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化气方敷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给予电刺激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脊髓损伤护理,比较治疗前后B超测定的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LUTS(下尿路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200.5±25.1mL)、膀胱容量(435.2±92.5m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残余尿量(65.3±8.2mL)、LUTS评分(15.2±8.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电、磁刺激及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高患者的排尿量及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缓解下尿路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丹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171-173
目的:观察护理人员采用膀胱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平均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尿中白细胞数、清洁尿培养细菌数和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的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少、残尿量减少、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症状评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姜灸联合腕踝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隔姜灸联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采用排尿日记记录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膀胱容量、日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2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隔姜灸联合腕踝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均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建立治疗的信心,缩短建立反射性排尿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火针联合脐疗治疗脊髓损伤(SCI)所致神经源性膀胱(NGB)的疗效及对尿动力学、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SCI所致NG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中药脐疗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火针联合脐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排尿情况、尿动力学、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33% vs 70.00%,P<0.05)。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最大尿流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NBSS评分、U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最大尿流率、WHOQOL-BREF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联合脐疗可更有效地改善SCI所致NGB患者尿动力学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温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法(即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日均单位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 0.05),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P 0.05)。结论电温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东利  王学乾  王蕊  郝有志 《中国针灸》2023,(11):1246-1250
目的:观察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脐疗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脐疗组和其他时间脐疗组,每组30例。子午流注脐疗组根据子午流注纳子法于申时(15:00-17:00)行脐疗,其他时间脐疗组避开申时,于其他时间行脐疗,均每次贴敷4 h,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残余尿量(RUV)]、排尿情况(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泌尿症状困扰量表(USD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Qmax、Pdet-max、日均单次排尿量、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RUV、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NBSS及USD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子午流注脐疗组患者Qmax、Pdet-max、日均单次排尿量、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其他时间脐疗组(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等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改善膀胱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膀胱体表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S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加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LUTS评分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增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电针组各项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2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 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 2 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1.88%(23/3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膀胱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给予间歇导尿治疗、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加用腹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对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LUTS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LTU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元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入组顺序将9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编号,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给予益元灸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5周后测量其膀胱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压力及生活质量指数经5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益元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安全、有效,且治疗简单、操作方便,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顺应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和残余尿量)等水平。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残余尿量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生物反馈组与联合组,每组30例,每组患者在常规膀胱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结合单纯针刺疗法、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及二者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LUTS评分、因排尿障碍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及排尿记录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星期后,3组患者LUT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较针刺组及生物反馈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3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且联合组较其他两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并改善其生存质量,临床疗效较针刺组及生物反馈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杨润成  毛芝芳  杨建花 《新中医》2023,55(19):109-114
目的:观察温肾利尿方联合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肾利尿方联合电针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血清炎症因子、日均单次排尿量、最大尿流速率、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高于对照组81.54%(P<0.05)。治疗后,2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较治疗前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迁移率族蛋白1 (HMGB1)、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BDNF高于对照组,NSE、HMGB1、IL-6、IL-1β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最大尿流速率、日均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最大尿流速率、日均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31/33)较对照组72.73%(24/33)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