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食管癌患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体胎盘型GST-π抗体,按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食管癌、68例癌旁组织和51例正常对照组。并对其中30例食管癌和20例正常组进行了组织和血清GST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正常食管组织GST-π阳性率为3.92%,不典型增生组为77.94%,食管癌组为86%。30例食管癌组织和血清GST活性均值分别为:2.393±1.218和16.620±4.450,而20例正常组织和血清GST均值分别为:1.064±0.494和13.440±4.004,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GST-π在食管癌患者的表达为研究其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新标志酶GST_π的表达和它的临床意义。方法胃癌组织62例用抗GST_π抗体,按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组织中GST_π活性,并与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62例中GST_π阳性率871%;27例正常胃粘膜GST_π阳性率只111%(P<0001);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各23例,其GST_π阳性率分别为826%和869%,与正常胃粘膜比较P<0001。结论GST_π在胃癌组织中的胎儿型表达为研究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酶学标志。具有中等度异型增生和不全结肠型上皮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也较高,可列为胃切除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采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从人体胎盘提纯GST-π血制备兔抗GST-π血清,纯化其IgG,并建立GST-π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了73例正常人和193例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清GST-π含量。结果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GST-π含量较正常人,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患者明显增高(P<0.01~0.0001)。GST-π对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0.6%、90.0%、68.4%、66.6%和57.0%,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总的诊断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6.0%。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胃癌与GSTπ之间的关系。方法: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GSTπ在58例胃癌、25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28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39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GSTπ表达阳性率依次为776%(45/58)、760%(19/25)和893%(25/28),而正常胃粘膜组织仅103%(4/39)呈微弱阳性。在胃癌标本中,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阳性率依次为833%(10/12)、893%(25/28)、667%(6/9)、250%(1/4)和600%(3/5)。可见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高(P<001);分化较好的腺癌高于分化较差的腺癌。结论:GSTπ有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Tπ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从人体胎盘提纯GST-π,制备兔抗GST-π血清,纯化其IgG,并建立GST-π含量较正常人、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患者血清GST-π含量。结果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GST-π含量较正常人、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患者明显增高(P<0.01-0.0001)。GST-π对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胃癌、结下肠癌和食管癌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0.6%、90.0%、68.4%、66.6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癌中P^53,PCNA和GSTπ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例正常胃组织和54例胃癌组织中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5例正常组织中未见P^53PCNA和GSTπ表达。54例胃癌组织中P^53,PCNA和GST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11%,70.37%和68.52%,表达阳性P^53和PCN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美蓝和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联合超声内镜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行食管黏膜染色,先用 20 g/L美蓝喷洒,再用30 g/L卢戈氏碘溶液喷洒于病变区观察;对美蓝染色区和卢戈氏碘不染色区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者再次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诊为食管癌7例,其中早期癌2例;不典型增生14例 (轻度7例,中度4例,重度3例);Barrett食管3例;溃疡8例;炎症36例.双重染色法总阳性率达70.8%.超声内镜对判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浸润深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达 92.3%(12/13).结论:双重色素法(色素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食管疾病,特别是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中P53、PCNA和GSTπ表达及意及。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例正常胃组织和54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5例正常组织中未见P53PCNA和GSTπ表达。54例胃癌组织中P53,PCNA和GST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11%,7037%和6852%。表达阳性P53和PCNA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GSTπ定位于胞浆。P53、PCNA和GSTπ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和淋巴转移关系密切。结论:检测P53、PCNA和GSTπ有助于评价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非隆起性可疑病变,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慢性炎症。对可疑病灶行卢戈氏碘染色,微探头超声引导下对卢戈氏碘不染色区、浅染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61例患者确诊为鳞癌10例(16.4%),其中早期食管癌6例,3例病理诊断为食管炎,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后再次取活检(1~3次)证实为食管癌;不典型增生18例(29.5%),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炎症33例(54.1%)。结论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对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而活检阴性的病理需多次活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GST-π在胃腺癌与癌周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π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胃腺癌与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6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分别在胃腺癌组织及距癌灶边缘5cm以上癌周组织取活检4块,用SP免疫组化检测GST-π,比较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GST-π阳性率在胃腺癌组(82.35%)明显高于癌周组(50%),P〈0.01;癌周组织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GST-π阳性率分别是20%、43.75%、52%和70.37%,不典型增生组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其他各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ST-π在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率开始上升并在癌组织中过度表达,提示GST-π可作为检测胃癌发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内镜下对98例可疑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或手术切除灶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食管黏膜染色36例,不着色区取材6例,病理报告鳞癌5例,腺癌1例,浅着色区取材30例,病理报告食管炎症1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鳞癌2例,浅着色区不典型增生诊断率为53.3%,染色前后食管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和75%,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25%。