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徐启桓 《广东医学》2006,27(8):1122-1123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护肝治疗在急性肝炎、不适合抗病毒药物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和不同基础疾病的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常常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缓解后通常仍然存在病毒感染,因此护肝治疗只是阶段性的辅助治疗,而关键在于清除病毒。下面来谈谈对慢性肝炎如何进行护肝治疗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病理组织学诊断急性肝炎以炎症、变性、坏死为主,纤维化不明显;慢性肝炎除炎症坏死外,有不同程度纤维化,甚至肝炎除炎症坏死外,有不同程度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建议对急、慢性肝炎均以病因分类为基础。慢性肝炎还对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O—4)、分期(SO—4)。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肝炎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病率,并探讨心理干预对缓解其焦虑、抑郁症状的作用。方法对512例慢性肝炎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肝炎患者中并发焦虑、抑郁症状者占56.0%,常表现为肝区隐痛及类似急性肝炎的症状,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单纯使用降酶、保肝治疗效果欠佳,心理干预结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结论慢性肝炎患者常并发焦虑、抑郁症状,心理干预治疗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所引起的自身消化、水肿以及出血等炎症反应,通常在临床中的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等特点。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差别。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以胰腺水肿为主要表现,在临床中最为多见,其病情呈自限性,并且预后较好,被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胰腺出血以及坏死的情况,从而继发感染、腹膜炎甚至休克等症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通常被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在临床研究中,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的持续感染或复制是引起肝纤维化、肝脏炎症、坏死以及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发生的根本原因,常伴有腹胀、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抗病毒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措施,但对于经肝脏生化检测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是否采取抗病毒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对HBV感染患者转氨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是否抗病毒治疗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急性或亚急性肝细胞坏死,也叫急性或亚急性黄色萎缩,是一种严重的肝病,临床特征有持续性黄疸、肝脏逐渐缩小和肝功能衰竭的症状。急性肝细胞坏死的病程短促,患者可在数日内死亡。亚急性的病程比较缓慢,肝脏除坏死外尚有再生和炎症反应,如积极治疗,可使患者得到挽救,甚至肝脏功能也可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是一个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慢性肝炎的病因有慢性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和毒物引起、遗传性疾病等.在我国以慢性病毒感染为多见,其中主要由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国内乙型肝炎远远多于丙型肝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全国人口的60%左右,但多为亚临床表现,部分演变成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引起的一组慢性肝炎综合征,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治疗迥然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肝脏的特殊炎症反应,以血清内存在自身抗体、高r-球蛋白血症及肝组织呈碎屑样坏死为特点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相似文献   

9.
冯琴 《肝博士》2023,(2):50-51
<正>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是肝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抗炎保肝治疗是肝脏炎症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肝脏炎症,无论是否存在有效的病因疗法,均应考虑实施抗炎保肝治疗。对于缺乏有效病因治疗或暂不能进行病因治疗的患者,更应考虑抗炎保肝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炎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1],是一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反复的肝细胞炎症使得肝脏反复代偿修复,伴随实质细胞的再生及周围组织的重建,病理修复的结果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损害都有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等病例改变,炎症、细胞坏死导致的肝纤维化是由于破坏了肝脏的生态系统,早期肝纤维化可以逆转,而晚期则会发展为肝硬化直至肝功能衰竭,故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对于慢性肝炎尤其重要。肝活检病理诊断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作为侵入性方法不易被患者接受。本文观察两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透明质酸(HA)…  相似文献   

11.
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策略及实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肝炎是指名种病因所致的持续肝脏坏死和炎症超过 6个月 ,并伴有血清转氨酶 (ALT、AST)增高。在国内以慢性乙型和丙型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应注意到药物、代谢异常 (如脂肪肝 )、酒精中毒、自身免疫和遗传性疾病 (如 :肝豆状核变性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 )在某个阶段 ,也属于慢性肝炎的范畴 ,要做好鉴别诊断。根据世界胃肠学大会和国际肝病学会的建议 ,慢性肝炎从病因、组织学和临床3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慢性肝炎的药物治疗应包括病因治疗 (如抗病毒 ) ,改变病理和病理生理 (如 :抗肝纤维化 ,降低门静脉压力 ) ,…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药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一般都概括在"黄疸"、"胁痛"、"郁症"、"痞块"等范畴之中.血瘀证是肝炎的常见证型之一,活血化瘀为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方法.笔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肝炎,近年来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是一种肝内慢性坏死炎症的病变,炎症至少持续六个月而无任何改善。由于慢性肝炎病人病程较长,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均有改变,恢复慢、预后差。同时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病人都要进行隔离治疗。以上因素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社交活动及劳动能力,形成了慢性肝炎病人特有的心理状态。故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做好心理疏导,对治疗和护理病人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院于2005年对87例慢性肝炎病人心理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开泉  周虹 《医学综述》1996,2(12):680-681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通常于青少年期发病.由于过剩的铜在全身各组织器官特别是肝、脑、肾和角膜等部位的沉积而致病变,除引起锥体外系某些症状外,往往可早期出现肝脏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而延误治疗.本文对75例已被临床确诊为HLD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进行扫描定量分析、分型研究,并与慢性病毒性肝病(简称慢性肝病)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慧中 《基层医学论坛》2005,9(7):i001-i001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药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一般都概括在“黄疸”、“胁痛”、“郁症”、“痞块”等范畴之中。血瘀证是肝炎的常见证型之一,活血化瘀为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方法。笔者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肝炎,近年来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谷氨酰转肽酶与慢性肝炎炎症纤维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叶军 《世界感染杂志》2001,1(3):249-250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时谷氨酰转肽酶(GGT)变化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0例正常人及114例慢性肝炎患者检测GGT,比较正常人与慢性肝炎患者GGT的水平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GGT在慢性肝炎患者明显升高,并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而逐步升高。结论:GGT可作为反映肝细胞损害、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一般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我国将免疫控制期定义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1000IU/ml、HBV DNA<2000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肝脏无或仅有轻度炎症坏死的慢性HBV感染者,即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传统观点认为,该期患者的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肝脏一般无显著的炎症或纤维化,疾病进展缓慢,故不推荐使用抗病毒治疗方案。研究表明,HBsAg<1000IU/ml、HBV DNA<2000IU/ml、HBeAg阴性、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常的患者仍存在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甚至出现肝病相关死亡的风险。目前,临床对该部分人群是否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对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是代谢性疾病,病毒感染,药物损伤,和自身免疫等攻击靶向肝细胞和胆管产生慢性损伤的共同病理过程。慢性肝损伤表现为肝脏实质细胞发生坏死、凋亡,间质细胞增生主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最终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肝纤维化是慢性肝脏炎症病变的病理过程,其中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免疫细胞如何发挥调节肝纤维化的进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胃十二指肠粘膜改变。方法 :对 3 86例慢性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作上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引起胃十二批肠球粘膜炎症性病变最显著 ,占5 9 84%。结论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上消化道临床症状 ,很有必要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可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临床症状相鉴别 ,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及肝功能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20.
李书印 《中原医刊》2009,(17):93-94
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所有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维生素C、辅酶A、三磷酸腺苷及甘草酸二铵等护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及还原型谷胱甘肽,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的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抑制肝脏组织炎症,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对慢性肝炎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