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497例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在妊娠各期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妊娠期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6年1月-6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49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164例,中孕组174例,晚孕组159例和健康对照组159例,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妊娠各组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T、AP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FIB和D-D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正常孕妇的血浆PT、APTT、TT、FIB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落在现行正常人群的参考区间,而FIB和D-D在不同孕期的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杭州地区正常孕妇妊娠期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建立不同孕期正常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对正常妊娠妇女90例、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妊娠期妇女9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100例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和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两组妇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正常非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FIB及D-二聚体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浆FIB、D-二聚体的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比较,PT、APTT均缩短(P<0.01)。结论:动态监测孕妇血浆的凝血指标,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5例RA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RA相关实验室指标RF、ESR、CRP。结果: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F,ESR,CRP有相关性。结论: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RA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比值的价值。方法选取鞍山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间段收治的50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计算D-二聚体/FDP比值,并对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FDP水平以及D-二聚体/FDP比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84.12±55.03)μg/L,对照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63.35±52.65)μ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浆FDP水平为(9.78±0.91)μg/L,对照组患者血浆FDP水平为(10.11±1.01)μ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FDP比值为69.07±6.01,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FDP比值为64.40±5.12,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FDP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FDP比值较陈旧性脑梗死患者高;D-二聚体/FDP比值在临床诊断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依次纳入我院内科住院且血浆D-二聚体升高者503例,正常者112例,并分为老年升高组、非老年升高组和正常对照组。分析3个组的血浆D-二聚体与临床各因素、老年常见疾病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升高组升高的血浆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g)、血清C反应蛋白(CRP)显著正相关;并与FDP呈线性相关(P=0.000),与Fig有线性相关趋势(P=0.052);各种疾病对其影响大小依次为: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型心绞痛。结论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及意义,其与静脉血栓性疾病关系最大,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ACCP)及凝血指标在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组)、单纯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单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每组60例。检测各组外周血IL-6、RF、ACC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结果 IL-6、RF、ACCP水平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类风湿关节炎组、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明显高于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L-6、RF、ACCP及凝血指标检测能够反映冠心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60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PT、APTT和TT结果均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明显异常,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指标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抢救、治疗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进行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晚期妊娠孕妇1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两组凝血四项(PT、APTT、FIB、TT)、FDP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PT、APTT、TT检测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FIB、FDP及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与正常非妊娠妇女相比,妊娠晚期妇女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最大程度地降低临床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应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临床上应对分娩前孕妇进行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5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及50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凝血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明显上升,抗凝血酶Ⅲ、凝血因子Ⅱ的浓度有所降低;经治疗后1、3、7 d, 动脉血pH值、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血液的高凝状态有所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各凝血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血浆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PaO2与血浆D-二聚体、FIB、FD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PaCO2与血浆D-二聚体、FIB、FD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高凝状态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中给予患者适当的活血抗凝治疗对改善患者转归与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与下肢骨折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是否存在相关性及临床监测意义。方法筛选我科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110例,其中确诊DVT阳性者45例,DVT阴性者65例,入院后抽血检查FIB与D-D,比较DVT阳性组(实验组)和DVT阴性组(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有无存在差异,把确诊DVT患者给予一致的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后3、7、11、19天再次测定FIB与D-D。结果老年人下肢骨折后DVT阳性者与DVT阴性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数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与下肢骨折后发生DVT存在相关性。联合监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并发DVT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于DVT阳性组给予治疗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两者临床监测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超敏CRP(hs-CRP)、类风湿因子(RF)和全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RA患者、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0例骨关节炎(OS)、20例干燥综合征(SS)、20例结缔组织病(CTD)与4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CCP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RF的浓度;用全自动动态血沉仪LG-E&H-20检测ESR,并进行比较。结果:RA患者抗-CCP、hs-CRP、RF和ESR明显高于各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RA的敏感性达到70%,特异性98%。结论:联合检测血液中抗-CCP、、hs-CRP、RF和ESR,可提高对RA的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雷公藤制剂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O"(ASO)、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的影响。方法将141例RA患者按病程分为A、B、C 3组,每组再按病情分为湿热型和寒湿型。湿热型用自制黄藤酒和痹症1号方治疗2周,寒湿型则用黄藤酒和痹症2号方治疗2周。对治疗前后的3组RA患者进行ESR、CRP、ASO、RF和抗-CCP检测。结果 3组RA患者治疗后ESR、RF和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10例抗-CCP阳性RA者,治疗后抗-CCP水平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复方雷公藤制剂能够改善RA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对活动期RA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RA-ILD)的临床特点,为早期发现并诊断RA-ILD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61例。根据RA患者是否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分为观察组RA-ILD和对照组RA,分析比较2组临床资料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包括发病年龄、病程、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结果RA-ILD组的发病年龄比RA组早,CCP、CRP、ESR、IgG均比RA组水平高(P<0.05),而2组在性别、病程长短、RF、IgM、IgA、Plt、H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中发病年龄早及CCP、CRP、ESR、IgG水平高的患者,易并发肺间质疾病。  相似文献   

14.
