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78例ACI患者随机分两组:(1)动脉溶栓组28例,应用尿激酶25~75万单位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6、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43%,残疾率为3.57%。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2.0%,残疾率为8.0%;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8.0%)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3.57%)(P〈0.05)。(3)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 FIB明显下降(P〈0.05)。(4)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4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5例。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2.
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比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方法 将8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UK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r-tPA、UK溶栓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结果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r-tPA组的显效率(48.28%)和总有效率(86.21%)稍优于UK组(分别为41.38%和82.76%),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A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似,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发病6 h内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天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14天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予以r-tPA静脉溶栓,然后在DSA下动脉溶栓,24h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中心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前、治疗24h、14d、21d、90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并发症状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无全身性出血发生。结论治疗组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设为溶栓组,采用r-tPA 0.9 mg/kg静脉溶栓;另选脑梗死患者26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拜阿司匹林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24h和14d、30d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90d评定Barthel指数.结果 溶栓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 d的预后,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溶栓时间的长短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3.0h-4.5h)13例,对照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0h)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90d mRS评分及脑出血转化率,分析两组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 结果 溶栓后7d,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较均溶栓后24h显著下降(t=2.2,2.0,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24h的疗效明显优于研究组(χ2=4.8,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7d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出血性脑梗死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型的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实质出血型转化率(46.2%)远高于对照组(8.3%),差异存统计学意义(χ2=4.4,P<0.05)。 结论 3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短期神经功能,而3-4.5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其脑实质出血的风险,但不对症状性颅内出血造成影响。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90例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1∶1)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溶栓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r-tPA (50mg静脉注入)。15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11%,两组比较 P<0.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溶栓组53例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15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2h、14天时《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增加程度、治疗前与治疗后24小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1天《欧洲卒中量表》评分(79.50±8.87)分,较溶栓前(51.18±10.69)分明显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3例,对照组27例,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治疗,两组均给予脱水、抗凝、脑保护剂等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溶栓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9.39%和87.88%,对照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29.63%和70.3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将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33例,静脉溶栓组33例。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使用Selding穿刺技术将导管选择性放在闭塞动脉开口处,5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50万U,观察临床疗效并随时照影,无效者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30万U,无论结果如何即可撤出导管。静脉溶栓组4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100万U,观察20min若无效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50万U。结果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溶通18例,静脉溶栓组溶通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好转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24例,静脉溶栓组1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4例,静脉溶栓组6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12h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1.
陈子龙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13,(12):1649-1651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海军 《中外医疗》2014,(21):96-97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对该院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性治疗。其中1个疗程为7 d,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与对照组的7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指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全面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MR灌注影像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分别对21例发病后4.5h内和33例4.5~9h内头颅MR灌注和弥散不匹配区域≥20%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内r-tPA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NIHSS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治疗后和随访期用Barthel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不同时间窗内的r-tPA溶栓静脉治疗后NIHSS的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明显。结论:在MR的PWI/DWI不匹配区域≥20%的情况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4.5h内和4.5~9h两个时间窗,用r-tPA静脉溶栓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黄良群 《中外医疗》2011,30(11):40-41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使用尿激酶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滴疏血通注射液,综合判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为55.3%,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脑梗塞急性期溶栓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有阿司匹林服药史、房颤史、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高及心源性卒中是HT的危险因素,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CT-ASPECTS)高则是保护因素.多因素回归得出NIHSS评分和CT-ASPECTS评分为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NIHSS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最佳分割点为11分,CT-ASPECTS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最佳分割点为7分.NIHSS评分≥11分组较<1 1分组、CT-ASPECTS评分≤7分组较>7分组患者的HT风险高.结论 NIHSS评分和CT-ASPECT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助于临床判断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的rt-PA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35例和静脉溶栓组30例,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24h和7、30d的NIHSS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溶栓30天后行疗效判定。结果动脉溶栓组平均NIHSS评分结果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两组总显效率分别为74.29%和46.67%,动脉溶栓组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多模式CT指导的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前者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静脉溶栓(观察组)治疗和同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未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再通率、死亡率及30d内两组临床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再通18例,再通率为26.67%;对照组再通3例,再通率为5.00%,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d内临床特征变化情况观察组治疗后情况比对照组佳,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医院就诊的166例脑梗死超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动脉69例,静脉97例),分别使用相应的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溶栓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 发病至溶栓时间3~6h,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P<0.05);大血管病变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患者,动、静脉溶栓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张彤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82-8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法。方法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以急性脑梗死入院进行动脉溶栓血管再通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患者继续使用r-tPA达最高批准剂量(22 mg),对照组则停止溶栓。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90 d的随诊,收集其在该时间段内是否发生继发性脑出血、血管再闭塞等不良反应,并进行NIHS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治疗后24 h试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72±4.80)分比(6.24±4.80)分,P=0.041]。在治疗后90 d时,试验组mRS评分预后良好者较对照组增多(87.7%比72.7%,P=0.022)。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继续使用r-tPA直到22 m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