胃黏膜染色62例,病理诊断胃溃疡26例,伴异型增生10例,胃黏膜内癌18例,胃黏膜下癌15例,染色前后早期癌诊断分别为75.8%和87.9%,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12.1%。结论 色素内镜可提高病变活检准确率及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RT-PCR寻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早期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求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外周血分子标记物,为大肠癌临床筛查提供早期、可靠、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RT-PCR检测28例大肠癌、8例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11例炎性息肉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CK-20,GST-π,hTERT,survivin及 skp2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炎性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hTERT m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82.1%(23/28)、87.5%(7/8)、27.8%(5/11)、 9.1%(1/11)、10%(1/10),大肠癌组及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别显著 (P<0.05);survivin mRNA在大肠癌、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的阳性率分别是64.2%(18/28)、50%(4/8)、 11.1%(2/18),炎性息肉组及正常组未见表达, 大肠癌组与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无差别, 与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炎性息肉及正常组之间差别显著(P<0.05);而CK-20,GST-π, skp2 mRNA在各组之间表达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RT-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 survivin mRNA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意义,可望成为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在诊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在我市食管癌高发地区对239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下食管碘染色,观察食管黏膜染色情况,并取碘染异常区或贲门脊根部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239例接受内镜检查者其中有92例碘染色后出现不着色区或淡染区,病检示食管癌5例,检出率为2.09%,不典型增生病变46例(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17,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9例),检出率为19.25%,慢性炎症33例,正常鳞状上皮8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结合黏膜活检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且操作简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抗人类细胞转铁蛋白受体(TFR)的单克隆抗体OKT9,以冰冻切片ABC染色法研究了41例大肠癌,19例癌旁组织,25例正常人大肠粘膜组织TFR的表达。结果表明:(1)癌,癌旁及正常人大肠粘膜组织TFR染色阳性率依次为82.9%,84.21%和52%,癌及癌旁组织TF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癌及癌旁组织TFR染色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正常人大肠粘膜腺体及形态学正常的癌旁腺体TFR染色以细胞基底部及侧部为主,呈线形或弧形;不典型增生及癌细胞TFR染色以细胞膜为主,大多数呈棕色环形,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TFR可用于研究大肠粘膜从正常腺体细胞,通过不典型增生演变为癌细胞的癌变过程;TFR在形态正常大肠粘膜腺体与不典型增生和癌腺体上染色分布的不同,可能对病理医师应用光镜鉴别其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对大肠癌早期诊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年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检测老年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正常组HP感染率为15.0%,浅表性胃炎组为70.0%,胃癌组为63.3%;萎缩性胃炎组阳性率为86.8%,不典型增生组为84.0%,肠化生组为75.0%。胃癌组中,高、中分化癌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1),肠型胃癌阳性率明显高于弥漫型(P<0.01)。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中、重度者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者(P<0.05)。以上结果证明,HP与胃癌、癌前病变、胃炎均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旁粘膜CEA及GST_π抗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旁移行粘膜胚胎性癌抗原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PAP法测CEA和免疫金银法测谷胱苷肽S_转移酶(GST_π)在52例大肠癌,34例癌旁粘膜以及35例正常粘膜组织中的抗原表达情况。结果移行粘膜CEA和GST_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8%和44.1%,与正常粘膜(阳性率分别为5.7%和11.8%)和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86.5%和96.1%)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行粘膜有去分化趋势,有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食管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食管组织病变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对38例食管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8例食管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其中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中4例呈阳性;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中5例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0%: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其阳性检出率为8.33%。三组比较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食管癌发生及其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血清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38kDa抗体(LAM-38kDa-IgG)检测对涂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57例涂阴肺结核,52例肺外结核,32例涂阳肺结核,29例肺癌患者及33例正常人血清中的LAM-38kDa-IgG。结果 涂阴肺结核组LAM-38kDa-IgG阳性率为73.7%,其中痰结核杆菌涂(-)培(+)组为84.6%,涂(-)培(-)组为70.5%;肺外结核组阳性率为71.2%;涂(+)肺结核组阳性率93.8%;肺癌组假阳性率31%;健康组假阳性率9.1%。结论 提示血清LAM-38kDa-IgG测定对涂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MLH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应40例正常组织及26例不典型增生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hMLHI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组织、小典跫增生组织、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57.6%和45%,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肿瘤组织均低于正常组织(P〈0.05)。肿瘤组织中hMLH1蛋白表达阳性者年龄较阴性者大(P〈0.05)。结论 错配修复缺陷早期参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过程;hMLH1蛋白可能抑制和延缓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浸润。  相似文献   

20.
Pi类谷胱甘S—转移酶与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研究发现谷胱甘S-转移酶(GST)与癌的发生、发展及抗药性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同工酶Pi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消化道肿瘤中一定表达,在相应的癌、癌前期病变组织及血中含量增多,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一个标志酶,有助于消化道肿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