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成玉  梁俐  伍巧源  薛超  邹龙涛  廖蕴华 《内科》2011,6(5):397-399
目的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在腹膜透析留置管表面形成的体外模型,观察BF形成能力,比较在腹膜透析液及LB液环境中腹膜透析留置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方法采用腹膜透析液/LB液-腹膜透析留置管系统进行BF的培养,建立大肠杆菌BF体外模型,建模6h和24h,计算BF内活菌落数,银染法快速观察BF的变化,结晶染色法对载体表面生物膜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腹膜透析留置管表面可形成大肠杆菌BF,6h形成早期BF,24h形成成熟BF。不论是建模6h还是24h,LB液组BF内活菌数均高于腹透液组(P〈0.01);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均可观察到黑染呈棉絮状的膜样物;结晶染色法LB液组BF半定量均高于腹透液组(P〈0.01)。结论腹膜透析留置管表面可形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LB液比腹膜透析液更易形成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ε-聚赖氨酸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生长及其对生物膜形成与清除的影响。方法以P.aeruginosa PAO1、ATCC27853及收集的65株临床分离株作为受试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对PA的MIC、MBC值;吸光度法测定ε-PL对PA浮游菌生长影响,并绘制时间-生长变化曲线;结晶紫染色法筛选产生物膜的临床菌株;结晶紫染色法测定ε-PL对PA产生物膜影响及对预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效果。结果ε-PL对P.aeruginosa PAO1菌株、ATCC27853和临床分纯菌株的MIC值均为0.25 mg/ml, MBC值均为0.5 mg/ml。临床株PA生物膜阳性率为100%;时间-生长曲线表明自6 h起ε-PL对PA的抑制作用明显;随着ε-PL浓度的增加,对PA的生长、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作用及对预形成生物膜的清除作用均逐渐增强。结论ε-PL可抑制PA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并能清除部分预形成生物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H值对呼吸道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药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中分离12株肺炎克雷伯菌(K1-K12)。在不同pH值(5.5、6.5和7.5)条件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菌落计数法检测细菌黏附能力;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头孢他啶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随着pH值降低而降低;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随着pH值降低而增加;庆大霉素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与pH变化没有相关性。与pH 5.5相比,pH 6.5条件下大部分细菌的黏附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增高(P0.05),而pH 7.5条件下所有细菌的黏附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不同pH值环境可以改变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氟康唑(fluconazole,FLC)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是否有增效活性。方法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参照微量稀释法,测定FLC单独及其联合TET对生物膜不同时期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生物膜重新悬浮后,测定FLC单独及其联合TET对不同浓度菌液的MIC。结果 FLC单独及其联合TET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最初期(0h)的MIC50值范围分别为0.25~64μg/mL和0.125~16μg/mL(P=0.002);早期(4h)的MIC50值范围分别为8~256μg/mL和1~64μg/mL(P=0.000);中期(24h)、成熟期(48h)的MIC50值均〉1024μg/mL。生物膜重新悬浮后,FLC单独及其联合TET对低浓度菌液(终浓度为1×103 CFU/mL)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25~64μg/mL和0.125~16μg/mL(P=0.003),高浓度菌液(终浓度为1×106 CFU/mL)的MIC值均〉64μg/mL。结论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最初期(0h)、早期(4h)有增效活性,对中期(24h)、成熟期(48h)无增效活性;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生物膜重新悬浮后的低浓度菌液(终浓度为1×103 CFU/mL)有增效活性,高浓度菌液(终浓度为1×106 CFU/mL)无增效活性。  相似文献   

5.
