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四肢肌肉的形态观察及其测量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人体质调查,肌电图、针灸穴位及运动医学等需要,对15具男性成年尸体的四肢肌肉进行了解剖观察。按Hrdlicka’s标准进行了测量。1.身长全距150—172厘米,均值166±0.99厘米.腹上角全距75—100度,均值100.03度,属矮胖型。2.测量出15具尸体的120块四肢肌肉的长度、宽度及厚度的平均值。3.该研究为120块四肢肌肉的体表投影—体表定位点,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和各项测量值的实际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人尸体64具,观察输尿管128侧;活体人肾盂、输尿管及膀胱X线造影正位片20侧、计输尿管40侧。对这168侧输尿管的体表投影进行观察与测量,是按腹部分为九区的方法,用游标卡尺分别在肾下极、髂嵴最高点、髂前上棘三个水平,测定:(1)通过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与腹中线间距;(2)腹直肌外侧缘至膜中线间距;(3)输尿管外侧缘至腹中线间距,借以确定输尿管行程的体表投影部位。观测结果:168侧输尿管外侧缘的诸测点,均在通过腹股沟韧带中点垂线以内。如以腹直肌外侧缘作为腹部分区的标志线,128侧尸体的输尿管超出腹直肌外侧缘者,仅上测点1侧,下测点9侧。输尿管在腹中部的行程大部分经过脐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膝关节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与体表投影的关系,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股内侧肌下入路术前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20例下肢尸体标本上对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的体表投影与解剖形态进行观测,同时对80侧健康成人下肢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进行观测,比较3种情形下的股内侧肌止点在髌骨分布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55.0%(11例)的尸体标本股内侧肌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40%~60%之间.股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在尸体标本体表投影组、解剖测量组及健康成人下肢体表投影组分别为(47.8±15.1)%,(48.7±15.4)%及(46.7±14.8)%,3组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与髌骨长度之比的体表投影观察值与解削后测量值差异不明显,术前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评估对TKA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前臂肌是否可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前臂伸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10侧前臂伸肌,用Sihler's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布。4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8侧前臂伸肌,经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各肌的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关系。结果:按前臂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其形状分为3类:Ⅰ类肌肉为扁平形肌肉,主要肌内神经干垂直于肌纤维的走行方向。Ⅱ类肌肉为纺锤形肌肉,Ⅱa类肌肉,单羽肌为主,神经分支多为单干支配,神经多在其肌腹的上1/3入肌,神经入肌后多平行肌纤维纵向走行至肌远端。Ⅱb类肌肉,可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神经支配,部分肌肉在其神经入肌门处还有一个返支配肌腹的上1/3。Ⅲ类肌肉,多个止点,神经在肌内呈横向穿越或纵向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在其肌肉起始部,有神经返支支配肌腹的上1/3。前臂伸肌血供是多源性的,以节段血管蒂型为主。结论:前臂伸肌内中Ⅱb类肌肉的第1,2种类型和Ⅲ类肌肉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相似文献   

5.
<正> 梨状肌位于髋关节的上方偏后,起于2—4骶椎前面,肌腹穿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尖,该肌收缩时使大腿外展外旋。由于该肌所处解剖位置的特点,往往在某些动作,如持重物由下蹲位变直立位,立姿或坐姿旋转躯干时,由于不协调的急剧收缩,或突然受到外力过度牵伸,均可使该肌损伤,为了弄清在上述体位变换中,梨状肌的动作及受力情况,作者用尸体髋关节,按梨状肌起止位置钉两条橡胶筋,一条  相似文献   

6.
耳大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2具成年尸体的44侧耳大神经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耳大神经的平均长度为4.12cm,有2~4个分支.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稍下方至耳垂的连线,主干在颈外静脉后方约0.7cm.结果表明:耳大神经是用于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麻痹较理想的神经移植物,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颈外静脉及下颌角是术中寻找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7.
副神经的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有关的手术准确定位副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2具(24侧)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副神经的行程、毗邻、体表标志、分支分布、与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结果: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后,75%肌支为两支,25%为1支。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距耳大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上方(1.24±0.51)cm,距锁骨中点(10.72±1.67)cm,距胸锁关节(12.46±1.19)cm。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内位置表浅,副神经进入斜方肌点距锁骨中点(4.95±1.62)cm,沿途发出支配斜方肌的分支。结论:副神经有较为恒定的标志,上述测量的副神经体表定位有助于在有关手术中可以有效地保护或快速寻找副神经。  相似文献   

