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PDR患者173例17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18例118眼)和下降组(55例55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和术中情况;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的因素; 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

结果:下降组的糖尿病病程、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比例、血清TC、TG、LDL-C、HbA1c、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HDL-C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7a(OR=4.526)、合并黄斑病变(OR=4.983)、HbA1c>6.25%(OR=4.283)、血管闭塞(OR=5.216)、增生视网膜牵引(OR=4.765)均是导致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结论:糖尿病病程、合并黄斑病变、HbA1c、血管闭塞及增生视网膜牵引均与P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下降有关,了解风险因素有利于手术的决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玻璃体积血(VH)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6-11/2018-11收治的DR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R患者发生VH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选取165例DR患者中59例59眼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包括NPDR轻度18例18眼,NPDR中度21例21眼,NPDR重度20例20眼,106例106眼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其中87例87眼发生VH,发生率为82.1%; 无VH组和VH组间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肌酐(CRE)比较有差异(P<0.05); 以是否发生VH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bA1c是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是VH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

结论:HbA1c和HDL是影响DR患者发生VH的独立相关因素,临床中应严格控制血糖和血脂,减少DR进展为VH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复杂性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前患眼是否有外伤史,将135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外伤组(66例66眼)和非外伤组(69例69眼)。比较两组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视力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

结果:术后24h,外伤组和非外伤组患者视力恢复率(77.3%和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mo,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2%和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损伤类型、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术前合并玻璃体积血以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与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显著相关(P<0.05); 年龄、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黄斑状态与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显著相关(P<0.05)。

结论:年龄、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与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显著相关; 损伤类型、术前合并玻璃体积血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与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显著相关; 黄斑状态与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手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将2015-01/2018-01我院收治的PDR Ⅵ期患者(94例112眼)按OCT情况分为黄斑病变组(61例70眼)与无黄斑病变组(33例42眼),比较两组随访6mo视力、黄斑区P1波振幅密度和视网膜复位情况,以视力改善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分析PDR Ⅵ期术后疗效和影响因素。

结果:无黄斑病变组术后6mo视力分级优于黄斑病变组(P<0.05)。术后6mo黄斑病变组(1+2)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无黄斑病变组(P<0.05)。所有患者中,患眼1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95眼(84.8%),2次复位10眼(8.9%),3次复位2眼(1.8%),4次复位1眼(0.9%),未复位4眼(3.6%),总复位率96.4%。合并黄斑病变、长糖尿病病程患者视力改善有效率低于未合并黄斑病变、短糖尿病病程者(P<0.05),合并黄斑病变、糖尿病病程均为影响严重PDR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可改善PDR Ⅵ期患者术后视力,术前合并显著黄斑病变和糖尿病病程是影响严重PDR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研究筛选要求的妊娠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29例)和视网膜病变组(71例),对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孕周、血压、蛋白尿和红细胞压积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除年龄外,患者病程、孕周、血压、蛋白尿和红细胞压积等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血压、蛋白尿和红细胞压积均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 与无视网膜病变组相比,视网膜病变组患者发生早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围生儿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增加幅度与视网膜病变等级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病程、血压、蛋白尿及红细胞压积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视网膜病变发生会对母婴妊娠结局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龙  黄昭昭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225-1227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5-09/2017-09来我院就诊的DR患者182例301眼,根据病变分期给予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增殖前期患者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DR增殖早期患者进行标准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高危患者进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患者随访6mo,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筛选对视力变化有影响的相关因素。

结果:对单因素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年龄、初诊视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黄斑水肿严重程度、血压与预后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高血压、年龄大、高血脂、初诊视力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黄斑水肿严重对DR患者激光光凝术后的预后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和分析青岛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方法:该调查研究分两部分:调查青岛地区2859名6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和4275名3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眼科检查,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得其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他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了解情况。对所有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照相,按EDTR标准对DR严重程度分级。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DR,有临床意义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均归为需治疗组; 而轻中度非增殖期DR及无临床意义的糖尿病黄斑水肿均归为需观察组。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以确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需治疗率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估计调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后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

结果:2859名60岁以上居民中有334例(11.68%)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48(14.81%)名居民需治疗; 4275名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1097例(25.66%)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72(15.68%)例住院患者需要接受眼底激光或手术治疗。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以下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需治疗率明显相关,包括:年龄(51~60岁:OR, 1.68; 95%CI: 1.21~1.72; 61~70岁:OR, 1.55; 95%CI: 1.38~1.76); 病程(11~15年: OR, 2.61; 95% CI:1.51~4.72; 超过15年病程:OR, 4.15; 95%CI: 2.32~5.77); 血糖控制情况:(血糖控制一般:OR, 2.51; 95%CI: 1.98~3.92; 血糖控制差:OR, 4.69; 95%CI: 3.39~6.95);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了解情况(完全不了解:OR, 1.45; 95%CI: 1.21~1.95)。而性别,31~50岁及70岁以上年龄,<10年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和胰岛素治疗均与DR的需治疗率无关。

结论:青岛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和需治疗率较高。51~70岁年龄,超过10年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欠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了解是DR患者视网膜病变需治疗率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对51~7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宣传教育,建立规范的社区糖尿病筛查系统,对早期防控DR的高发病率和致盲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01/2020-10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就诊的204例T1DM患者,根据眼底表现将患者分为DR组(71例)和无DR组(133例),其中DR组包括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8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23例)。采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DR/PDR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R/PDR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T1DM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DR有关(P<0.05)。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合并高脂血症、DN、DPN与PDR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130,P<0.001)和HbA1c(OR=2.734,P<0.001)是发生DR的危险因素; 病程(OR=1.144,P=0.005)和合并DN(OR=6.500,P=0.001)是发生PDR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HbA1c预测DR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0.727,截断值分别为15.1a,8.2%,敏感性分别为50.7%、76.1%,特异性分别为86.5%、59.4%。病程预测PDR发生的AUC为0.713,截断值为18.5a,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60.4%。

