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血清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连续监测在骨科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骨科内固定术后疑似切口感染者54例,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33例),术前1 d及术后第1、2、3、5、7天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PCT、WBC、ESR、hs CRP。结果感染组术后第3、5、7天PCT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2、3天ESR、hs 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术后第5、7天ESR、hs CRP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PCT、WBC、ESR、hs CRP可以明确骨科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脊柱术后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白细胞(Presepsin)、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实施脊柱开放手术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291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9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在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清中PCT、CRP、ESR、Presepsin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均有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患者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对于脊柱术后感染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联合诊断符合率高达97.8%,四项指标中PCT单独诊断符合率最高,为95.4%。结论血清PCT、CRP、ESR、Presepsin水平可作为诊断脊柱术后感染的监测指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簕  杨波  尹飚  张志  张亮  唐龙  娄爱菊 《中国骨伤》2015,28(1):66-70
目的:评价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热患者血清PCT、CRP、ESR水平,以及WBC计数在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在术后早期(术后10 d内)出现发热症状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将58例患者分为发热并感染组(A组)和发热非感染组(B组),其中A组26例,B组32例。收集临床数据,比较两组间血清PCT、CRP、ESR,以及WBC计数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诊断术后早期发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结果:A组PCT、CRP、ESR高于B组(P<0.05),但是B组CRP、ESR仍高于正常范围。同时在A组中,PCT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要优于CRP和ESR。各指标ROC曲线分析示,PCT曲线下面积最大,CI 95%为0.81~0.98,WBC计数对应的RO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应各指标的截断点,CRP特异度最高为90.27%,ESR的灵敏度最高为88.50%。结论:对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发热患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合理选取监测指标对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感染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其中PCT受手术影响较小,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RP和ESR可作为初筛检测指标,WBC计数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折手术治疗后是否感染,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3例为术后感染者,对照组为未感染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4、7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PCT、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两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的变化状况,分析其与病情的关系。同时采用ROC曲线评估PCT、CRP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1天,两组患者PCT、CR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7天,观察组患者PCT、CRP一直处于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2ng/ml,CRP10mg/L为临界值,PCT、CR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PCT、CRP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3、0.866、0.962。结论 PCT、CRP联合诊断对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从而可用于指导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临床预防感染,并作为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创伤性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感染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组,另外选取80例同期入院治疗且未发生感染的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血液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PCT和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4天、第9天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未完全控制时,血清PCT水平持续升高并于术后第4天达到高峰,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感染控制后,PCT浓度明显下降,而CRP于术后第9天达到高峰,迟于PCT;观察组检测PCT、CRP阳性率分别为91.25%(73/80)、97.50%(78/8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8/80)、8.75%(7/80),P0.05。本次研究中以血清CRP≥50 mg/L、PCT≥10 ng/ml作为阳性诊断标准,PCT、CRP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95,检测CRP、PCT对创伤性感染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两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相比较,P0.05。结论检测创伤性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对及早诊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及治疗早期感染,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01—2013-04分别采用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3.5个月。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股骨近端锁定板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之间Harris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内固定术具有适应症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固定牢靠,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早期预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漏(A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01—2022-10行食管癌根治术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L组(20例)和非AL组(6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检测患者的CRP、PCT、ALB、IL-6水平。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CRP、PCT、ALB、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2组患者的CRP、IL-6水平均高于术前,ALB水平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AL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PCT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CRP、IL-6水平低于AL组,ALB水平高于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AL组术后CRP、ALB、IL-6水平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PCT高于术前,术后第3天和...  相似文献   

8.
交锁髓内钉治疗GustiloⅢ a、Ⅲ 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GustiloⅢ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GustiloⅢ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32例,Ⅲa型21例,Ⅲb型11例。其中30例予急诊清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2例Ⅲb型骨折予外固定支架固定,创口修复后二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14~23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按Johner-Wruh评分,优18例,良12例,中2例,优良率为93.75%。所有病例未发生深部感染、骨不连、锁钉及髓内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GustiloⅢ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0-02间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行内固定术治疗的84例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锁定加压钢板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第7天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疗效和手术前后的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随访6个月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锁髓内钉组术后第7天的VAS评分低于锁定加压钢板组,末次随访时的疗效优良率和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均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干骨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踝关节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进型交锁髓内钉(Ⅱ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我院骨科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67例,其中采用改进型交锁髓内钉(Ⅱ型)内固定术治疗患者28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39例(普通钢板固定组),对比及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和治疗经验。结果接受改进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的钢板内固定,具体表现在前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后者(所有P0.05)。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中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普通的股骨干骨折,采用传统的普通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应尽量少用;改进型交锁髓内钉(Ⅱ型)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符合快速康复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作为感染指标在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7—2018-03行内固定术与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7例骨科疾病,36例内固定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术感染组),57例内固定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术未感染组),24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关节置换术感染组)。常规检查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比较内固定术切口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内固定术切口感染组与关节置换术感染组PCT水平并评价其在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中的诊断效能。