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异体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红骨髓植入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异体松质骨、异体腓骨为部分脱钙冻干骨。BMP为牛骨来源的用Urist方法部分纯化制品(bBMP)。首先进行髓芯减压,彻底刮除死骨。将异体松质骨混合bBMP和自体红骨髓植入死骨刮除区,部分脱钙冻干异体腓骨植入髓芯减压孔道,直接支撑股骨头病变区软骨下骨。采用该治疗64例(7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结果:术后主要观察疼痛和功能情况,定期拍X线片、CT检查。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44个月。随访3年以上28例(36髋),其中18例(22髋)FicatⅠ,Ⅱ期患髋无明显疼痛及功能受限,CT显示形成密度较高的新骨,病变范围及程度无发展。4例(6髋)FicatⅠ、Ⅱ期患髋症状无加重,但病变进展一期。在6例(8髋)FicatⅢ病例,其中2例无明显疼痛及活动受限,4例因症状无明显改善而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结论异体腓骨可提供直接的机械支撑力,阻止股骨头病变进展和塌陷。BMP因可诱导红骨髓和异体骨增强其成骨能力,所以该方法可作为治疗青壮年Ficat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髓芯减压、植骨、空心钛钉支撑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12例16髋患者,ARCO分期Ⅰ期4髋,Ⅱ期12髋;行髓芯减压,刮除坏死骨,用人工骨颗粒混合红骨髓植入,空心钛钉支撑.结果 优8髋,良6髋,可2髋,差0髋,优良率为87.50%.结论 髓芯减压、自体红骨髓混合人工骨植入、空心钛钉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在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防止股骨头塌陷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钉道打压植入红骨髓混合异体骨预防中青年经股骨颈内固定拆除后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从2010年8月至2015年9月,本组共17例(17髋)外伤致股骨近端骨折,均行经股骨颈内固定术,内置物包括: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3例)、动力髋(5例)、髓内钉(9例),术后折端骨性愈合,行内置物取出术,钉道打压植入红骨髓混合异体骨,单侧髋患者术后2周可扶双拐但患肢不可以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可扶单拐逐渐负重行走,部分患者需要扶拐6个月。患者年龄29~48岁,平均35.8岁,男12例,女5例。术前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患髋评分。术后予以对症治疗,定期拍片复查随访。结果本组17例(17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9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3分(78~96分)。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别。影像学检查显示,植入的松质骨形成密度较高的新骨,与宿主股骨头松质骨紧密相融合,病变范围和程度无发展,没有囊变出现。无感染(包括浅表感染和深部移植之腓骨周围感染),无术中、术后股骨转子间或股骨颈骨折发生。结论中青年经股骨颈内固定拆除后,钉道打压植入红骨髓混合异体骨对预防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人工骨(羟基磷灰石)与骨水泥混合植入治疗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至2008年1月期问对FicatⅡ—Ⅲ期的15例(1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死骨清除人工骨与骨水泥混合植入治疗。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疗效,并摄X线片。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24.6个月。结果手术前后采用改良Merled’Aubigne评分法对患髋功能进行评价。19髋由术前平均11.68分改善至术后平均15.11分。术后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均有所恢复,外形改善,复查时大部分患者的股骨头仍能维持术后的形态,坏死范围未见扩大,患者均对治疗结果感到满意。结论人工骨与骨水泥混合植入法能防止股骨头进一步塌陷,保留髋关节功能,推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FicatⅡ~Ⅲ期患者,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臀中肌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臀中肌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FicatⅡ、Ⅲ期股骨头无菌坏死22例28髋。术中彻底清除坏死骨,切取带臀中肌的大转子骨瓣将坏死腔填满充实。结果:22例28髋随访24—72个月。按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百分评价法,优良率达92.8%(26/28)。结论:应用臀中肌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以下优点:①彻底清除坏死骨及减压;②重建股骨头血运,形成自体骨的股骨头有利于股骨头的修复与重建;③对中青年患者可以减缓股骨头坏死的进程,延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该术式适用于40岁以下股骨头坏死FicatⅡ、Ⅲ期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方肌骨瓣植入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对13例16髋(左10髋、右6髋)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清除股骨头内死骨、自体松质骨、股方肌骨瓣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13例患者经过1.5~2年随访,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进行评定,结果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4.6%,疗效满意。