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针刺的总程序可简述为:理→法→方→穴→术;单就“术”,可概括为:进针→候气→得气→补泻→谷气至→出针。可见,针下候气以求得气为针刺的第一要点。当进针到一定深度,在被针的瑜穴区患者有酸、麻、沉、胀及触电感;医者有针下沉重、滞涩、紧实等感觉。此刻患者和医者的“自觉”和“他觉”均为得气。《标幽赋》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还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相似文献   

2.
关于“气至病所”,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较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内经》九针十二原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在《标幽赋》中:“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在《针灸大成》中对气至病所也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对气至病所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代医家对“气至病所”是非常重视的,并说明“气至”与疗效是有密切关系的。近代对“气至病所”也作  相似文献   

3.
<正>《标幽赋》是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原载于《针经指南》[1],因其采用歌赋的形式将深晦幽冥的针灸理论加以阐释而广为流传。后世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以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均收载并对此赋加以诠释,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其喜爱及推崇的程度。笔者就《标幽赋》中有关影响针刺疗效的内容作一探析,为临床提供参考。1气至病所,针效彰显窦汉卿在《标幽赋》中高度概括了得气与针刺疗  相似文献   

4.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5.
<正>“气至病所”的针刺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确地指出针刺时必须“得气”,认为针刺“得气”是针刺治疗取得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针法的技术关键。“得气”就是针刺入体腧穴时,术者感到手下汽重、紧涩。同时患者也有酸、胀、麻、重等相应感觉。《金针赋》:“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针灸大成》:“其病道远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都提出针刺治病不仅要使气至,而且要施行一定技法,激发经气,促进感传,使针按一定的方向,沿一定的经脉循行线路传导,直至病所。即从局部气至向远端发生感传,“走至疼痛之所”。近来有关资料都证明感传直达病所后的针刺疗效确能取得颇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试论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李世忠甘肃省陇西县中医医院(748100)一、得气与气至病所同疗效的关系针灸治病,须要候到针的感应,根据感应再使用手法,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毫针治病的关键在于得气与否。《标幽赋》认为:“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效迟”。...  相似文献   

7.
针刺疗法历来强调针感,即所谓“得气”感应。我国第一部针灸医书《灵枢》中就曾这样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后代有关针灸专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用针之法,候气为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都突出说明了针刺“得气”和疗效的关系。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新针疗法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实  相似文献   

8.
通过针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阳陵泉穴,观察激发感传前后B超下胆道系统的运动变化,证明循经感传越显著,胆囊收缩率越高,即使针刺未出现感传,其胆囊收缩率也极显著大于不加针刺者,说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应包括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两种含义,但有“若风之吹云”之良效当指气至病所而言。  相似文献   

9.
古医者在《金针赋序》中称各种针刺手法乃撮取“飞经走气、补泻手法”。古医家常采用捻转按压,提插等等操作手法,控制针感传导,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调气”手法,现今医家也称之为“行(运)气法”。但是在实际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求针刺经络穴位,达到“调气”使“气至而有效”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灵枢》所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故临床上设法激发或诱发“气至而有效”是摆在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已提供了很多的先进仪器和方法,但大量采用仍有难度。下边我只着重结合古医籍的学习和个人临床操作经验,将传统的针…  相似文献   

10.
《内经》、《伤寒论》载有一些针刺治疗经验,或只言经络,但未说明具体腧穴,如《灵枢.杂病》中对"齿痛"、"项痛"的治疗,《伤寒论》的太阳病针足阳明经等的治疗;或记载了具体经络、穴位,但无补泻运用之区别,如《素问.奇病论》的"口苦取阳陵泉"、《伤寒论》"头汗出者刺期门";也有记载了补泻之具体要求,但无取穴经脉左右不同之提示,如《灵枢.口问》对"嚏"、"噫"的治疗。本文以《标幽赋》之旋转补泻古法,单针取穴,对其进行探讨性验证。  相似文献   