8.
1 材料与方法1.1 80具尸体(成尸50具、童尸30具皆为男性)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上述尸体均系局解手术学教学用尸体.1.2在解剖160侧腹股沟区时,将腹外斜肌腱膜从髂前上棘水平切至腹直肌外缘,然后沿外缘切至耻骨结节,将腹外斜肌腱膜翻向外下方;观察腹股沟  相似文献   

9.
在解剖教学中.学生解剖实习过的大体神经血管标本,由于肌肉和血管神经的损坏和拉断、每年需要淘汰一些废旧的标本.我们在教学瓶装标本制作过程中.利用此废旧标本取材.制作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全貌的瓶装标本,取得满意的效果.1 废旧尸体的处理 先将废旧尸体的两上肢于臂部中点处截断,两下肢于股部中段截断,保留胸腔的心肺和腹腔内的肾脏、肝脏.然后沿脊柱两侧10cm处剪断胸腹壁.2 全身动静脉的取材和制作 (1)首先在尸体的腹侧面,由四肢的远端向上解剖剥离动静脉,依次股动静脉、外、髂内、髂总动静脉全身血管及保留的脏器一同解剖游离下来.将保留的心脏和肺.分别解剖出冠状动脉及连接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成年尸体66(男49,女17)例的132侧上肢,解剖、观察小指伸肌,依其肌腹、远侧肌腱的形态分为五型。具有单一肌腹,远侧肌腱为1支或2支,终于小指者占95.46%。具有单一肌腹,远侧肌腱分别附着于小指和无名指者占3.79%,此型小指伸肌为系统发生的形态变异,具有比较解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解剖一汉族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腋窝内有一额外肌。该肌起于肩胛骨喙突,止于肱三头肌长头。按位置和起止点命名法将该肌命名为后喙肱肌。喙肱肌与后缘肱肌之间隔以腋部的神经和血管。后喙肱肌起于喙肱肌附着点的内侧,起点处无明显腱性结构,行于肩胛下肌的前方,其下部肌腹在背阔肌上方分为内、外  相似文献   

12.
临床常用肌瓣肌内神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肌瓣的肌内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展肌、背阔肌、股薄肌、腹直肌、胸小肌以及缝匠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经Sihler’s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大体形态保持完整,呈透明或半透明、淡蓝色,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蓝紫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结论:(1)根据染色结果可将肌肉分为不同的肌亚部;(2)结果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95具成年尸体(190例)解剖中发现5例胸骨肋软骨肩胛肌(女2例、男3例,记述如下:本文报导的5例胸骨肋软骨肩胛肌,为一前窄后宽的扁带状肌,位于在肋锁间隙内,横跨过锁骨下动脉、静脉和臂丛神经。三例男性,肌肉以细索状腱,起于第一肋软骨和胸骨柄上角,止于肩胛切迹与肩胛舌骨肌起点之间。二例女性,仅起于第一肋软骨,止于肩胛舌骨肌起点的腹侧。肌肉全长,平均9.39cm,(腱2.18 cm、肌腹7.20 cm)。该肌动脉来源为肩胛上动脉的分支滋养,并有伴行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河南回族成人四肢肌肉量、脂肪量电阻抗参数,探讨四肢围度与肌肉量、脂肪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测量1144例河南地区20岁以上回族成人的肌肉量、脂肪量,并测量身高、体重和四肢围度值。结果男性右侧臂围(30.87±1.98)cm、前臂围(26.02±2.45)cm、大腿中部围(51.09±3.64)cm、小腿围(36.79±2.12)cm,与对应肢体肌肉量、脂肪量高度线性相关(r=0.734,0.715,0.866,0.808)。女性臂围(27.07±2.54)cm,前臂围(22.02±2.66)cm,与对应肢体肌肉量、脂肪量显著性相关(r=0.635,0.682);大腿中部围(45.68±3.32)cm,小腿围(31.61±2.16)cm,与对应肢体肌肉量无关,而与脂肪量显著性相关(r=0.531,0.543)。结论通过测量肢体电阻抗参数可推测肢体肌肉量、脂肪量数值,河南回族成人四肢围度与肌肉量和(或)脂肪量内在相关。  相似文献   