黄连解毒汤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MTT法评价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微量稀释法检测黄连解毒汤对白念珠菌悬浮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以及药物包被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作用。结果生物膜内白念珠菌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黄连解毒汤对白念珠菌悬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50%(MIC50)为3.125mg/ml,对生物膜的SMIC50与SMIC80分别是3.125和6.25mg/ml。药物包被浓度在1.56mg/ml以上时对其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性。结论黄连解毒汤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及转铁蛋白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孔板结合结晶紫染色半定量试验测定血清及转铁蛋白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血清中能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结合的有效成分;最后利用盖玻片和导尿管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分析转铁蛋白的生物膜抑制能力。结果 25%的血清能使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量(A570值)从0.71±0.13减少到0.20±0.08(t=5.75,P0.05)。SDS-PAGE检测血清处理表皮葡萄球菌后25×103蛋白和(45~70)×103蛋白条带数量或表达量显著增多。当转铁蛋白浓度≥5.21mg/ml时,可显著抑制生物膜的形成(t=2.99,P0.05),且随着浓度增高,其抑制能力增强。此外,5mg/ml的转铁蛋白还可显著抑制盖玻片和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结论血清及其成分转铁蛋白可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米诺环素组(3 mg/kg)和高剂量米诺环素组(10 mg/kg)。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 min,再灌注2 h及24 h。再灌注2 h,检测各组心肌缺血危险区、梗死范围;血清、心肌组织TNF-α、IL-1β含量及心肌组织MPO活性;心肌凋亡指数(AI)以及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再灌注24 h,检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肌缺血危险区、梗死范围。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低剂量、高剂量米诺环素均能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心肌梗死范围、AI以及血清、心肌组织TNF-α、IL-1β含量及心肌组织MPO活性,同时升高心率、左心室收缩压、±dp/dtmax(P0.05或P0.01)。结论米诺环素后处理能够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梗死范围,明显改善心功能,其机制与减少局部与系统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微量滴定板法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将efaA+、efaA- 粪肠球菌S14、S14-pAT28、S14-pAT28-efaA分别接种到96孔板,37 ℃培养24 h形成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测定孔板底部生物膜的OD570 值;MTT法比较S14、S14-pAT28、S14-pAT28-efaA所形成的生物膜的活菌含量OD492;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比较efaA+、efaA-肠球菌形成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结果 efaA+ 转化株在各培养时间点微量滴定板法测定的生物膜形成能力OD570 值、MTT法测定的OD492活菌含量、CLSM观察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均大于野生株及空质粒转化株,P<0.05;空质粒转化株与野生株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粪肠球菌心内膜炎抗原efaA基因有利于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编号为3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作为试验菌株,微量稀释法测定黄芩苷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细菌生长曲线观察黄芩苷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的影响;连续稀释法检测黄芩苷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内活菌计数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测定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MMF)对IgA肾病(IgAN)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表达的影响,探讨MMF治疗IgA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MF组、对照组各8只,前两组均采用灌服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IgAN模型,其后MMF组予MMF 10 mg/(kg·d)每日灌胃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持续至12周末.三组均每4周测定一次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制模成功后检测血生化指标;第12周末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和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Smad2/3的表达.结果 第6~8周末,模型组与MMF组尿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第10 ~ 12周末,MMF组尿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三组血生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伴弥漫性IgA沉积,TGF-β1及Smad2/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均<0.05);MMF组上述病理变化均明显轻于模型组、TGF-β1及Smad2/3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MMF治疗IgAN的病理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Smad2/3、TGF-β1表达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及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表达的影响。方法:试管倍比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17和PAO1的最低抑茵浓度(MIC);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O1的生物膜模型,从微菌落形成阶段开始在生物膜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倍和10倍最低抑菌浓度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扫描电镜观察PA17和PAO1生物膜形成的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加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生物膜形成过程中alg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PA17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3天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5和3.4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6天algD表达分别增加0.38和0.78倍,没有形成生物膜。对PA01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24小时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5和3.5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3天algD分别增加0.7和2.1倍,1倍MIC干预组仍可看到少量微菌落存在,10倍MIC干预组仅见散在的细菌;第6天algD分别增加1.5和2.1倍,两个浓度组均只见数个细菌黏附于盖玻片。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algD表达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一致,虽可诱导algD表达上调从而使藻酸盐合成增加,但若从生物膜形成早期开始使用,仍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12.
