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患者女,21岁,湖南常德津市人.患者自述约在7岁时出现皮肤色斑,呈黑褐色,直径0.5 mm~3 mm,最先出现于唇黏膜,而后逐渐在手指及脚趾上出现,未予重视.患者在14岁时出现间歇性便秘症状,约每周排便1次,且偶有间歇性腹痛,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隐痛,能忍受,可自行缓解,自觉腹痛与排便无关.16岁时,行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性息肉,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湘雅二医院住院诊治.入院后行全消化道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其胃内可见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息肉,小的直径约为0.3 cm,大的直径3 cm~4 cm,多呈圆形,部分有分叶,表面充血肿胀;十二指肠内可见多发性小息肉,直径约0.3 cm~0.6 cm空肠上段可见一直径约2.5 cm的圆形亚蒂息肉,表面充血;回肠末端可见直径在0.3 cm~0.5 cm的多发性、圆形、亚蒂的息肉样病变;而结肠内因其内容物较多,黏膜显示欠清.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3岁,因左中下腹隐痛伴黏液血便2个月入院。查体:口唇及手指、足趾未见色素沉着。胸部平片、心电图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钡剂灌肠空气对比造影:横结肠至直肠多发息肉。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及直肠黏膜见广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息肉约500-600颗,以左半结肠为著,息肉大者有长蒂,表面充血、糜烂,大小约2.0cm×1.5cm,小者广基,表面光滑,色泽同正常肠黏膜,大小约0.2cm×0.2cm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1985-01/1999-06我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725例,计1772枚的内镜表现,病理所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男512例,女213例,年龄24岁~86岁,平均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用结肠镜检查.结果息肉≤0.5 cm的占29%;直径0.6 cm~2.0 cm的占58%;直径>2.0 cm的占13%;息肉位于直肠32%;乙状结肠占33%;降结肠占14%;横结肠占12%;升结肠占5%;盲肠占4%.病理腺瘤样息肉占72%.结论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病理上以腺瘤样息肉多见.腺瘤样息肉应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4.
乙结肠镜检查时常发现直径≤5mm的细小息肉,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本研究旨在确定直乙状结肠正常和有细小息肉人群的近段结肠肿瘤的发生率。 受试者共169人,年龄50~81岁,均无结肠癌和息肉的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症状,大便隐血阴性。每位受试者都先检查远段结肠60cm,之后作全结肠镜检查。记录每一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受试者分为正常组:远段结肠60cm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及特点。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5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将结肠镜下诊断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纳入病例组(180例);将结肠镜下诊断为正常肠黏膜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71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反流性食管炎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息肉的个数、大小的相关性。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增加了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OR=1.892,95%CI 1.275~2.807),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较无食管炎的患者息肉多发生在结肠,易患有多发性息肉,且病理类型多为腺瘤,但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息肉的个数、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增加了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未来可能为结直肠肿瘤的病理生理、诊疗提供重要线索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息肉直径0.6~2.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EMR治疗。结果 98例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术前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均为广基隆起性病变,共120枚,行EMR,留取完整标本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13例,高级别瘤变4例,局部癌变3例,7例切缘均无癌细胞,未追加外科手术。1个月后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高级别瘤变及局部癌变7例随访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它处转移。