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扎尼定与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予以相同的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巴氯芬组加用巴氯芬治疗,替扎尼定组联合替扎尼定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替扎尼定组总有效率为89.33%,较巴氯芬组(77.33%)明显升高(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均逐渐增加(P0.01);且与巴氯芬组同期相比,替扎尼定组治疗4周、12周后上肢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1);且替扎尼定组治疗4周、12周后MBI评分较巴氯芬组同时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扎尼定组不良反应率为9.33%,较巴氯芬组(20.00%)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巴氯芬相比,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应用替扎尼定治疗在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生存质量上优势相当,但替扎尼定更能有效缓解病人肌肉痉挛状态,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扎尼定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替扎尼定治疗组(n=32)和巴氯芬对照组(n=3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价表、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的上、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肢体痉挛症状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替扎尼定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而且临床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熊响清  陈菲菲  杨涛 《山东医药》2006,46(11):45-46
对50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五组,术后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罗哌卡因浓度为:A组0.10%,B组0.125%,C组0.15%,D组0.175%,E组0.20%,舒芬太尼浓度为0.5μg/ml。首次剂量5ml,设定持续输注背景剂量2ml/h。自控镇痛量每次0.5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于术后4、8、24、48h观察患者视觉模拟(VAS)评分、Bromage评分及副作用。结果A、B组VAS评分高于C组(P〈0.05、0.01),C组与D、E组比较.P均〉0.05;C组Bromage评分低于D、E组(P〈0.05、0.01)。副反应发生率D、E组多于C组.P〈0.05。提示0.15%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复合用于下腹部术后患者硬膜外镇痛中的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少,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评价半量替罗非班治疗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高龄ACS患者126例被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半量组和全量组,各63例。两组均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手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监测两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栓弹力图变化。观察两组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及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ha角[半量组:(61.3±14.7)。比(38.5±8.2)°,全量组:(58.7±12.8)°比(36.1±5.7)°]、曲线最大幅度(MA值)[半量组:(49.3±17.8)mm比(24.8±12.5)mm,全量组:(54.2±19.6)mm比(21.4±13.6)mm]均显著下降(P均〈0.01);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半量组:(27.5±14.3)%比(69.3±18.2)%,全量组:(32.4±15.2)%比(72.6±20.3)%]显著增加(P〈0.01)。术前及术后12h两组间各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1.1%比17.5%)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5%比11.1%),全量组轻度增多,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5.9%比14.30.4,P〉0.05)。结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半量替罗非班相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非氯吡格雷抵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21例PCI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60例)与氯吡格雷组(61例),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术后加服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每日2次,每次90 mg;氯吡格雷组加服氯吡格雷治疗,75 mg/d,随访两组术后半年血小板抑制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标志物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年内出血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术后半年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17. 3±4. 4) vs(13. 5±3. 8)%〕及全血高切黏度〔(0. 85±0. 18) vs(0. 67±0. 20) m Pa·s〕、低切黏度〔(1. 06±0. 21) vs(0. 89±0. 24) m Pa·s〕、血浆黏度〔(0. 43±0. 10)vs(0. 35±0. 08) m Pa·s〕下降绝对数值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均<0. 05);替格瑞洛组术后半年金属基质蛋白酶-9〔(102. 5±26. 7) vs(91. 8±22. 3) mg/L〕、D-二聚体〔(106. 3±21. 5) vs(94. 1±20. 5)μg/L〕、瘦素〔(3. 27±0. 95) vs(2. 89±0. 87)μg/L〕下降绝对数值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均<0. 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术后1年内出血发生率(14. 0%vs 10.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15. 8%vs 3. 4%,P<0. 05),而氯吡格雷组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替格瑞洛组(16. 9%vs 5. 3%,P<0. 05)。结论对非氯吡格雷抵抗者,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分别联合阿司匹林均是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方案,前者能在不明显增加出血事件前提下,降低血小板反应性与血液黏度,并表现出减少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使用尼可地尔.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6.5±2.8)次弧(10.2±4.8)次,P〈0.05]、持续时间[(1.5±0.9)min vs.(2.4±2.3)min,P〈0.05]、显效率[80.0%(24/30)vs.53.3%(16/30),P〈0.05],心电图改善[80.0%(24/30)vs.40%(12/30),P〈0.05]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轻中度头痛2例,对照组出现轻中度头痛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低血压发生,对血糖也无明显影响。结论尼可地尔能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帕替尼诱导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株SKBR-3凋亡的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KBR-3细胞,接种于96孔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设6个复孔。实验组加入终浓度500μg/L拉帕替尼,对照组加入含DMSO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24、48、72h后,采用MTT法检SKBR-3生存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及survivin蛋白。结果拉帕替尼作用24、48、72h时SKBR-3生存率分别为100%、69.4%、62.0%(P均〈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4%(P〈0.05);实验组p-AKT与surv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9±0.12、0.51±0.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0.13、0.89±0.36(P均〈0.05)。