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及tet M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目前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与tetM耐药基因的关系。方法对分离自临床妇产科和性病门诊患者的解脲脲原体株,经鉴定确认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四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根据药敏结果分层随机抽取部分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结果解脲脲原体的米诺环素和四环素MIC50(50%菌株被抑制所需抗生素浓度)分别为<0.062 5 mg/L和<0.125 mg/L;MIC90(90%菌株被抑制所需抗生素浓度)分别为0.125 mg/L和1 mg/L;在34株非四环素耐药的解脲脲原体菌株中,有7株检测到tetM基因。tetM基因阳性组的四环素和米诺环素的MIC水平比tetM阴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环素:t=4.34,P=0.000 1;米诺环素:t=5.90,P<0.000 1)。结论在江苏部分地区四环素类药物可以重新作为治疗解脲脲原体感染的一线药物,尤其是米诺环素的抗菌效果较好;在非四环素耐药的解脲脲原体菌株中也存在tetM基因的携带,且影响其MIC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96孔板培养法模拟体内生物膜形成,结晶紫染色法鉴定各菌株生物膜生长情况。将鲍曼不动杆菌于黑色聚碳酸酯膜上形成生物膜,其上覆盖药敏纸片,然后将此结构置于涂有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菌株的M-H平板上,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观察生物膜对氯霉素和氧氟沙星的渗透限制作用。结果结晶紫染色测定各菌株均能于体外形成生物膜。除85号菌株外,各菌株与对照组相比,对氯霉素均有明显渗透限制作用,而对氧氟沙星无明显作用。结论生物膜对某些药物的渗透限制作用是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酰唑胺是否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方法卵巢癌细胞体外培养,调整细胞浓度为1 x 105/ml,分成实验组3瓶和对照组1瓶,实验组3瓶更换成乙酰唑胺浓度分别为1×10-8mol/L、5×10 -8moL/L、10×10-8mol/L的培养液,对照组培养液不变,分别收集24、48、72 h的细胞,用预冷的70%乙醇固定,调整细胞浓度1×106/ml,PI染色,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每组重复3次.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均增加,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在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随着时间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的细胞凋亡率增加,24h与48 h之间,24h与72 h之间,48h与72 h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酰唑胺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和培养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qseC调控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和体内毒性的机制。方法通过分子生物手段敲除大肠杆菌菌株的qseC基因,然后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大肠杆菌标准菌株K-12 MC1000菌株,一组为敲除qseC基因组的大肠杆菌K-12 MC1000菌株(MC1000ΔqseC),每组做6个平行验证。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通过培养后使用酶标法检测每组菌株的生物膜量;提取每组大肠杆菌菌株的总RNA,将RNA反转录为cDNA设计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毒力机制。结果用鉴定引物对两菌株的克隆进行PCR验证,MC1000的扩增产物长度为1 100~1 200 bp,qseC基因敲除后的MC1000ΔqseC扩增结果为237 bp,与理论值相符,qseC基因敲除成功。MC1000和MC1000ΔqseC在LB培养基上的生长无明显差异。MC1000组的生物膜半定量OD值为1.12±0.02,而MC1000ΔqseC为0.59±0.03,与MC1000组菌株中的相关基因相比,MC1000ΔqseC组fim、hylA及Usp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qseC基因调控着大肠杆菌的生物膜形成,当敲除qseC后相关的毒力基因表达量降低,qseC调控大肠杆菌的毒力可能是通过调控fim、hylA及Usp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粪肠球菌ace基因阳性、阴性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探讨粪肠球菌ace基因是否有利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方法 微量滴定板法检测46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方法检测其ace基因,比较生物膜阳性组、阴性组粪肠球菌ace基因检出率;将粪肠球菌ATCC29212(ace+)、野生株U8-ace-、空质粒对照株EU8-ace-、转化株ZU8-ace+接种到96孔板,培养3 h、6 h、12 h、24 h、36 h、48 h,结晶紫染色,测定OD570,微量滴定板法比较ATCC29212(ace+)、U8-ace-、EU8-ace-以及ZU8-ace+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将ATCC29212(ace+)、U8-ace-、EU8-ace-、ZU8-ace+在含盖玻片的细胞培养皿内培养6 h~72 h,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比较ace+、ace-粪肠球菌形成的生物膜平均厚度和密度。结果 生物膜阳性组粪肠球菌ace基因检出率为76.67%,高于生物膜阴性组31.25%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 9.04,P> 0.05);微量滴定板法显示不同时间点ATCC29212(ace+)以及转化株ZU8-ace+的OD570值都大于U8-ace-的OD570值,P< 0.01,而EU8-ace-与U8-ace-比较,OD570值无统计学差别,P> 0.05;CLSM观测的ace+ 粪肠球菌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密度均高于ace-粪肠球菌,P< 0.01,空质粒对照株与野生株比较,生物膜的厚度、密度无统计学差别,P> 0.05。