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是我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开展防治内脏利什曼病培训,以提高当地的医务人员、乡村干部、教职工对该病的防治知识.方法 通过语音、文字、多媒体、讨论等形式,对医务人员、中小学教职工、乡村干部分批分层开展防治内脏利什曼病基本知识的培训.结果 目标人群医务人员、中小学教职工和乡村干部对内脏利什曼病及其防治知识的知晓合格率由培训前的27.5%、12.1%、0提高到培训后的75.0%、68.2%、44.2%.知晓不合格率由培训前的52.5%、45.5%、82.5%下降到培训后的15.0%、10.6%、21.6%.培训前、后知晓合格率、不合格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培训提高了大众对内脏利什曼病的认识和自觉防病的意识.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内脏利什曼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内脏利什曼病是一种由白蛉传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于该省西北部地区,且历史较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大规模开展以查治病人、消灭病犬、控制白蛉等措施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结合全健康理念探讨了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和消除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期为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消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疆白蛉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新疆白蛉的生物学,重点是对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的三种媒介白蛉的季节消长,栖息习性,活动(包括吸血活动),趋光性,寿命,生殖、孳生地以及白蛉与利什曼原虫的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各项研究结果对于阐释新疆利什曼利什曼病的若干流行规律,制订防治策略及措施,具有实际意义。最后,对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的防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50mg/m2)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 (2.5%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250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当地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野外洞穴白蛉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家犬药浴和白蛉密度降低后,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 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采取家犬药浴和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灭蛉措施,对预防和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什曼病是一种古老的寄生虫病,按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种。利什曼病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以及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带,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颇难解决。中国的利什曼病有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2种。原流行于中、东部7省平原地带的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至1983年已告消除,但在新疆南部的一些古老绿洲平原地带则仍有该病发生。西部的山丘和荒漠地带的内脏利什曼病为动物源型,防治难度大,为目前该病的主要流行区。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皮肤利什曼病,该病在国内的分布区域尚待调查。近年来在四川、安徽、新疆和河南等省(自治区)发现国外输入的皮肤利什曼病,该病能否在我国西部传播,尚待观察。艾滋病(AIDS)的流行,人群中HIV感染人数的增加,使利什曼原虫/HIV共感染的机会增多,这对我国利什曼病的流行态势将产生何种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现场评价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3年采集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四川省、甘肃省)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喀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的病人血样和骨髓样本,用镜检法、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进行平行测试,以镜检法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试条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无差异。结果 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检测镜检确诊的97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敏感性分别为98.87%(96/97),97.94%(95/9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34,P>0.05)。两种试条检测非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45例, 均有2例假阳性反应,特异性为98.62(143/145)。对来自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分别统计阳性率,结果显示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法检测动物源型和人源型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血样之间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 /0.01,P>0.05)。两种试条法检测动物源型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非内脏利什曼病患者血样之间特异性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05)。结论 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适用于检测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患者血样中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犬源性和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从原始野生动物经犬到人的三个演化阶梯,即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和人源性内脏利什曼病。我国陇南川北山区是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和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并存的疫区。人偶尔可直接从野生动物宿主经野生中华白蛉而感染,而更多的是野生动物宿主通过野生白蛉由犬再经白蛉传染给人。阐明这一传播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计划,将对内脏利什曼病和媒介白蛉的预防与控制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或漏诊.2007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其骨髓涂片吞噬细胞中找到大量典型利什曼原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内脏利什曼病.