结论:T1DM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发病年龄较晚有关。糖尿病病程和高血糖是DR的主要影响因素。HbA1c与DR的发生相关,DN与PDR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变化情况。

方法: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58例116眼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8眼,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度NPDR)41眼,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度NPDR)51眼,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重度NPDR)6眼,随访6~12mo,观察视网膜病变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视力、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4%、76.7%,其中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视力及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有效率均显著低于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无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稳定的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稳定或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2/2019-03本院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80例91眼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将其分为低视力组(最佳矫正视力<0.3)、正常组(最佳矫正视力≥0.3),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前后BCVA比较有差异(P<0.001),未见角膜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移位等严重并发症。低视力组年龄、近视时间、眼轴长度、术前眼压、角膜散光度、前囊口面积、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核分级及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变性、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轴长度>30mm、术前眼压≥21mmHg、角膜散光度≥1.30D、晶状体核分级Ⅲ~Ⅳ级、术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变性为影响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效果显著,但也受眼轴长度、术前眼压、角膜散光度、晶状体核分级、术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变性等因素影响而视力恢复不佳,术前应对此类因素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马来亚大学医学中心眼科门诊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和它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危险因素。方法:该横向研究包括100例近期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的200眼。采集有关的眼部和全身病史并对所有的眼进行彻底散瞳眼底检查。视网膜病变的状况根据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的结果进行分类。造成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是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的,P<0.05被认为有意义。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中,近期被诊断为糖尿病人群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为28%,Ⅱ型糖尿病患者中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36%)比Ⅰ型糖尿病患者高(24%)。在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社会经济状况、糖尿病类型和体重指数无关。糖尿病病史较长并控制不良的患者,高血压者,伴有神经病变者,高脂血症以及有吸烟史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明显高。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视网膜病变的基线筛查是可取的,因为早期发现,规律随访,合理的推荐给眼科医生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减少以及避免患者严重的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2-01/2016-09期间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摄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等作为分组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出现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发生率,将有意义的因素再次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所选的31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69例,不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4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显著相关(P<0.05),性别、是否吸烟、饮酒等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将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作为因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分组因素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病程增加、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与干预,采取措施控制血压稳定,减少肾脏损害可降低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同时减少糖尿病所引发的大血管病变,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04/08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82例203眼,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98眼)和非糖尿病组(非DM组,105眼),DM组患者按照白内障术后30mo是否发生PCO分为PCO组(26眼)和非PCO组(72眼)。比较DM组和非DM组术后PCO的发生及分级情况,分析术前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因素对DM组患者白内障术后PCO发生影响。结果:术后12、18、24、30mo,DM组患者PCO发生率分别为10.2%、14.3%、22.4%、26.5%,非DM组患者分别为2.8%、4.8%、10.5%、14.3%,两组患者PCO程度均逐渐加重,且DM组患者各时间点PCO程度均重于非DM组,(均P<0.05)。PCO组和非PCO组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情况均有差异(P<0.05),术前HbA1c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混浊程度较重,糖尿病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是影响PCO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因素及探讨康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01/2019-07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57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科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统计患者的DR的患病率,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R组和非DR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并对DR组患者给予康柏西普干预治疗,观察评估康柏西普对DR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诊断调查显示157例糖尿病患者中有DR患者44例63眼,患病率为28.0%。经单因素分析显示,DR组患者与非DR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教育程度、冠心病史、血脂病史比较无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程、年龄、眼科疾病史、降糖药服用情况、高血压病史比较有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长糖尿病病程、有眼科疾病史、有高血压病史、降糖药服用不规律均为糖尿病患者诱发DR的独立危险因素。DR组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患者的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厚度(PM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我院近期糖尿病患者伴发DR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疾病的诱发主要受到糖尿病病程(≥10a)、年龄(≥60岁)、眼科疾病史、降糖药服用情况、高血压病史等因素的影响。对DR患者给予康柏西普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视力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5.
蔡鑫  陆宇清  胡晨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503-150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04收治入院的1 013例T2DM患者病例资料,将DR患者纳入观察组,非DR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T2DM患者DR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经调查统计DR发生率为27.74%(281/1 013)。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2DM病程、血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以及24h尿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60岁、T2DM病程>10a以及血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肌酐和24h尿蛋白表达异常均是T2DM患者并发DR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T2DM患者并发DR风险较高,男性、年龄>60岁、T2DM病程>10a以及血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肌酐和24h尿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均可能是诱发D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于2016-11/2017-1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4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84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

结果: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4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35.7%,其中轻、中、重度非增殖期和增殖期DR患病率分别为68.3%、12.3%、5.0%、14.3%。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HbA1c、合并糖尿病足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该地区DM患者DR患病率较高,社区医生在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时,不仅应该敦促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测HbA1c,还应给予低龄、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素使用及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视乳头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乳头病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糖尿病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02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镜、视野计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我国现行的DR诊断分期标准对DR进行分期。统计分析糖尿病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以及糖尿病视乳头病变与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DR98例135眼有PD(32.4%),包括76眼发生缺血性视乳头病变,54眼发生视乳头水肿,5眼发生视神经萎缩。Ⅰ期DR糖尿病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为8.3%,Ⅱ期DR糖尿病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为21.1%,Ⅲ期DR糖尿病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为32.4%,Ⅳ期DR糖尿病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为44.8%,Ⅴ期DR糖尿病视乳头病变的发生率为76.2%。结论:糖尿病视乳头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糖尿病视乳头病变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延长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丁建峰  王大博  王玲  李芹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24-2126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
  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
  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