结论拉帕替尼诱导Her-2高表达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的机制与其下调p-AKT、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乙哌立松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58例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治疗组口服乙哌立松结合康复疗法,乙哌立松为每次50 mg,每日3次,最大剂量为每日300 mg;对照组只应用康复疗法.采用Ashworth分级法和改良的Barthel氏指数评定法,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肌张力及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6周病人上下肢肌张力、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乙哌立松结合康复疗法对中风所致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可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N酸氟替卡松对中重度持续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转化生长因子p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Smad通路的影响。方法中重度持续哮喘患者30例,对照组20例。哮喘组给予规律吸入沙美特罗/N酸氟替卡松50/250/xg,2次/d,持续6个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量测血清TGF-β1、Smad2表达,宝石能谱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测量气道壁厚度/气道外径(T/D)、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面积百分比(WA%)评估气道重塑程度。结果哮喘组(治疗前)血清TGF-β1(301.5±27.3)ng/L、Smad2(1182.1±50.6)ng/L与对照组TGF—β1(55.2±12.8)ng/L、Smad2(796.4±56.2)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t=5.90,P值均〈0.05),哮喘组(治疗后)TGF-β1,(96.1±25.6)ng/L、Smad2(853.4±49.7)ng/L与哮喘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t=3.13,P值均〈O.05),哮喘组(治疗后)血清Smad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o.05);哮喘组(治疗前)T/D(23.66士4.06)%较对照组(19.79士3.37)%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O.05),哮喘组(治疗前)wA%(69.24±6.03)‰值与对照组(51.67±4.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O.05)。规律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6个月后,哮喘组(治疗后)T/D(20,43±3.00)%、WA%(58.40±3.85)%下降,与哮喘组(冶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t=3.05.P值均〈0.05),哮喘组(治疗后)T/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气道重塑减轻。结论哮喘患者气道重塑伴随血TGF-β1、Smad2蛋白的表达增加,规律吸入沙美特罗j丙酸氟替卡松可以通过减少血清TGF-β1、Smad2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哮喘患者气道重塑。调节TGF-β1/Smad通路可能是治疗哮喘气道重塑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和络舒肝胶囊治疗活动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在护肝、对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和络舒肝胶囊5粒口服,3次/d,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结果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和HBV-DNA转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分别由治疗前10.6±1.7和9.8±1.2降至治疗后6.5±1.4和7.4±1.6(P〉0.05);治疗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44.7%,显著高于对照组27.3%;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和络舒肝胶囊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持续抑制病毒复制,显著提高抗肝纤维化治疗效果,促进肝功能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有上肢功能障碍的40例卒中(脑出血或脑缺血)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优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卒中的传统康复和药物治疗,给予优化组患者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时间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结果①治疗后6周,两组FMA评分均上升,但治疗前后优化组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6±6.0)分和(3.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中,治疗后肩臂运动评分和手部运动功能评分,优化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两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值优化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8±5.3)分和(9.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改善卒中后上肢的运用和控制能力,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综合康复治疗对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单双顺序,分为综合康复组21例和一般康复组19例。部分抽取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用于综合康复组,一般康复组接受传统的Bobath疗法。两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40min,2次/d,每周5 d,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综合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FMA评分分别为13.8±1.9和14.2±1.4,FIM评分均为48±8;治疗后4周时,综合康复组的FMA评分(37±8)高于一般康复组(29±6),t=3.55,P〈0.01;综合康复组FIM评分(79±8)高于一般康复组(67±8),t=4.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进行部分抽取,综合使用,较单独使用传统的Bobath疗法,对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强化训练组每天增加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1次,20 min/次。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2、4周的Fugl-Meyer量表(FMA)中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的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FMA-L、BBS评分均呈逐渐提高趋势,而TUGT测评时间呈加快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4周后,强化训练组FMA-L、BBS量表评分,TUGT测评时间分别为(21.2±4.6)分、(19.4±2.6)分、(44.8±10.1)s;常规训练组分别为(18.7±3.3)分、(17.4±2.8)分、(57.6±7.7)s,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随着强化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不同时机(早期和延期,以72h为界限)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9例(共328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组186例,血管内治疗组113例。手术组中剔除15例患者后,29例为早期手术组,142例为延期手术组。血管内治疗组中37例为早期治疗组,76例为延期手术组。观察患者住院天数、出院和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①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5.9%(11/186)、3.5%(4/113),P〉0.05;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4~5级)分别为84.5%(153/181)、95.5%(105/110),P〈0.01;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6±7)、(12±6)d,P〈0.01。②手术组中,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病死率分别为10.4%(3/29)、3.5%(5/142),P〉0.05。住院天数为(14±5)、(17±7)d,P〈0,05;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分别为85.7%(24/28)、87.7%(121/138),P〉0.05。