经河北省传染病防治中心确认为河北省近30年来首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世界卫生组织倡议至2030年将内脏利什曼病“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实现消除目标的国家数增加到64个(占全球流行国家数的85%)。由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链较为复杂,在阻断从动物宿主向人群传播,以及建立“人-动物-媒介”同防机制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协作。全健康理念旨在共同促进人和动物健康、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人兽共患病防控方面具有优势。本文基于全健康理念提出了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消除目标和策略,探讨了“人-动物-媒介”多维度的监测体系和干预措施,以及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协作的内容,以期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从控制走向消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对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部分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已告消除。目前,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西部6省(区)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或散发,防治难度较大。为巩固成果,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流行因素、媒介蛉种的生物学和防制、野生动物宿主、以及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等方面开展调查和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水平;同时,对已消除该病的省(市、区)进行监测,了解再度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1.
湖北某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宿主感染情况与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检测第二中间宿主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 保虫宿主家猫和家犬感染斯氏并殖吸虫情况, 以及问卷调查人群对斯氏并殖吸虫病认知、 行为等方法, 调查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情况。结果表明, 锯齿华溪蟹囊蚴感染率为20.5%(46/214), 其中自然村磷矿开发区囊蚴感染率为15.6%(20/128), 非开发区为30.2%(26/8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 P<0.05)。家猫感染率为25%(6/24), 家犬感染率为17.6%(6/34),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6, 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家猫与家犬均有溪沟觅食及排便行为。儿童有食生或半生溪蟹习惯。本地具备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所需的自然生态环境, 存在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无锡市血防健康教育现状,为制定血防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无锡市中小学校和社区(村)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873名中小学生血防知识总知晓率为87.7%,其中血防健康教育1学时、有血防健康教育教材或教案、开展知识讲座+观看宣传片+制作展板的学校血防知识总知晓率较高(χ2=291.408、709.622、13.751,P均0.001)。693名社区居民血防知识总知晓率为83.0%,开展广播/电视和广场宣传血防知识的社区(村)居民的总知晓率较高(χ2=90.772、47.436,P均0.001)。结论无锡市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和居民的血防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唐山市高校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唐山市高校在校学生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状况,并分析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生活饮食习惯及口腔健康状况的关系。 方法 2008年随机选择唐山市6所高校1~3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口腔健康状况、刷牙习惯、是否经常嚼口香糖、饮食偏好、是否吸烟等。用消毒牙签取调查者口腔齿垢物或病灶表面附着物进行涂片,镜检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分析口腔健康状况、生活饮食习惯等与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的关系。 结果 共调查551名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8.3%(156/551)。其中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30.4%(55/181)和24.6%(91/37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P>0.05);口腔健康者的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0.8%(72/347),有口腔疾患者的感染率为41.2%(84/2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P<0.01);经常刷牙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2.5%(53/236)明显低于不经常刷牙者的32.7%(103/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P<0.01);经常嚼口香糖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18.3%(17/93),低于不经常嚼口香糖者的30.4%(139/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P<0.05)。 结论 齿龈内阿米巴在唐山市高校学生中感染普遍,并与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疾病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居民和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评估当地消除疟疾期间健康教育成效。方 法2010年和2014年,在金山区分别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方法,抽取3个行政村、1所中学、1所小学,对其中15 岁以上的居民和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区消除疟疾前后居民及学生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结果2010 年基线调查时,人群疟疾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4.22%,居民和中小学生分别为75.68%、61.86%、72.20%;男、女知晓率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755,P > 0.05),居民知晓率高于中小学生( χ2 = 59.838,P <0.01);2010-2014年开展了一系列 有关疟疾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2014年终期考核调查时,人群疟疾总知晓率为96.03%,居民和中小学生分别为92.28%、 98.59%、99.49%,中小学生知晓率明显高于居民(χ2 = 275.794,P < 0.01)。结论金山区通过健康教育课和社区宣传,提 高了辖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了消除疟疾评估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海安县农村居民疟疾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健康教育需求。