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DNA加合物是化学毒物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分子形成的共价结合物 ,是一种分子水平暴露标志物。DNA加合物在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毒理学及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致癌物 -DNA加合物的生物监测 ,可以更为确切的评估人类接触环境中化学毒物的剂量。DNA加合物提供的是个体“内接触”量或“有效接触”量 ,而且DNA加合物的形成与暴露量及暴露时间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反应关系。(2 )形成DNA加合物导致DNA分子的损伤 ,这种DNA损伤一旦不能被修…  相似文献   

2.
高强度超声波,包括治疗超声和脉冲超声,在生物系统会引起DNA分子损伤、染色体畸变率升高、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升高以及致畸效应,已为绝大多数离体和动物实验所证实。但是,关于诊断超声,绝大多数实验表明具有安全性。目前,人们对DNA分子损伤的研究更是活跃,已在离体实验发现DNA分子降解、DNA单、双链断裂、碱基损伤及突变效应。但尚缺乏关于活体经诊断超声照射后引起DNA损伤的资料报道,因此,这是今后研究超声波遗传效应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DNA氧化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电离辐射、超声波及一些化学因素均能引起机体细胞产生活性氧,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本文介绍了自由基攻击DNA引起氧化损伤的实验依据,DNA氧化损伤与肿瘤、衰老、职业病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抗氧化剂在DNA氧化损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致皮肤肿瘤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DNA损伤的修复,基因、酶、蛋白、分子的表达,氧化应激以及免抑抑制机制等方面介绍了近4年来紫外线致皮肤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ICAM-1 表达的研究在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氧化损伤与癌症的发生和预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氧化损伤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化学预防研究中的许多物质的防癌机制均与抗氧化损伤有关。本文将从DNA、脂质、蛋白质及信号通路在氧化损伤中的改变入手,阐述氧化损伤研究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化学预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氧乙烷对大鼠DNA损伤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环氧乙烷(EtO)对DNA分子水平的损伤作用,采用血红蛋白基因特异性的单引物,对用EtO染毒不同时间的Wistar雄鼠和对照个体的肝、肾、睾丸等组织的DNA进行半随机PCR扩增。结果显示:在吸入染毒(800mg/m3)6~9周条件下,EtO可引起肝、肾、睾丸等组织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其中睾丸组织DNA损伤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对人体奥秘的探求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先是组织水平,再是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愈走愈接近人体实质——基因。何为基因?基因与DNA有何联系?基因如何表达?基因与肿瘤有何关系?基因工程是什么?这些更是人们今天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此问题,本文作一简要介绍。DNA的结构和作用 我们知道,大千世界生物体之所以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形态和极为复杂的生命现象,起作用的并不是上帝或其他神灵,而是DNA分子——遗传物质的载体。何为DNA?听起来很神秘,实际它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8.
^60Coγ射线合并苯并芘对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Coγ射线合并苯并芘对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探讨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100850)樊飞跃杨素霞李煜周淑珍刘国廉曹珍山涂开成电离辐射和环境化学致癌物质单一作用于生物机体均可造成细胞DNA链结构的损伤,而且这种损伤效应与电离辐射和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致突...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硒作为拮抗砷毒害的化学干预剂,拮抗砷对机体损伤,降低肿瘤发病率的机理,我们采用SCE实验和DNA合成抑制实验,研究证实预加5×10-7、1×10-6mol/LNa2SeO3和同时加1×10-6mol/L硒蛋氨酸能明显减轻As2O3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预加5×10-6mol/LNa2SeO3和同时加1×10-6、5×10-6mol/L硒蛋氨酸能明显拮抗As2O3对DNA合成抑制作用。硒对砷损伤人细胞遗传物质保护作用的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DNA作为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遗传物质 ,在维护机体的正常功能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DNA结构特点及半保留复制特性 ,DNA分子易出现损伤 ,引起细胞及机体损害。对DNA损伤的修复 ,则是机体抵御各种伤害的基础。DNA损伤和修复涉及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等所有方面。由于DNA结构微小 ,直接检测过于复杂和困难 ,利用生物标记物进行DNA损伤修复检测是最可行的方法 ,也是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系统内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暴露相关的、可测量的生化、生理、细胞、免疫或分子变化 ,以及可测量的体液或房室…  相似文献   