娄峻  王永利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744-174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浆FIB、FDP及D-二聚体病理变化。方法:选择健康组非妊娠妇女80名,正常妊娠组62名,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32名、中度40名、重度28名,分别同时测量血浆FIB、FDP及D-二聚体值。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血浆中FIB、FDP及D-二聚体的测定值明显高于健康非妊娠组及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妊娠期高血压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早期预防、发现、治疗及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DIC与子癫形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0例RA患者及60例非RA患者,测定其抗CCP抗体和RF水平,评价对R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阴性组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疾病活动指数(DAS)。结果抗CCP抗体的特异度为92.9%,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有任何一种及以上阳性的灵敏度最高,为95.5%。抗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D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对诊断RA有意义,抗CCP抗体与RA的活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CD63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诊断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50例作为观察组,检测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RP、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和CD63,与健康对照组患者(50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各指标明显升高,RF(t=-12.671,P<0.05),ESR(t=-24.155,P<0.05),CRP(t=-5.613,P<0.05),CD62p(t=-4.785,P<0.05),CD63(t=-3.5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CD62p、CD63在RA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能够反映患者的疾病进展状态,结合应用RF、ESR检测,能够提高RA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7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炎性指标,并与42例中青年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男性患病率高,急性起病多,首发肩、膝大关节者较多(48.7%),其关节疼痛数、关节畸形数、关节晨僵时间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明显重于中青年组,老年组血沉(ESR)高于中青年组(P〈0.05),类风湿因子(RF)检出率低,C-反应蛋白(CRP)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无统计学意义,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病变、骨关节炎的患者明显增多。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多见,其发病形式、关节受累严重程度、并发疾病与中青年患者显著不同,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84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塞来昔布+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TNF-α拮抗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感染、肿胀等)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关节症状改善情况(28个关节压痛和肿胀数、疼痛程度、晨僵时间);分析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与辅助性T细胞Th17比例、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细胞介素(IL-17)、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治疗后研究组关节压痛数、肿胀数、VAS评分及晨僵时间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TGF-β、IL-17、CRP、RF和ESR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Treg/Th17水平升高,TGF-β和IL-17水平均降低,CRP、RF、ESR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1例上呼吸道感染和1例消化不良,研究组出现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注射部位肿胀及1例腹泻,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受损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可有效改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炎性指标,纠正Treg/Th17失衡,临床治疗仍需要重视其致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吴风  沈洪远  丁卉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23-2424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水平的检测,研究其与RA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及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采集84例RA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2组血清中HCgp-39含量、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A患者血清HCgp-39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非RA患者和健康人,且与血沉、C反应蛋白,IgM型类风湿因子水平等活动性指标高度相关。结论 HCgp-39水平与RA疾病活动性相关,监测其浓度变化有助于发现骨关节破坏和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