方法将海安县分为东、南、北3片,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中小学生、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健康教育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居民对疟疾传播途径、症状、预防等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学生(P均〈0.05);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率在文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文化程度与疟疾知识知晓率呈正比。农村居民获取疟疾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广播、报纸、村医、公共卫生宣传栏、宣传画、学生、电视滚动字幕;中小学生获取疟疾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电视、报纸、公共卫生宣传栏、老师、广播、老师、宣传单。结论应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广泛开展疟疾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的宣传;在选择宣传资料和形式时,应兼顾受众的不同特点,引入广告行业中倡导的"共生媒体"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在藏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促进棘球蚴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方法 2008年7~11月,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康定县和炉霍县,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座谈形式相结合,对部分在校学生,牧区群众、乡镇干部和寺庙僧侣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健康教育材料的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制作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健康教育材料。2009年10月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对不同人群(学生、居民、干部和僧侣)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的基线调查并用制作的健康教育材料开展活动,2010年5月对该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材料使用情况的效果评价;同时,选择地域相邻,人文、自然、地理和发病等情况相似的康定县新都桥镇作为对照,不实施健康教育行动,以评价健康教育活动的干预效果。结果根据不同人群对健康教育材料和形式需求的差异,设计制作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材料。健康教育实施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和牧区居民对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的提高(P<0.05)仅"饭前应洗手"一项,健康教育前后学生的知晓率》[分别为88.6%(78/88)和95.5%(84/8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和牧区居民的各项行为改善率非常显著(P<0.01)。尽管健康教育前后干部和僧侣的行为改善不明显(P>0.05),但牧区居民和干部对"正确处置动物内脏"的行为则分别从健康教育前的37.1%(13/35)和30.3%(10/33)上升至健康教育后的82.9%(29/35)和78.8%(26/33)(P<0.01);而僧侣中"不喂养野犬"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为6.4%(3/47)和10.6%(5/47)(P>0.05);学生、居民和僧侣对接犬危险性的认识率和行为改善率分别提高了18.2%和19.3%,42.8%和54.3%,6.4%和14.9%,对照县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本次设计的健康教育材料针对性强,易于接受,对不同人群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改善影响较明显,达到了预期的健康教育与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情况,为制作针对性健康教育材料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各类人群对不同类型健康教育材料的可及性差异。 结果 当地成人电视、电影的可及率高于流动人口(P<0.01),高年级学生在学校观看录像多于低年级(P <0.05);当地成人报纸、宣传折页和展板的可及率高于流动人口(P <0.01),高年级宣传折页可及性高于低年级(P <0.05);实物宣传品可及率,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人群对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应针对不同人群,采用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宣传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湖南省永州市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因素。 方法 于2006年11~12月对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和祁阳县各1个自然村的1周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保虫宿主(狗和鼠类)和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 结果 共调查777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75.4%(586/777);平均克粪虫卵数451个,轻、中、重度构成比分别为85.5%(501/586)、14.0%(82/586)和0.5%(3/586);其中男性感染率为76.9%(316/411)、女性为73.8%(270/36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 P>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以70~79岁组感染率最高,为85.7%(30/35)。不同职业人群均有感染,农民、医生、教师和干部分别为82.5%(447/542)、 79.3%(42/53)、 73.7%(28/38)和73.5%(25/34)。 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调查结果显示,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的感染率分别为17.4%(29/167)和7.4%(2/27); 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鲤鱼(Cyprinus carpio)的感染率分别为69.2%(9/13)和5.3%(1/19);剖检3只家犬均有感染。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居民不知晓食生鱼会感染华支睾吸虫,95.6%(153/160)的农民和56.7%(349/616)的学生有食生鱼片史;当地使用未经处理的粪便施肥和在鱼塘洗刷粪桶的现象较普遍。 结论 湖南省祁阳县和冷水滩区为华支睾吸虫病高度流行区。居民普遍有食生鱼片和使用未经处理的粪便施肥等习惯,是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2009年陕西省宝鸡市碘缺乏病考核监测结果,为全面掌握宝鸡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及相关防治工作进度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县为单位,调查辖区东、西、南、北、中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中心小学8~10岁学生的尿碘、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考评当年及前3年辖区的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结果 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371.2μg/L,尿碘含量低于50μg/L的构成比为0.33%;五年级学生健康教育问卷及格率为94.3%;当年居民户加权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9.6%。结论宝鸡市儿童尿碘水平、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国家标准,该市以县为单位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