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硼矿石粉在通江河道有螺地区灭螺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硼矿石粉对通江河道有螺地段的灭螺效果 ,我们选择了通江河板桥段两岸有螺地带进行了灭螺试验 ,并用五氯酚钠作对照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选用天然硼矿镁石 ,产地西藏 ,白色块状 ,元素包括 :Fe 0 .0 8、Al 0 .7、Ca 2 .0、Mg大量、Mn 0 .0 1、Na2 O、0 .0 5、As 0 .0 1、B 10。五氯酚钠为天津大沽化工厂生产。1.2 方法 选择通江河板桥段两岸有螺地带 ,以东西两岸自然分成 2块 ,每块面积 33 35 0 m2 ,试验块内草量中等 ,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为 4.34只 /框 (每框为 0 .1m2 ) (西岸 )、4.2 1只 /框 (东岸 …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太湖流域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时空变化规律,为建立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资料,描述历年有螺环境变化趋势,并采用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法探测有螺环境聚集区域。结果 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数呈单峰分布,于1970年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62.68%的有螺环境在发现后10年内被消除,其中当年发现并被消除的有螺环境占38.24%。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显示,1970–1980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昆山市、吴中区和相城区,1990年高密度聚集区转移到宜兴市;随后有螺环境聚集范围逐渐缩小,总体呈现从太湖东北部向西部移动。1970年后新发现的有螺环境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发现4个聚集区。现有钉螺环境中,新现有螺环境主要分布在虎丘区(东渚镇)、吴中区(光福镇)、太仓市(沙溪镇)和金坛区;复现钉螺环境分布较分散。结论 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在时空上呈现聚集性分布,新现和复现有螺环境监测和预测将是今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奉化市位于浙东沿海。有9个乡镇65个村为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历史有螺面积60万m^2,有历史病人3429人。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阻断传播标准。1990年、1995年曾两次杏到遗漏螺点3个,面积1490m^2,现已连续8年未查到钉螺.其它绝大部分历史有螺区已无螺20年以上。毗邻县市无钉螺,接壤地区有大块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相隔。防治成果巩同.疫情稳定。  相似文献   

4.
奉化市位于浙东沿海,有9个乡镇65个村为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历史有螺面积60万m2 ,有历史病人3 42 9人。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阻断传播标准。1990年、1995年曾两次查到遗漏螺点3个,面积14 90m2 ,现已连续8年未查到钉螺,其它绝大部分历史有螺区已无螺2 0年以上。毗邻县市无钉螺,接壤地区有大块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相隔。防治成果巩固,疫情稳定。现行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复杂,投入大。而近年来实际投入减少,查漏、漏查现象较多,效益差。为了提高监测质量,节省投入,作者等进行了已无钉螺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方法探讨,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5.
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安徽省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的相容性,探索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6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0只.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以相同方法感染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22~24℃温度下饲养90d.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 在1:20组和1:40组中,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被日本血吸虫成功感染,而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感染成功.至观察期结束时,无论是自然死亡率还是感染后死亡率,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均显著低于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P<0.05),而后两地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当地钉螺与日本血吸虫不相容可能是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有7个县18个村系无病有螺区,其中山区占88.9%,坝区占11.1%.本文对永胜和丽江县无病有螺和有病有螺村的钉螺进行了血吸虫感染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均可感染血吸虫毛蚴.说明无病有螺区潜在血吸虫病流行可能,应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对湖沼地区垸内有螺环境进行分类定级, 以提高查螺工作效率, 实现有螺环境分类管理。方法 方法 选择湖 北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 对其有螺环境按500 m为段进行分段, 采用系统抽样法, 以 50 m和10 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按是否发现感染性螺点、 有无野粪污染对有螺环境进行分类, 统计两村各类有螺 环境处数及面积。收集荆州市近5年来感染性螺点数据, 按钉螺平均密度对有螺环境进行分级, 探索有螺环境级别与感染 性螺点数和有螺框出现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果 荆州市近5年来共有1 967处感染性螺点, 有螺环境级别与有螺框出现率呈 正相关关系 (rs= 0.77,P<0.01), 有螺环境为5级时, 感染性螺点数构成比为3.1%, 有螺环境为2~3级, 感染性螺点数构成 比达56.3%。两试验村共有39处有螺环境, 1、 2、 3类环境分别为1、 18、 20 处, 面积分别为1 080、 51 640、 41 220 m2 。50 m设 框与10 m设框查出的有螺环境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4.667,P>0.05), 但后者查螺用时约为前者的3倍。结论 结论 对垸内有螺环境采用分类定级的查螺模式, 可掌握查灭螺重点。分段定框查螺可节省查螺时间和人力资源, 提高工作效 率, 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的螺情分布现状, 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垸内有螺环境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泰州市历史有螺环境和改造情况,评估钉螺控制现状。方法查阅历史资料,调查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历史有螺环境分布情况分析。结果全市历史有螺环境7 822个,面积4 252.98 hm2。历史有螺环境I、II、Ⅲ、IV类分别占总环境数的28.3%、2.4%、19.4%、49.9%。现有钉螺环境2个,面积3.60 hm2。结论泰州市螺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大部分历史有螺环境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须继续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徽省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简称"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为制定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4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只,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内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感染时间为4小时,感染时的温度为24~28℃。以同样方法感染该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宣城市有螺有病地区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常温下饲养60天,观察有螺无病地区和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在1∶20(钉螺/毛蚴)组和1∶40(钉螺/毛蚴)组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成功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而有螺有病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5.89%(2/51)和16.67%(7/42),且两组中有螺有病区钉螺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观察期结束时,在1∶20(钉螺/毛蚴)组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7%(154/200)和74.5%(149/200),两地钉螺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661,P>0.05);在1∶40(钉螺/毛蚴)组中,两地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1%(162/200)和78%(156/200),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7,P>0.05)。结论尽管本研究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未能成功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但今后仍需加强有螺无病地区输入性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大山区(云南和四川省)有钉螺而无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及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选择大山区4个有代表性和螺无病村的钉螺,以所在省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进行群体感染,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40和1:90。结果:4个有螺无病村的钉螺均能为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其中,四川省两个有螺无病村钉螺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可发育至尾蚴阶段。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在适宜的环境和一定数  相似文献   

