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报道,澳洲毒茄属植物Duboisia myoporoidesR.Br.与D.Leichhardtii F.Muell.的杂交种中天仙子碱(Hyoscine)的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在玻璃暖房中,对此杂交种喷洒一种海草提出物Maxicrop的稀溶液,植物体中总碱含量明显增加。这种喷液具有细胞激动素活性,能延缓植物成熟和叶片老朽,并能增加作物收获量,对野外生长的该杂交种连续喷洒Maxicrop  相似文献   

2.
已报道从毛莨科唐松草属植物小唐松草(Thalictrum minu L.Race B)的根中分出十六个生物碱,其中一些具降血压和抗微生物的活性。本文阐述了该植物中另外九个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作者以常规的层析方法分离出这九个生物碱,其中三个是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新天然产物,六个是已知的生物碱,但从该植物中分到还是首次报道。六个已知的生物碱经化学和光谱分析并与标准品直接对照确定为N-甲基-corydal-dine(I)、thalrugosine(2 )、thalphen-ine(22)、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239)]、  相似文献   

3.
蒜头状醉鱼草Buddlecja scordioides和穿叶醉鱼草B.perfoliata在墨西哥民间有多种治疗用途,并显示多种药理活性。尽管前者广泛用于治疗胃肠疾病,但对该植物药理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作者研究了这2个植物的解痉作用。  相似文献   

4.
香茶菜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茶菜属【Rabdosia(BL)Hassk.】系唇形科植物,在我国除青海及内蒙古外几乎遍布全国,但以西南诸省区种类最多。香茶菜属约有30种原植物在民间作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破瘀、抗菌消炎、抗肿瘤和治疗各种肝炎等功效,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对该属植物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正蓬勃发展。现已在香茶属植物中发现二萜化合物300多种,其中有许多具有抗菌、抗肿瘤、降血压等活性,用于治疗肝炎、高血压等疾病。为了更好地研究、开发利用这一属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其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近年来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内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30篇国内外文献,以化合物结构类型为纲,抗菌活性为主线,对植物内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行总结。结果植物内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丰富,抗菌活性良好。结论植物内生微生物代谢产物对于抗菌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艾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evi.et Vant.的干燥叶,为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品种,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它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抗溃疡、抗衰老、抗氧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但未见其单体化合物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对艾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白花蛇舌草 Hedyotis diffusa Willd.具有抗癌、抗微生物及抗炎等活性。最新研究表明其具有神经保护活性,因而作者以生物活性检测为导向,从该植物中分离和鉴定了5个黄酮醇苷和4个环烯醚萜苷,研究了这些  相似文献   

