平均年龄为67.7±4.0岁,观察其手术耐受及并发症,于开机后不同时间(3月、6月和12月)进行助听听阈和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14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开机后12个月助听听阈达42.1±9.4d BHL,单音节识别率为43%±15%,安静时句子识别率为63%±17%,听觉行为分级评估为5.7±1.4,人工耳蜗获益好/最好为11例(占78.6%)。结论 60岁以上极重度语后聋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是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术后可以获得好的言语识别率和听觉行为,年龄不应成为老年人工耳蜗植入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语前聋中国儿童双耳人工耳蜗植入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估双侧耳人工耳蜗植入对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的听觉与言语康复疗效。方法:2例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单侧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和3年分别施行对侧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评估患儿左、右耳单耳及双耳人工耳蜗助听听阈和言语识别率。以及言语清晰度。结果:①双耳人工耳蜗助听与单耳人工耳蜗助听相比。平均听阈降低分别为13dB和11dB;②在安静环境中双耳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识别率(开放项列)分别平均提高为9%和10%,2例双耳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识别率(开放项列)分别达97%和95%;③在嘈杂环境中对言语的识别能力明显提高;④言语清晰度有明显改善。结论:双耳人工耳蜗植入可明显提高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对语前聋儿童的言语和语言发育有明显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老年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效果进行评估,探讨老年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意义。方法对24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老年性耳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听力学评估和言语评估并比较差异。听力学评估采用助听听阈测试、听觉行为分级评估(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词表识别率评估(word recognition score, WRS);言语评估采用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结果术后患者各频率的助听听阈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CAP、WRS、SIR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作为重度以上听力损失且助听器效果不佳的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学龄前不同年龄段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影响其康复效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将55例植入Freedom人工耳蜗的学龄前语前聋患儿按植入年龄分为1~3岁组32例,>3~5岁组23例,于术后开机1、3、6、12、18、24个月时分别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评估词表及标准评估程序、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及学习能力。结果在术后两年内,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两组对象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平均语言年龄、CAP分级及SIR分级均逐渐提高,且在术后各时间段1~3岁组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平均语言年龄康复效果优于>3~5岁组(P<0.05);在术后开机1、3、12个月时1~3岁组的CAP评级高于>3~5岁组(P值分别为0.001、0.002和0.002);在术后开机1、3、12、24个月时1~3岁组的SIR评分高于>3~5岁组(P值分别为0.00、0.00、0.024和0.024);两组间各时间段学习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越小,术后两年内康复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和术后康复时间是影响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携带GJB2基因突变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疗效。方法:对40例携带GJB2基因突变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进行疗效评估,测试内容包括:声场助听听阈测试、(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评分、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评分及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以80例未检出已知热点突变者为对照组。结果:携带GJB2基因突变的患儿术后声场助听听阈优于对照组,其余测试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GJB2基因突变的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适于行人工耳蜗植人手术,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92例人工耳蜗术后不同阶段康复评估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通过对92例7岁以下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进行分阶段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探讨7岁以下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在不同阶段的听觉、语言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评估词表及标准评估程序,对测试对象进行听觉能力及语言能力评估。结果听觉言语识别率:术后3个月平均达到46%,6个月达到71%,9个月达到84%,12个月达到89%;语言能力:术后3个月语言年龄平均达到1.3岁,6个月平均达到2.0岁,9个月平均达到2.5岁,12个月平均达到2.9岁。结论人工耳蜗能够帮助重度听力障碍者改善听力,术后经过一年系统康复训练,在听觉识别和语言能力上较术前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神经完整性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术前听神经完整性的检查方法;在对侧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客观检查耳蜗发育及病变状态的检查方法。方法 对12例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进行检查,根据本小组建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耳蜗影像学检查方法、术前听神经完整性检查方法及评估标准、以及术后植入电极位置的早期检查方法,结合1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儿满足本小组制定的人工耳蜗植入遴选标准而接受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包括1例对侧耳(第2耳)人工耳蜗植入。一例患儿因评估结果为听神经发育障碍,未作人工耳蜗植入。所有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听觉能力皆明显改善。