结论对于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行EMR较既往单纯的高频电灼或氩离子凝固术有助于发现早期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5岁,因下肢浮肿于本院住院.患者无明显胃肠道症状,腹部体检无明显异常,B超检查发现直肠壁似有占位性病变而行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近脾曲处有一约3cm×3 cm×3 cm大小的半透明肿物,表面黏膜光滑,活检钳触之有弹性感并可稍改变其形状,见图1,其余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随后在上级医院行超声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气囊肿,用活榆钳钳破肿物表而黏膜后肿块消失.  相似文献   

9.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 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 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 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 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者(12.3%对6.9%,9.0%对4.5%,P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例1·先证者,女,46岁。消瘦、乏力、粪便带血3个月,于2004-09-20在本院内科门诊就诊。体检:消瘦体型,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异常。电子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电子结肠镜检查:直肠、直乙交界、乙状结肠、降结肠,密布大小不等息肉,直肠、直乙交界最多,呈球形,带蒂(偶有无蒂),多发处呈葡萄状,最大者直径2·0cm。横结肠、升结肠逐渐减少。病理报告为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在本院普外科行全结肠切除并回肠造瘘术,术后病理检查仍为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例2·先证者之女,18岁。阵发性下腹坠痛伴腹泻4个月,于2004-10-03在本院内科门…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6岁,因突发大量血便入院.1周前患者曾因上腹痛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A1期),遂每日服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后6h又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150 ml,即行急诊结肠镜检查.镜下见从直肠到回盲段肠腔内均有大量暗红色血水便,间杂少量暗红色凝血块,经结肠镜活检管道以生理盐水反复冲吸清洁肠腔,从直肠至盲肠黏膜光滑完整,未见活动性出血点,亦未见溃疡、糜烂,于回盲瓣开口部见黄绿色团状粪块嵌顿,中有2枚鱼刺状尖锐物突出于盲肠(图1),以活检钳取出,证实为鱼刺,分别长2.5 cm、2.0 cm.冲洗回盲瓣黏膜至清洁,见局部黏膜水肿,表面少许点状红斑样糜烂,反复观察约5 min,未见活动性出血点,继续插镜入回肠末段约20 cm,见回肠末段肠腔清洁,黏膜光滑,无活动性出血,亦未见陈旧血迹,有少许黄色粪水存留,退镜再次观察各段肠腔黏膜,未见活动性出血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 JP)及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 JPS)患儿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JP或JPS,年龄≤14岁的83例患儿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3.98%(78/83)的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便血。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单发息肉患儿77例(92.77%),其中1例患儿有JP家族史;2~4枚息肉者2例(2.41%),均无JP家族史;≥5枚息肉者4例(4.82%),2例有JP家族史。单发息肉患儿中,息肉形态均为0-Ⅰ型,多分布于左半结肠,其中直径≤3 cm者73例(94.81%)。2~4枚息肉患儿中,息肉形态均为0-Ⅰ型,直径0.8~1.5 cm,主要分布于左半结肠。结直肠息肉≥5枚患儿中,2例有JP家族史;2例有胃多发息肉。5例JPS患儿中,1例患儿检测到BMPR1A基因突变。结论 JP和JPS患儿临床上多表现为便血,息肉多为0-Ⅰ型,对于JPS患儿,应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早期行胃镜检查,以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3.
1例腹痛4年后复发患者,结肠检查见多发息肉,病理提示腺体结构和腺上皮均无异型,黏膜肌层完整,黏膜下层见大量增生的厚壁血管及淋巴管沿息肉长轴方向走行,局部血管充血,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CD31(+),最终诊断为结肠黏膜-黏膜下拉长型息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LST)和结直肠息肉均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癌前病变,且LST常常伴随结直肠息肉发生发展。探索LST伴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伴结直肠息肉95例,根据LST亚型、部位、大小、病理组织学各分为两组,进一步比较分析以上各组间在伴发结直肠息肉大小、部位、数量上的临床特征。结果 1. LST-NG伴单发结直肠息肉的比例高于LST-G组(54.5%vs. 22.6%)(P<0.05)。2. LST<3 cm伴<1 cm的结直肠息肉比例较高[(91.8%)vs.