结论该方法通过植人自体松质骨、股方肌骨瓣对关节软骨起到了有效支撑、防止塌陷的作用,骨瓣血供丰富,能有效促进软骨下骨的修复,重建其血液循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理想的治疗中青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在髓芯减压基础上行自体松质骨植入和同种异体骨植入两种方法治疗早期(塌陷前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4例(27髋),按病床单双号随机分为自体松质骨组14例(15髋),同种异体骨组10例(12髋);自体松质骨组在髓芯减压基础上行自体松质骨植入治疗,同种异体骨组在髓芯减压基础上行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术后对症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疗效.结果 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自体松质骨组15髋均稳定,同种异体骨组12髋中10髋稳定.自体松质骨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44.7±6.5)、(50.2±7.4)、(92.2±6.3)、(96.8±3.5)分,同种异体骨组分别为(45.6±5.7)、(65.3±6.5)、(91.5±7.6)、(92.3±4.4)分,两组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髓芯减压基础上与同种异体骨植入相比,自体松质骨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稳定程度好、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人工骨植入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6例股骨颈骨折。探讨其术后骨折愈合率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情况。方法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BMP人工骨植入加纯钛空心钉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年龄及不同程度的股骨颈骨折126例,术后随访1年9个月~5年7个月,对其临床功能,X线片进行评估。结果功能优良者102例(81%),骨折不愈合8例发生率为6.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发生率为12.6%,二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预后良好。结论血管蒂髂骨瓣转移、BMP人工骨植入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机率低,内固定稳定性强,手术时间短,临床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髋关节镜清理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5年2月-2006年9月,应用小直径、多孔道、多方向髓芯钻孔减压联合髋关:常镜清理,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8例105髋,其中男44例,女14例。年龄21~66岁,平均38岁。病变部位双髋38例,右11例,左9例-乙醇性34例64髋,激素性12例22髋,外伤性3例3髋,特发性9例16髋。术前及术后行X片及MRI检查,应用Ficat分期系统和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价。术后Harris评分〉80分认为是手术成功,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术前Harris评分10~65分,平均36分;术后评分49~95分,平均82分。成功率Ficat I期46/48,Ⅱa期20/26,Ⅱb期15/24,Ⅲ期1/7;总成功率78.1%。结论认为小直径、多孔道、多方向髓芯钻孔减压联合髋关节镜清理治疗早期(FieatⅡb期前)股骨头坏死有较好疗效,尤其对减轻疼痛效果明显,而对FicatⅢ期后即股骨头塌陷后效果较差。股骨头坏死的程度、范围和部位是影响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股骨颈髓芯钻孔减压骨条植骨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移植治疗和干预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选取Ⅰ、Ⅱ期股骨头坏死24例(30髋)。治疗组17例(22髋),对照组7例(8髋)。治疗组经过自体骨髓干细胞采集、分离、髓芯减压后,先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入股骨头病灶内,再把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和骨条混合植入。对照组只行股骨颈髓芯钻孔减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0~26个月的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影像学检查。①髋关节Harris评分:治疗组由(54.82±9.62)分升至(82.36±8.06)分,优良率为86.36%。对照组由(55.12±7.95)分升至(63.84±8.77)分,优良率为50.00%。②髋关节影像学检查:治疗组仅2例(2髋)发展为Ⅲ期塌陷。对照组3例(4髋)发展为Ⅲ期塌陷。结论股骨颈髓芯钻孔减压骨条植骨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移植治疗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与骨髓基质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制成复合微球,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微球与细胞一起培养,通过对细胞增殖率及ALP活性、细胞微量蛋白的检测,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结果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其分化及分泌功能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镉对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软骨和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镉对骨组织的直接作用,利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建立诱导性异位成骨模型,研究镉对软骨和骨形成的影响,采用^35S,^40Ca掺入率及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四项指标反映软骨和骨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镉对软骨形成过程中的^35S掺入率无明显影响,但能使骨形成过程中^40Ca掺入率下降,镉能抑制ALP活性,但对ACP活性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以市售新鲜猪股骨制备一种生物骨衍生材料,将材料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培养,扫描电镜下对复合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异种生物衍生骨具有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材料细胞界面。