结论 MRI头轴位及听神经轴位和颞骨CT薄层扫描、膜迷路表层实时三维重建及膜迷路实时重建等影像学方法,结合听力学及外耳道电刺激测听反应阈与不适阈差值的电生理方法来评估听神经的完整性,对术前预测人工耳蜗植入后患儿听觉康复的可能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术后早期反斯氏位X线摄片观察蜗内植入电极部位及植入电极形态,可作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成功性直观、简捷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使用听觉和言语问卷分级及术后产生听觉的最小电流值(T值)的方法,评估并比较内耳畸形与正常解剖结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按术前影像学检查将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分为正常结构组和内耳畸形组,并配对组合,对思儿家长进行问卷形式调查随访,对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分析,记录术后1年凋机T值。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结果及T值。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家长术前主要担心术后效果不理想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多数认为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应由医疗机构进行;秩和检验显示:2组CAP及SIR均无显著差异,术后1年调机时产生听觉的T值无显著差异。结论:①内耳畸形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经正规康复训练,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与内耳解剖结构正常植入者相同,人工耳蜗植入术可帮助伴耳蜗畸形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建听力,重返主流社会;②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尚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38例7岁以下语前聋植入人工耳蜗儿童进行分阶段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探讨经过1年术后康复,植入人工耳蜗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评估词表、标准评估程序及希内智力测试标准,对植入人工耳蜗的38例语前聋聋儿进行听觉、言语,智力评估,同时采用f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康复各个阶段聋儿的听觉言语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听觉识别率平均值由康复训练3个月的44.2%上升至12个月的88.0%,语言平均年龄由康复训练3个月的1.1岁上升至12个月的2.7岁,统计表明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过1年系统的术后康复,聋儿在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上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人工耳蜗术后康复具有普遍有效性。在术后康复中,年龄、智力、随读家长类型及其文化程度等是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见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基因突变后儿童接受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s, CIs)的言语和语言表达情况,并与未发生突变的儿童进行比较。方法研究24例接受CIs治疗并使用CIs超过半年的患儿。筛查所有患儿的三种常见突变耳聋基因: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对术前以及术后3月和6月的听觉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分析。评估内容包括:评估耳蜗中助听听阈评估、听觉行为及言语可懂度评估。结果(1)24例遗传基因筛查阳性率为50.00%,阳性基因GJB2阳性突变率最高(29.17%)。(2)两组听觉语言能力,术后在不同时间点,CAP和SIR评分均高于术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三者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和术后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听觉语言能力、CAP和SIR评分均无差异(P>0.05)。结论具有常见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突变的感音神经性聋儿适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本组了名病人行术前、术后听力比较。术前检查包括:双耳啭音听阈、双耳助听啭音听阈、最小听觉能力测试和患耳鼓岬刺激试验。7例中6例术前平均无助听听阈测试示有残余听力,助听听阈500H_z80dBHL、1000H_z65dBHL和2000H_z90dBHL,鼓岬刺激均阳性。其中6例因显示可能有语言理解能力,选用Nueleus双导耳蜗系统,1例因考虑迷路骨化,选用House 3M单导耳蜗系统。术后每月测试共9个  相似文献   

19.
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作用。方法和结果 在我院临床听力中心1996年至2001年4月就诊的1000科名6岁以下儿童中要求植入人工耳蜗的小儿,男30例,女26例,经系统的术前的医学和听力学评估(CT或MRI、ABR、40Hz-AERP、声阻抗、耳声发射、小儿行为听力评估包括裸耳听阈和助听听阈),植入人工耳蜗45例,10例配以助听器,1例证实为蜗后病变而随访。结论 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学评估很重要,可以进行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指导术后测试,并可作为术前的听觉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伴脑白质病的语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的可行性及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3年9~11月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4例伴脑白质病语前聋患儿为研究组(年龄1~6岁,平均3.79±1.93岁),同期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语前聋患儿16例为对照组(年龄1~6岁,平均4.38±1.93岁),术前均行临床听力学、影像学检查及语言能力、智力水平等评估,经乳突后鼓室面神经隐窝入路一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均到海南省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言语康复训练;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e,SIR)对两组术后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阶段的CAP和SIR分级.结果 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均获得听觉反应和不同程度的言语交流能力,随着康复时间延长两组患儿CAP及SIR分级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组术后6、12和24个月CAP平均分级分别为2.571±0.416、3.714±0.496、5.000±0.492级,SIR平均分级分别为1.357±0.133、2.143±0.275、3.071±0.245级,与对照组CAP(分别为2.688±0.313、3.875±0.364、5.000±0.354级)及SIR(分别为1.500±0.129、2.313±0.176、2.875±0.221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脑白质病的语前极重度感音性聋患儿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后可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与不伴脑白质病的同龄患儿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