结果内固定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PCT、CRP、NEU水平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内固定术后PCT的截断点值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45 g/L、0.723。内固定术与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PCT、CRP、NEU、WBC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用于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诊断但需结合截断点值,其诊断效能一般且弱于CRP。PCT无法甄别内固定组与关节置换组感染的类别及严重程度,对于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同时间开始负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自2013-04—2015-04共收集60例符合标准的胫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不同时间负重的研究,随机分为A、B 2组,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A组骨折愈合时间(22.3±11.2)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18.1±10.4)周,A、B 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和第6周开始负重对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2例骨不连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骨折愈合。结论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第2周和第6周开始负重在骨折愈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磁力导航髓内钉与传统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74例,其中行磁力导航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35例(导航钉组)和行传统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39例(传统髓内钉组),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5个月。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总手术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功能评分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导航钉组的总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床负重时间均少于传统髓内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义(均P0.05)。两组术后马元璋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43%vs 94.88%,P0.05)。导航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交锁钉组,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4%vs,35.90%,P0.05)。[结论]与用传统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相比,磁力导航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定位准确、损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077-1081
[目的]比较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术与克氏针固定术治疗OBrienⅡ、Ⅲ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5例OBrienⅡ、Ⅲ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例,年龄6.8~16岁,平均11.6岁,均为闭合性损伤,术前均无桡神经损伤和肘部其他骨折脱位表现。根据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将患儿分成弹性髓内钉固定组16例和克氏针固定组1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桡骨头骨骺早闭、骨折复位效果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各出现桡神经麻痹1例,3个月内自然完全恢复。术后均为无切口感染、针尾或钉尾刺激等并发症。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Metaizeau骨折复位评定标准,克氏针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率(73.68%)和弹性髓内钉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率(81.2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弹性髓内钉固定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高于克氏针固定组(6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BrienⅡ、Ⅲ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时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或克氏针固定均可达到满意的骨折复位与愈合。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且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非扩髓交锁髓内钉(Unreamed Tibial Nail,UTN)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GustiloⅠ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入的90例GustiloⅠ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分为采取UTN治疗的UTN组48例及采取MIPPO治疗的MIPPO组42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C臂照射次数、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TN组手术时间长于MIPPO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MIP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Johner-Wruh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UTN组骨折畸形愈合率高于MIPPO组,创口感染发生率低于MIP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ustiloⅠ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中UTN与MIPPO均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前侧入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5—2013-08分别采用MIPPO技术、顺行髓内钉内固定与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干骨折54例,MIPPO组21例,顺行髓内钉组18例,逆行髓内钉组15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 3组术中出血量(F=72.040,P0.001)、骨折愈合时间(F=9.351,P0.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IPPO组手术时间较顺行髓内钉组和逆行髓内钉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783,P=0.058)。54例均获得平均18.9(11~39)个月随访。MIPPO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顺行髓内钉组和逆行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顺行髓内钉组和逆行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侧入路MIP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避免了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缺点,也避免了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而且操作简单,学习曲线较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11—2019-01间兰考县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钢板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肱骨外科颈骨折,均有较好的效果。但髓内钉内固定术的创伤小、骨折愈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开放性胫骨骨折自外支架更换为内固定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98侧患肢)以外支架为初期固定手段的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9例(31侧患肢)由于患者主观不适、钉道反应、Schantz针松动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原因,在伤口愈合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绝对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后,更换为内固定(试验组);65例(67侧患肢)未更换为内固定(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第1次清创时间、初始病原菌类型、接受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肢体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GustiloⅢ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试验组,两组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计算两组患者总体感染发生率;分别比较两组不同骨折分型患者以及接受过植皮或皮瓣移位手术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记录感染患者病原菌信息,并与初始病原菌进行比较;记录试验组患者使用不同内固定物发生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7%(3/31)和9.0%(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09)。Ⅰ、Ⅱ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试验组和对照组ⅢA型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3%(1/7)和6.3%(2/32),ⅢB型分别为50.0%(2/4)和14.3%(2/14),ⅢC型分别为0和16.7%(2/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09,P=0.476;χ2=2.168,P=0.141;χ2=0.361,P=0.548)。发生感染的患肢中,仅试验组1侧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术前原始致病菌一致。接受植皮或皮瓣移位手术的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3%(2/6)和13.3%(2/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9,P=0.303)。试验组更换为内固定后,采用髓内钉者(11侧)无1例发生感染,而采用钢板(20侧)的患者中4侧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0%。结论多数情况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自外支架更换为内固定是安全的。但针对初始创伤伴广泛而严重软组织损伤者,特别是GustiloⅢ型骨折且通过皮瓣或植皮修复获得创面愈合者,术前必须仔细评估患者软组织条件,谨慎选择内固定物类型,术中对软组织进行精细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后预防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5例因Stanford B型动脉夹层择期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为预防组46例和非预防组4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3天两组CRP、PCT、WBC、ESR值较术前均明显的升高(P0.05),且非预防组CRP、PCT、WBC、ESR高于预防组(P0.05);术后第1、3天两组IL-6、TNF-ɑ较术前均明显的升高(P0.05),且术后第1、3、7天非预防组IL-6、TNF-ɑ明显的高于预防组(P0.05);术后第1、2、3、4、5天两组体温较术前均明显的升高(P0.05),且非预防组体温值明显的高于预防组(P0.05);非预防组术后感染率14.29%高于预防组的85.71%(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炎症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一期与二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一期清创、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一期内固定组),22例行一期清创、二期交锁髓内钉固定(二期内固定组)。观察两组患者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内固定组在伤口一期愈合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优于二期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二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安全有效,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与二期内固定相比,一期内固定治疗更能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费用更加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