15.
1.肌肉标本制作:此法宜作肌群标本,首先选择由福尔马林固定的肌肉较发达的材料,通过一般解剖法进行解剖。注意剥净肌肉表面的深筋膜。肌外衣、肌束间隔及肌间隔。肌肉间的脂肪必须尽量除去,因为脂肪残存过多,给脱水、脱脂带来困难。关于深筋膜,除了特定的部分如肌肉的起始及停止的筋膜、腹直肌鞘及腰胸筋膜浅层等予以保留外,其它包于肌肉表面的及深入到肌肉或肌群间的筋膜一律除去。制作躯干肌肉标本时,要把胸、腹腔的內脏器官取出,使体腔成为空腔。肌肉标本制作一般经过时间较长,所以要防止标本干燥变色。2.脱水、脱脂及浸腊:脱水,标本准备后,把它放入适合其大小的玻璃缸或塑料槽内,用酒精浸泡,按下列的日程及酒精浓度进行脱水。70%酒精约4天,8D%酒精约4天,95%酒精5—10天,以上共约18天。脱水时间视标本大小而异,厚而大的标本,脱水的时间适当延长,反之缩短。脱脂,将已脱水的标本放入石油醚内浸泡约4天。浸腊,照已脱脂的标本放入腊槽内浸腊,在恒温箱中于58—60℃熔化的石腊中浸渍2—3日。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温度过高将引起肌肉收缩变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迪谢内(Duchenn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的肌肉超声、肌电图和病理的特点及其对DM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测15例DMD患者的肌肉,依次对臀部、大腿部、小腿部肌肉行纵切及横切位超声扫查,并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和小腿腓肠肌活检HE染色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肌肉超声显示肌肉纹理模糊不清,网络连续性中断或消失,回声弥漫性增强或降低,有短线状回声增强.骨回声清晰,肌肉回声强度二级.肌肉声像图随着病程的增长,萎缩肌肉自臀肌、大腿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背肌依次发展而肌束膜回声逐渐增高、增厚,肌肉超声改变以股四头肌尤显.肌电图检查为肌原性改变.肌活检见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符合肌营养不良之改变.结论:肌电图及超声可为DMD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局部解剖学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双侧的臂丛上、中、下干广泛穿插走行于前、中斜角肌的肌腹之间(图1),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周围神经及血管的起始、行径及分支分布数量多、位置关系复杂,一直是局部解剖学的教学难点,尤其在实验课中,学生普遍反映找不到掌握知识的规律,难于在尸体标本上对这部分结构的辨认与解剖,往往达不到满意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效果。如何探寻出有规律性的知识内容来解决此难点,值得探讨。笔者根据神经血管在四肢、躯干部位大部分是沿肌间隙走行,在其行程过程中必然与若干肌或骨性结构毗邻关系密切的特点,将这些关键结构作为解剖标志来认识神经血管的行径。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脱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对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电生理诊断技术和诊断价值进行了综合评述。 解剖及临床特征 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分别通过蛛网膜下腔到椎间孔以前,两者互相接近合成根神经。根神经向外经脊神经节后称为脊神经索,该索在椎孔内分成前支和后支,后支细而短,又称为肌皮支或原发后股,分布于枕颈部肌肉、脊椎两旁的椎旁肌、骰棘肌和颈、背部皮肤。前支粗而长,形成颈、臂、腰骶丛,由各丛再发出相应的各神经干,分布于躯干腹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  相似文献   

20.
仰卧位侧翻是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其进行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解剖学理论,建立人体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平躺姿态、屈单膝姿态和侧抬单侧上下肢姿态三种常见仰卧位侧翻姿态的动力学仿真,得到三种姿态下侧翻时以胸部力、腰部力和大腿力为代表的驱动力的变化情况。为验证仿真的有效性,进行人体仰卧位侧翻的肌电力测量实验,得到与仿真胸部、腰部和大腿位置接近的胸大肌、腹外斜肌和大腿肌的肌电测量值。实验结果显示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在范围和变化趋势方面一致。面向仰卧位侧翻的动力学仿真及实验研究结果,综合评价了三种姿态下的仰卧位侧翻运动中各个肌肉力的变化,对于人体侧翻运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