(50.0%)],LST≥3 cm伴有≥1 cm结直肠息肉比例高于LST<3 cm[(50.0%)vs.7(8.2%)](P<0.05)。3.近端结肠的LST多伴发近端结肠息肉(45.8%),远端结肠的LST多伴发远端结肠息肉(55.6%)(P<0.05)。4. LST恶性组和非恶性组在结直肠息...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3 5岁。间歇性腹泻 ,偶尔便中带血 10余年。自述 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 ,每天 5~ 6次 ,大便为黄色稀便。当地卫生所给予口服药物治疗 (药名及剂量不详 )有效 ,停药后又出现上述症状。病情反复 10余年。近日因便中带血 ,在外院经纤维结肠镜检查 ,拟诊为结肠多发性息肉。患者又到我院检查 ,纤维结肠镜下见 :横结肠以下 ,整个肠管布满密集的、大小较一致的息肉状隆起 ,大的直径不超过 1 0cm ,小的为 0 6~ 0 7cm ,无蒂 ,质软 ,结肠粘膜颜色正常。诊断为结肠良性淋巴样息肉病 ,并取活检送病理。病理检查 :息肉表面被覆正常的…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下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溃疡性结肠炎(UC)内镜下表现和特点。方法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电子结肠镜插至回盲部。观察各段肠管病变情况。发现病变或有息肉、肿块等行病理活检。结果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常见(86%),病例100%可见黏膜广泛充血水肿,94%见点片状糜烂、溃疡,但溃疡面浅小,未见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结论老年UC具有病情轻、病程短,左半结肠常见,广泛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癌变率低等特点,其他有黏膜质脆易出血、血管纹理模糊或消失、黏膜粗糙颗粒感和炎性息肉形成等表现。经济、安全、痛苦少的电子结肠镜应成为诊断老年性UC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3岁,因经常腹痛,腹泻,腹胀多年,加重1个月就诊,腹泻为淡黄色稀便,4~6次/d,无脓血,黏液便,进刺激性饮食后症状加重,无发热盗汗。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体检无特殊异常。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及回肠末端黏膜可见广泛密度不均分布的上千枚息肉样隆起,大小不等,呈结节状,颗粒状,圆形,半圆型,无蒂,亚蒂均有存在,大小约1~3mm,表面光滑,轻度充血,血管纹理不清,结肠袋消失,无肠腔狭窄。取不同部位的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回肠、结肠腺瘤性息肉。诊断回、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胃镜检查见:食管贲门正常,全胃黏膜可见散在结节状,颗粒状隆起,大小约1~2mm表面充血,胃窦胃角分布较多。幽门及十二指肠正常。做多部位取材病检,诊断:胃黏膜腺瘤性息肉。胃镜诊断:胃多发性腺肉性息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水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治疗结直肠无蒂大息肉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UEMR治疗的37例结直肠无蒂大息肉(直径 2 cm)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首先向肠腔内注水,完全浸泡息肉,然后采用圈套器切除息肉。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UEMR,其中35例息肉一次性完整切除,2例息肉行分次切除。3例患者术中出现少量出血,均成功采用热凝止血。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切除部位息肉出现复发。结论 UEMR是结直肠无蒂大息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结肠一点癌诊治四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男性, 51岁,因肛门下坠感 1月就诊,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 105cm处有 0.3× 0.3cm大小扁平样隆起,取活组织送检病理报告为腺癌。 45cm处有 0.2× 0.2cm大小隆起型病变取活组织送检病理报告为腺癌。直肠 8cm处有 1.5cm× 1.5cm大小息肉,取活组织送病理报告亦为腺癌。结肠病变行剖腹手术,术中探查未发现病灶,行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均未见病灶。故行升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未查见癌。直肠病变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直肠腺瘤性息肉恶性变侵达粘膜层。术后随访 5年未发现复发及新生物。   例 2女, 45岁…  相似文献   

20.
于1992年6月至1993年3月确诊一组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廖××.男,46岁,农民.于1992年6月因腹泻,间断小量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可见密集排列数以千计的绿豆大到黄豆大短蒂息肉,降结肠直肠有较多蚕豆大短蒂息肉分布,部分息肉表面出血糜烂.活检报告为肠息肉癌变.B超检查有腹水及肝转移癌,巳失去手术机会.同年10月病人长子,26岁,间断血便1年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同其父.病检报告在乙状结肠处蚕豆大短蒂息肉癌变.于1993年3月.其二子,23岁,三子,20岁.四女,17岁.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可见有散在及片状密集排列的米粒大到黄豆大短蒂息肉.本组病例均无面颊和皮肤色素沉着等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