11.
DNA氧化损伤的修复及其与致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氧化损伤与致癌、衰老、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DNA氧化损伤与致癌的关系。近年来,DNA氧化损伤后的修复又是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仅1993年,关于DNA修复的文章在Medline就有3500余篇。现就DNA氧化损伤后的修复及...  相似文献   

12.
DNA加合物在化学致癌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朱家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50)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体致癌危险程度是毒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体内后,经代谢活化、生成亲电子的活性中间物,它能与生物大分子,...  相似文献   

13.
砷的分子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砷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合成和代谢、对基因扩增和表达、以及对DNA损伤和修复等影响效应的研究进展迅速,形成了砷生物学作用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砷的分子毒理学。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砷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合成的效应1.1砷与细胞DNA合成...  相似文献   

14.
硒和镉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余日安  陈学敏 《卫生研究》1998,27(3):206-208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硒和镉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硒和镉在浓度超过8.75μmol/L时,均可引起细胞DNA损伤,硒引起的损伤程度较镉轻。在8.75、17.5μmol/L浓度条件下,当硒和镉联合作用时所致DNA损伤程度明显低于相同剂量下硒、镉的单独作用,而在35μmol/L浓度条件下,硒镉联合作用所致DNA损伤与硒、镉单独作用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一定剂量时,硒和镉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氯乙烯诱发小鼠及人外周血有核细胞DNA链断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研究三氯乙烯(TCE)的遗传毒性,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测定了TCE诱导人和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链断裂的能力。小鼠TCE染毒剂量为5.8mmol/kg时,可见其断裂的DNA片断在电场中迁移形成的“彗星”影像长度显著增加,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TCE职业暴露人群的外周血有核细胞DNA有轻微损伤,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调查对象接触TCE时间较短有关。SCGE有可能成为评价化学毒物诱导DNA损伤的敏感的、低损害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硒作为拮抗砷毒害的化学干预测,拮抗砷对机体损伤,降低肿瘤发病的机理,我们采用SCE实验和DNA合成抑制实验,研究证实预加5×10^-7、1×10^-6mol/LNa2SeO3和同时加1×10^-6mol/L硒蛋氨酸能明显减轻As2O3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二十多年来分子遗传学分类方法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具体的方法包括DNA的G+Cmol%测定法、DNA-DNA分子杂半法,内切酶谱法,DNA探针法及PCR检测法等;分析比较了以方法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氯乙烯的基因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氯乙烯是已知的DNA损伤性致癌物,在体内通过代谢活化形成活化产物而产生乙烯DNA加合物,导致DNA发生编码错误,产生基因毒性,本对氯乙烯代谢酶多态与氯乙烯致慢性损伤间的关系,氯乙烯及其所致的乙烯-DNA轵事物在致突变和致癌性上的作用、氯乙烯及其加合物致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肿瘤尿癌基因ras为,以及这些突变在氯乙烯致癌、致突变上可能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物分子 (通常为生物大分子 )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作为指标 ,可以判断与之作用的其他分子发生一定效应时的量 ,此即分子剂量。通常应用于环境诱变和化学致癌等研究领域 ,指DNA或基因受化学物攻击后形成多种形式的永久性损伤、加合物和突变 ,通过测定它们的类型和发生频率等 ,可得出分子剂量数据。分子剂量与接触剂量不同 ,前者反映一个化学物真正起生物学效应的剂量 ,后者则不是。故分子剂量对于环境因子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剂量(molecular dosimetry)@方福德!100005$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饮茶对吸烟致人体口腔粘膜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孙正 《卫生研究》1998,27(3):173-174,179
为探讨饮茶对吸烟所致人体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为确证茶与人类肿瘤的关系提供直接依据,作者选择36名吸烟的口腔白斑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口腔脱落粘膜细胞微核作为生物学观察终点,进行了混合茶对吸烟所致口腔粘膜DNA损伤影响的6个月的随机、双盲、既有试验组又有安慰剂组的干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每天饮混合茶3g并同时用0.1%的混合茶涂抹于患处3次,3个月和6个月时,其口腔脱落粘膜细胞微核发生率明显降低,而安慰剂组试验前后口腔脱落粘膜细胞微核发生率基本无变化。提示混合茶对吸烟所致口腔粘膜DNA损伤有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口腔白斑癌变的危险性,推测可能对口腔癌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