结论 粪肠球菌胶原黏附素ace基因或有利于肠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感染中检出率较高的致病菌,运用ε-多聚赖氨酸与乳链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抗性进行研究,试图找出一种新型的抗致病菌的抗菌物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的ε-多聚赖氨酸和乳链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结晶紫染色,运用光密度法,探讨ε-多聚赖氨酸和乳链菌肽单独及联合使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作用的规律。结果:乳链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6μmol/L,ε-多聚赖氨酸MIC值为10.99μmol/L,乳链菌肽与ε-多聚赖氨酸的比例分别为91、82、73、64、55、46、37、28、19时,MIC值分别为3.20μmol/L、2.79μmol/L、4.94μmol/L、4.44μmol/L、4.02μmol/L、3.68μmol/L、6.79μmol/L、6.29μmol/L、11.73μmol/L。ε-多聚赖氨酸与乳链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相关性,抑制效果随浓度增高而增强。结论:乳链菌和ε-多聚赖氨酸单独使用时,ε-多聚赖氨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差,乳链菌抑菌效果较好;若两者联合使用时乳链菌肽和ε-多聚赖氨酸浓度比选择为64、55、4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生长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鼠巨噬细胞RAW264.7在感染鼠伤寒沙门菌野生株(ATCC 10248)后细菌在细胞内的增殖过程。方法分别采用鼠伤寒沙门菌活菌和灭活菌(细菌:细胞比例为20∶1)感染鼠巨噬细胞,于感染1、4、8、12、24 h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iNOS mRNA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计数感染细胞内细菌数量;采用0.1%Triton X-100 PBS裂解活菌,计数感染细胞活菌数量。结果活的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后,在前12 h细菌细胞内持续增殖;活菌和灭活菌感染均能引起感染的巨噬细胞iNOS mRNA表达增加(P均〈0.05),尤以灭活菌感染者为著;细菌感染后细胞内NO生成增加(P均〈0.05)。结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能有效促进鼠巨噬细胞iNOS表达,细胞内活的鼠伤寒沙门菌可抑制细胞iNOS表达及NO生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LPS诱导HMGB1在肝实质细胞(HC)与库普弗细胞(KC)的表达和细胞外释放。方法培养瓶中分别培养原代HE和KC,24h后收获对照组和500μg/L LPS诱导组两种细胞,反复冻融,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 mRNA水平和HMGB1表达水平;接种原代HC和KC于24孔板中,继续培养6、12、24h和48h,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对照组和LPS诱导组培养液中HMGB1含量。结果LPS诱导24h后,与相应对照组比较,HC和KC中HMGB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31.32和45.90,P值均〈0.05),HMGB1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46.19和38.44,P值均〈0.05);在6、12、24h和48h,对照组两种细胞及诱导组HC培养上清液中仅检测到少量HMGB1,延长培养时间,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无明显变化(F=1.61,P〉0.05);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KC培养液中的HMGB1含量在6h无显著增加(t=1.48,P〉0.05),但随培养时间延长,其含量明显增高(F=42.74,P〈0.05),且在12、24h和48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95,32.39和44.16,P值均〈0.05)。结论LPS可诱导HC和KC中HMGB1表达增强,HC不主动释放HMGB1,而KC能主动释放HMGB1到细胞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雷公藤甲素对哮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IL-10)、辅助性T17(Th17)细胞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3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雷公藤甲素组、地塞米松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致敏与激发,哮喘组给予卵清蛋白(OVA)致敏及激发,雷公藤甲素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40μg/(kg·d)雷公藤甲素腹腔注射干预,地塞米松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1 mg/(kg·d)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干预。最后一次激发24 h后收集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分类计数,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0、外周血CD4+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评估小鼠气道炎症的变化。结果:哮喘组小鼠IL-1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气道周围炎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1)。雷公藤甲素组及地塞米松组IL-10浓度较哮喘组明显升高,Th17细胞比例较哮喘组明显下降,且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气道周围炎症评分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 0. 05),而雷公藤甲素组及地塞米松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IL-10对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减轻气道周围炎症,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