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吴新忠 《河北中医》2010,32(9):1379-1380
短刺是《灵枢·官针》十二刺中的一刺,《灵枢·官针》谓:“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具体针刺手法即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笔者依据疾病的部位、虚实及病程,对短刺加以发挥应用,从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的五种刺法。在临床治疗中,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关系,灵活运用,治疗一些常见病证,现报道如下。1.半刺《灵枢·官针》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脊柱炎属中医学骨痹范畴,《灵枢·官针》篇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笔者用短刺法治疗退行性脊柱炎34例,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34例中,男13例,女21例;病程最长达30年,最短仅1.5年;40岁以下8例,40岁以上26例;其中颈椎增生22例,腰椎增生10例,颈、腰增生1例,颈、胸、腰增生1例。  相似文献   

4.
"合谷刺"刺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谷刺是《内经》五节刺中的刺法。《灵枢·官针》曰 :“凡刺有五 ,以应五脏……四曰合谷刺 ,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间 ,以取肌痹 ,此脾之应也”。全国中医药大学五版、六版统编教材《针法灸法学》就合谷刺的刺法释曰 :这种刺法是在肌肉比较丰厚处 ,当进针后 ,退至浅层又依次再向两旁斜刺 ,形如鸡爪的分叉 ,“肉之大会为谷” ,故称合谷刺。反观历代医家的论述 ,不难发现 ,合谷刺针法之谓 ,或曰一针多向刺法 ,或曰多针刺法 ,孰是孰非 ,无一定说。笔者今椐《内经》以来有关合谷刺的文献考证辨析 ,不揣简陋 ,以求正于同道。一针多向刺说…  相似文献   

5.
刘金法 《四川中医》1997,15(6):14-15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人体不同组织的病变,所采用的针刺方法各不相同,《灵枢·官针》概括人体表、脉、肉、筋、骨五体的不同,分别论述了多种利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的方法,系统掌握这些刺法将有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现就《内经》中有关五体刺法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一、《内经》五体刺法的内容1.刺皮法:《灵枢·官针》中的毛刺、半刺、直针刺均属刺皮法。“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即浅刺皮毛以治皮痹;“半刺者,浅内而疾发外,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即…  相似文献   

6.
《灵枢·官针》有“九刺”、“十二刺”、“五刺”之言,三者均有“输刺”一法,其字相同,但其意各异。它们各自的针刺手法和配伍不同,在临床上各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 九刺法—输刺1.1 含义《灵枢·官针》曰:“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荣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俞(《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推而广之)。1.2 临床应用1.2.1 荣输常法前人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之输  相似文献   

7.
郭志力 《中国针灸》1998,18(5):289-290
《灵枢.官针》篇有谓:“凡刺之要,官针最妙”。考其所载之“九刺”、“十二刺”、“五刺”共26种刺法,验之临床,颇有效用。对于当今之临床,不无指导意义。现举例介绍如下。1 齐刺  《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尤其“治痹气小深者也”于临床最有启发。具体方法是: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再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1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笔者常用之治肩周炎、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典型病例:李×,女…  相似文献   

8.
正齐刺法临床多用于颈肩腰腿痛等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相对于单针治疗刺激量更强,临床疗效更好。现将近年来齐刺法的应用综述如下。1齐刺法的历史起源齐刺法是"十二节刺"之一,首见于《灵枢》。《灵枢·官针》记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  相似文献   

9.
齐刺法治疗痛症85例临床观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钟颖主题词针刺镇痛,刺法,@齐刺“齐刺”法又名“三刺”,是一种针刺止痛的方法。本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而深...  相似文献   

10.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1.
管遵惠,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名中医药专家,云南省首批名中医。导师在《内经》、《难经》理论基础上,结合家传及四十载临床经验,能够遵古而不泥古,师古人而多有发展。笔者跟师临证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导师刺法经验简介如下。1 针刺方法及临床运用1.1 单针透刺法 针刺方法:《灵枢·官针篇》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或曰渊刺,一曰岂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导师的单针透刺法源于《内经》“关刺”、“短刺”理论,但在临床运用上又有所发展。管氏单针透刺法…  相似文献   

12.
《灵枢.官针》中记载:"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内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输刺骨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两种刺法统称为刺骨法。骨病引起疼痛者,可将针直接刺到骨膜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鸡足刺首见于《灵枢·官针》载:“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骨肉之间……。”可见鸡足刺是针刺手法之一,针向几方斜刺,宛如鸡爪。笔者在选用“臂中”穴治疗臂厥、血痹、脉痹及中风后遗症时,施用鸡足刺法,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透刺法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针透两穴(或两穴以上)的一种针刺法,称透刺法,是刺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为针灸医师所习用。笔者浅析之,管窥之见,敬请斧正。1 溯本来源 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如“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大寒气之浅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刺于分肉之间,以治肌痹”等隐见透刺法之义。宋·马丹阳《杂病歌》中提及担法(即透刺法)。金·窦汉卿著《针经指南》提及透刺法,惜佚于兵燹。元·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更注重透刺法应用,“偏正头风难医……沿皮向后透率谷”。明·杨继洲《针灸  相似文献   

15.
"巨刺""缪刺"名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巨刺、缪刺系针法名称,出<黄帝内经>,巨刺首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补充日:"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而<素问·谬刺论>则进一步解释日:"邪客于经,左盛者右病,右盛者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相似文献   

16.
半刺法,取法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中是这样描述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1]浅内即浅刺,疾发针是指迅速拔针,无针伤肉是要求针刺时不伤及肌肉。对于这一刺法贺普仁在《针具针法》一书中写道:“半刺……这种刺法是浅入针而急速出针,仅刺皮毛而不伤肌肉,比浮刺要深些,虽属于浅刺法,但不像梅花针那样浅。”[2]可见半刺法其实是一种快速针至皮下即迅速出针的点刺法(笔者认为用点刺法称呼半刺法比较恰当)。在临床上笔者采用这一刺法治疗多种疾病取得很好的…  相似文献   

17.
合谷刺是《内经》五刺之一,又名"合刺",但非刺合谷穴也。《灵枢·官针》说:"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以脾之应也。"属于"五刺以应五脏"的刺法。何为合谷刺历代医家对于合谷刺的操作存在争议,主要有一针多向刺和多针刺两个观点。《医学纲目》中明确指出:"鸡足取之,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之足之爪也。"《类经》曰:"合谷刺者,言  相似文献   

18.
短刺法和齐刺法都出源于《内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近二年来,我们运用短刺法和齐刺法治脚拇指、跟骨、腰椎等不同部位的骨质增生六例,疗效颇佳,现将体会简述于下: 《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在进针时要稍稍摇针,逐渐向深部刺  相似文献   

19.
短刺为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篇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入,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因其所刺不深,故名短刺。笔者在临床多选列缺穴,采用短刺法用来治疗急性疼痛性疾患,兹介绍如下。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按简便取穴法取列缺。列缺的常规进针是向肘部斜刺0.2~0.3寸,笔者采用直刺法,常规消毒后选0.38mm×13mm 毫针依人体肌肉丰厚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正缪刺与巨刺均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言巨刺,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缪刺则出自《灵枢·终始》,随后在《针灸甲乙经》中,也有缪刺法与巨刺法的专篇论述,而《甲乙经》之后,《针灸大成》与《类经》都有所发挥,比如张介宾在《类经》中说:"缪,异也。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异其处,故曰缪刺,治奇邪之在络脉者也。……缪刺之法,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巨刺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