血管内治疗组中,早期治疗组和延期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2.7%(1/37)、3.9%(3/76);住院天数为(12±5)、(12±6)d;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为97.3%(36/37)、94.5%(69/73)。P均〉0.05。③术后手术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血管内治疗组(25.8%,9.7%,P〈0.01);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短期临床疗效优于显微手术。不同治疗时机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合并多发性肺大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呼吸监护病房住院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2组均进行一般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无创通气治疗,吸气压(IPAP)自8~12 cmH2O开始,压力逐渐上升至16~20 cmH2O。呼气压(EPAP)自2~4 cmH2O开始,氧流量2~5 L/min维持氧饱和度(SaO2)〉90%,治疗后2h、24 h、2 d、5 d复查动脉血气,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动脉血气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48 h后,pH从治疗前(7.31±0.12)改善至治疗后(7.36±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从治疗前(69.17±11.09)mmHg下降至治疗后(38.11±11.12)mmHg(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从治疗前(50.08±12.12)mmHg上升到(70.11±14.1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aO2、PaCO2也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气促减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气管插管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合并肺大泡疗效肯定,只要采取合理的通气策略,不会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有认知功能障碍,但未达到痴呆标准的V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巴曲酶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8和第12周隔日给予巴曲酶静脉滴注(5U巴曲酶加入250ml等渗盐水),1次/d,4次/周。所有患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13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检测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评估药物安全性。结果①巴曲酶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MMSE和ADL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6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在第8、12及16周,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②巴曲酶组第1周治疗前、后FIB分别为(3.50±0.59)、(1.95±0.43)g/L、第8周治疗前、后分别为(3.22±0.54)、(2.18±0.46)g/L,第12周治疗前、后分别为(2.75±O.41)、(2.40±0.41)g/L,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第1、8、12周FIB分别为(3.39±O.61)、(3.30±0.59)、(3.24±0.5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巴曲酶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出现脑梗死复发(P〉0.05)。巴曲酶组未发生药物过敏,颅内、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巴曲酶有助于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与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7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经两周停药"冲洗期"后被随机分到硝苯地平组(43例,口服10mg,1次/8h)或左旋氨氯地平组(44例,口服5mg,1次/d),疗程共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血压和填写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83.7%∶86.4%,P0.05)。左旋氨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硝苯地平组低(11.4%∶27.9%,P0.05)。服药3个月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在躯体症状[(16.9±4.2)分∶(10.8±3.2)分]、精神愉快感[(16.7±3.2)分∶(12.3±4.1)分]、情感状态[(15.6±4.8)分∶(5.6±4.8)分]及生活满意度[(13.9±3.6)分∶(8.9±3.2)分]方面明显高于服药前(P0.05)。硝苯地平组在躯体症状[(16.2±5.1)分∶(11.1±2.9)分]、精神愉快感[(15.9±4.3)分∶(12.6±3.8)分]方面明显高于服药前(P0.05)。左旋氨氯地平组在情感状态及生活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硝苯地平组(P0.05)。结论:硝苯地平及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安全有效,均可改善患者的活质量。但左旋氨氯地平疗效更佳,是一种理想的,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艾瑞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研究。试验组口服艾瑞昔布100 mg,2次/d,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200 mg,1次/d,疗程8周。以平地行走疼痛、受试者疼痛疗效等指标改善程度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服药后2、4、8周情况。同时在治疗前后对部分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药物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共人组469例患者(试验组351例、对照组118例),461例(试验组344例、对照组117例)进入全分析集。治疗后2、4及8周,平地行走疼痛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2、4和8周后平地行走疼痛程度评分下降值分别为(1.64±1.68)、(2.35±1.84)和(2.85±2.01),对照组分别为(1.34±1.41)、(2.01±1.71)和(2.55±2.01);试验组治疗2、4和8周后平地行走疼痛程度评分下降率分别为(29.27%±29.16%)、(41.79%±30.56%)和(50.45%±34.09%),对照组分别为(24.21%±26.13%)、(36.61%±30.89%)和(45.19%±34.50%);两组治疗后平地行走疼痛程度评分下降值和下降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及8周,两组显效率、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考虑中心分层的CMH-x~2检验进行比较,试验组非劣于对照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7.85%,对照组10.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 0)。结论艾瑞昔布和塞来昔布均可有效、安全地治疗膝OA,艾瑞昔布的疗效不劣于塞来昔布,安全性相似,值得推广应用于膝OA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 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 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108例,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床旁康复治疗),疗程8周,采用36项简易一般健康调查表(SF-36)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初评时,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8周治疗结束复评时常规治疗组所有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干预组治疗后与初评时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除生理机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O.05)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生理:躯体疼痛(69.89±16.84)比(54.62±16.77)比(56.63±6.74),生理职能(54.56±35.62)比(29.84±39.07)比(29.44±37.12),总体健康(65.74±15.82)比(48.49±8.79)比(48.28±10.29),心理:活力(62.92±14.31)比(37.57±16.65)比(38.31±16.32),情感职能(51.37±18.94)比(25.05±14.57)比(28.27±12.04),社会功能(74.02±9.35)比(47.49±9.87)比(51.35±9.29),精神健康(72.18±13.26)比(55.69±14.05)比(58.43±11.36)],P均〈0.01)]。结论:康复干预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