8.
海洋存在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品种,以往人类主要从海洋生物资源中获得蛋白质,近年来,天然产物化学家开始从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绵,被囊动物,苔藓虫类及其其它如海藻等发现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多种该类化合物具有强生物活性如抗肿瘤并已应用于临床研究,部分化合物则具有保护植物,(如天然杀虫剂)和作为天然化妆品配方的功能,本报告将报道具有新药开发前景的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动态。在海洋中,生物活性分子通常作为化学保护以对抗环境的不利因素如被鱼软体动物吞噬,或竞争生存空间,本文将讨论从海绵中分到的天然产物的对鱼类的强拒食活性,众所周知,海洋无脊椎动物通常于各种海洋微生物包括细胞菌,真菌或微藻共生,这些微生物可能存在于细胞外,细胞内或存在于宿主细胞的核内,从结构特征看,海洋微生物可能参加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代谢过程,因此,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家开始热衷于微生物天然产物-新药研究先导化合物的新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贵阳市城北地区空气中飘散花粉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孢粉学是一门界于植物学和医学间的新兴边缘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空气中飘散的植物花粉是主要的吸入性致敏物质(变应原、过敏原)(1),可引起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的多种变应性(过敏性)疾病,如花粉病(枯草热、季节性过敏性鼻炎)(2)、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因而有关花粉病的植物抱粉学调查及临床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国内外普遍开展。了解当地空气中飘散花粉的散布规律,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国内对花粉症的研究始于1958年(2),北京、上海、新疆、广西等地开展较早,贵州省尚无正式报道.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10.
日本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简况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概要综述近年来日本对海洋同生物,海参类,海绵,芋螺,微藻等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的进展。正在研究的海洋生物有棘皮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海洋微生物及海洋植物等大量品种,其中以海绵,海藻研究最多,其次为珊瑚。研究正基础扩大到应用,药用研究已上升到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11.
叶英  张勇慧 《药学进展》2023,(4):241-243
<正>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是植物和微生物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有助于植物和微生物与其他物种竞争和抵御昆虫侵害等。天然产物是药物最重要的来源,约50%的小分子药物来自天然产物。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对植物来源的青蒿素和真菌来源的阿维菌素的研究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天然产物的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多糖的化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糖是由二十多到上万个单糖分子组成的大分子,以游离状态或结合方式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目前国内外关于多糖的研究报道很多,但主要集中在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本文拟就有关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含量测定、结构分析等化学方面的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中南药学》2015,(6):616-619
研读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近20年来对国内外荨麻属植物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深入研究荨麻属植物抗前列腺疾病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对该属植物在治疗前列腺疾病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该属植物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五层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概况做一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后续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查阅近30年国内外有关本属植物的研究报道,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五层龙属植物化学成分以三萜类为主,还含有木脂素、黄酮、酚酸、鞣质、糖等多种成分。该属植物具有降血糖、保肝、抗氧化、降脂减肥、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结论五层龙属植物因富含丰富的活性成分,生物活性多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马先蒿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放  于兰  杨云 《西北药学杂志》2006,21(3):142-144
玄参科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其药用种类繁多,民间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明显。现代本草收载有该属植物50余种,其中以根、根茎人药者20余种,多有滋阴补肾、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能;以花或全草人药者近30种,多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保肝等作用。已有较多有关马先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报道,笔者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事》2006,20(8):501-501
据新华社讯,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海洋植物红藻的提取物——角叉胶可有效抵抗人乳头瘤病毒,帮助预防该病毒导致的宫颈癌等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乌头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健康状况的乌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性,且患病植株具有能引起植物患病的病原种。结论:患病植株改变了乌头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细菌群落多样性,致病菌的存在导致了乌头植株的患病。根际土壤的健康状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不同将导致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及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8.
鱼腥草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地上部分用作传统中药,可清热解毒、消炎,尤其用于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曾报道从中分离出黄酮、脂肪酸、挥发油、苯甲酰胺、马兜铃酸类、4,5-二氧阿朴菲生物碱及吡啶衍生物。近年有报道鱼腥草蒸汽蒸馏液具有杀病毒作用。作者研究发现该植物的正己烷部分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总结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治疗1例社区获得性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 供借鉴。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此例患者的生理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将我院对该病患的诊断、治疗等过程与已有相 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临床对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疾病的诊疗过程。结果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NGS)对病原微生物DNA高 通量基因检测提示该病例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在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后,使用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两种 抗菌药物作用于病原体不同的靶点,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治疗,病情转归良好。结论 病原微生物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 (NGS)技术在病原学快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例患者采用NGS技术明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后,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茜草科植物 Rudgea viburnioides(Ch-am.)Benth 为一种广泛分布于巴西的小树,其叶子及树皮在当地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风湿和梅毒等疾病。以往的文献对此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无任何报道。作者在化学及生物学方面对该植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作者从其成熟果皮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三萜化合物 viburgenin(1),经 TLC 检验并与制菌霉素和双氯苯咪唑相比较,此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分支孢子菌类真菌的活性,其结构鉴定为2α,3β,19α,23,24-五羟基-12-烯三萜。同时分离出的还有已知的阿见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