结论:异种生物衍生骨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适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与骨骼系统、肌肉及脂肪的代谢有重要的关系。睾酮对男性骨骼系统的健康十分重要,正常睾酮水平可以维持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睾酮可以增加瘦体重量,增加肌肉力量。睾酮可以控制体内的脂肪量,尤其是腹腔脂肪的比例。睾酮替代治疗可以保持低睾酮水平患者骨密度的致密性,控制体内脂肪,对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与骨骼系统、肌肉及脂肪的代谢有重要的关系.睾酮对男性骨骼系统的健康十分重要,正常睾酮水平可以维持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睾酮可以增加瘦体重量,增加肌肉力量.睾酮可以控制体内的脂肪量,尤其是腹腔脂肪的比例.睾酮替代治疗可以保持低睾酮水平患者骨密度的致密性,控制体内脂肪,对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D及钙营养缺乏对雏鸡骨骼发育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VitD缺乏、钙缺乏雏鸡动物模型,比较两种情况下骨生长情况。分析两种营养素对骨骼发育的影响。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电极测量技术、双维骨密度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分别测血维生素D、离子钙、骨密度、骨钙含量等。结果 单纯钙缺乏和VitD缺乏组雏鸡其骨密度、骨矿含量、骨含钙量、骨宽、骨长、骨重均低于正常组,以VitD缺乏组降低尤为明显,且其生长板软骨明显增厚,软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96例乳腺癌可疑骨转移的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740~1110 MBq,3~6 h后按常规方法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位核医学科医师先对全身骨显像的平面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并诊断,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和无骨转移。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或随访获得的正确诊断比较,并计算全身骨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对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符合率,采用SPSS 16.0软件,对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6例乳腺癌患者最终诊断为骨转移者53例,无肿瘤骨转移者43例。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40例,灵敏度为75.5%(40/53),无肿瘤骨转移28例,特异性为65.1%(28/43),全身骨显像诊断与最终诊断结果符合68例,诊断符合率为70.8%(68/96);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的灵敏度为94.3%(50/53),特异性为95.3%(41/43),诊断符合率为94.8%(91/96),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全身平面显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12.39、19.36,P均< 0.05)。结论 SPECT/CT融合骨显像能够提供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较全身骨显像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骨密度改变,要用DEXA方法测定19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桡骨远端1/3点骨密度(BMD),同时检测其血清中段甲状旁腺素(M-PTH),碱性磷酸酶(ALP)。结果显示血透患者骨密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对照组,并随透析期间延长而更显突出。血透患者骨密度与PTH,ALP呈逆向改变关系。说明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存在骨量丢失,血透治疗似未能有效阻止其过程。骨密度测定对肾性骨病防治具有临床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当地居民骨密度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黔东南侗族居民5792名进行问卷调查、身高、体重测量,并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5322人,黔东南侗族人群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33.84%、2.76%,男性均高于女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职业的居民骨质情况检出率不同(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OR=1.746,95%CI=1.635~1.864)、男性(OR=2.213,95%CI=1.829~2.679)、初中(OR=1.395,95%CI=1.069~1.798)和高中文化(OR=1.292,95%CI=1.066~1.565)检出骨量减少的风险高,离退休(OR=0.681,95%CI=0.508~0.911)、体力劳动人员(OR=0.702,95%CI=0.595~0.828)、超重者(OR=0.782,95%CI=0.681~0.898)、戒烟者(OR=0.695,95%CI=0.494~0.977)检出骨量减少风险低;高龄(OR=1.903,95%CI=1.567~2.311)、男性(OR=8.744,95%CI=5.290~14.451)、体重过低(OR=3.046,95%CI=1.622~5.718)、体重肥胖(OR=3.285,95%CI=1.975~5.464)检出骨质疏松风险高,初中文化(OR=0.511,95%CI=0.287~0.910)骨质疏松检出风险低。结论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人群的骨量减少检出率较高,年龄、BMI、性别、文化程度可能是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