11.
早在二千年前《内经》就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麻醉中循经取穴,针刺“得气”是针麻成功的重要因素。故研究“得气”发生的规律及物质基础,不仅对解决针麻镇痛原理具有重要价值,并对认识经络实质及提高针刺疗效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针刺穴他时,受针者产生一种胀、麻、酸、重等感觉,此感觉沿某种方向传导,同时施术者有手下针紧感,称为“得气”,又称“针感”。究竟“针感”产生于穴位的何种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吴崑《针方六集》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开蒙集、尊经集、旁通集、纷署集、兼罗集进行分析.结果:神照集考证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以及这些经脉上腧穴的定位,并记载了《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标幽赋》等刺灸法.开蒙集对窦汉卿《标幽赋》进行全新的注解,并阐述八法针方、子午流注以及十二经脉补母泻子法.其中对《标幽赋》的注释体现了吴崑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吴崑触类旁通,通过药理来阐释针理,以达到“以药明针”之效.《针方六集》对诸多针灸医籍都进行了评议,并取长补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就是修订《金针赋》.在兼罗集中,吴崑还详加介绍了治疗骨蒸劳热,可灸患门四花六穴,并详细记载了具体的取穴方法;以及《千金方》取膏肓腧穴法和隔蒜灸痈毒法.结论:《针方六集》是吴崑在针灸学术方面的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针灸临床上,患者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其对针刺的认识、信心、情绪以及其痛觉的心理生理特点等。针刺对机体虽是一个特异性的刺激,但其效应则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患者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的关系1-1传统观点: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养生、疾病和医疗的作用,也有过诸多论述。早在《内经》中就有“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说,并指出针刺时“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标幽赋》也提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灵枢…  相似文献   

14.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叫做“针刺感应”?当针刺入人体时,由于针的刺激,在人体上必然会引起一种反应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针刺感应”或简称“针感”。因为这种感应的产生,不只限于局部,往往要向周围放散传导,并有其一定的通路,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针刺感传”或“针刺感通”。在古代的针灸文献中,对针刺感应都用“气”来说明,所谓“得气”“气至”等,就是指针刺感应的产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间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发针”;又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相似文献   

16.
“得气”与“气至”均为针刺过程中的特征性表现,“得气”以医者针下气感与患者酸麻胀痛之感为主,但这种气感并非一定提示“气至而有效”,还须先辨“气”之邪正;“气至”除上述感觉外兼有脉象或表浅症状的改善。针刺的临床疗效通过进入“气至”的境界而实现,而“气至”的前提往往是“得气”。在不同辨证下,“得气”与“气至”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等方面,论述“得气”与“气至”的特点及关系,可为临床医生辨病辨证及判断针刺疗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当前针灸临床实践中,往往将得气与针感等同,认为针感与疗效呈正相关.然而针感与得气、疗效之间关系尚无定论.方法:依据《黄帝内经》中“气至”的阐释,即通过针刺补泻、治神或静留针而使人体恢复到“气机调畅”的状态,“气至”与否的判断标准为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结果:现今针灸临床:针感不等同于“气至”;针感强,疗效未必好;针灸诊治前后宜诊脉,脉诊对于针灸处方施治、判断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留针期间,不一定行针.结论:针灸临床科研中假针的设计原则,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8.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杰的著作 ,窦杰字汉卿 ,后更名窦默 ,早年师承王翁、李浩 ,后又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 ,故又有“窦太师”之称。由于其博学多采、精专医术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撰著了《针经指南》和《流注指要赋》等书 ,而现今广为流传的《标幽赋》则载见于《针经指南》的卷首 ,此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提纲挈领地把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临床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这在后世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均见收载诠释 ,可谓历代医家所推崇。此赋之所以赋…  相似文献   

19.
经络感传现象早在中医的古典医藉《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指出:“中气穴,则针游于巷”,这说明刺中穴位,针下就好象感到有通道即感传经路。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里记载:“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说明它是使感传“上下出入”获得疗效的重要环节。为了探讨感传的临床意义,我们在医疗实践中,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我组于两年内(1975~1976年)根据全国针麻经络感传协作会议  相似文献   

20.
滞针术 ,又称搓针、搓柄法 ,在古代针灸著作《金针赋》、《普济方》、《针灸问对》中早有记载与应用。关于滞针术的操作 ,《针灸问对》中指出 ,“下针之后 ,将针或内或外 ,如搓线之状……”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 ,用右手拇、食、中指持住针柄 ,如搓线状将针单向捻转 2~ 7周 ,使肌纤维或结缔组织缠绕针身 ,造成滞针 ,常用以行气、催气、提高疗效。目前 ,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笔者现将对滞针术及其复合手法的初步认识 ,浅述如下。1 滞针术与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 ,医者感觉针下涩滞 ,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到困难而病人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