11.
鄞县原有血吸虫病流行乡镇19个,流行村86个,属山丘型轻流行区。1956年首次发现钉螺,1972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末次查到钉螺为1983年,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6年开始监测工作。全县累计历史有螺点(条、块)1080个,有螺面积711863m~2。为掌握历史有螺环境的变动情况,我们于1989年9~11月,对全县的历史有螺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 1 调查方法 1.1 制定历史有螺环境现状的三个标准: 1.1.1 未改变 指历史有螺环境虽经过反复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扬州市所辖的邗江县,共有3333.6万m~2江滩,已围垦2000万m~2,余下1333余万m~2江滩年年查到钉螺,年年灭螺,屡灭不净,其中易感地带面积6.7万m~2(有阳性钉螺),1992年还发生2例“急感”病人。为探讨有螺江滩灭螺结合综合开发新路子,该县在省、市血防部门的支持下,从1990年起选择沙头、六圩两乡之间的一块螺情复杂的江滩作为科学防治、综合治理试点,亦是省江滩试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溧阳市历史有螺环境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溧阳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 ,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全市有 16个血吸虫病流行镇 (场 )、83个流行村 ,历史有螺条块 15 5 8个 ,历史有螺面积 92 8.5 0 hm2。经过反复防治 ,于 1976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并于 1997年通过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省级考核。为了确定“达标”后防治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 ,科学制订血吸虫病监测巩固工作方案 ,我们于 1999- 2 0 0 0年对历史有螺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1.1 制订环境分类标准 根据历史有螺环境生态条件及地形地貌特征 ,制订分类标准。 类 :历史有螺环境已彻底改变 ,…  相似文献   

14.
溧阳市历史有螺环境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溧阳市历史有螺环境改造现状,为今后的查、灭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血防历史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所有历史上查有钉螺的环境改造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历史有螺环境1 527个,面积914. 50 hmz,分布于17个镇(单位),按改造程度分为I、Ⅱ、Ⅲ、Ⅳ类,其环境数构成比分别为3. 93%、70. 92%、23. 51%和1.64%。结论历史有螺环境改造现状调查的资料可用于指导钉螺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5.
对常熟市1976年以来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全市16个镇查出有螺环境425个, 有螺面积124 893 m2 , 历史有螺环境和有螺面积改造率达76.71%和86.92%。其中沟渠、 池塘、 田地的改造率分别为98.17%、 97.93%、 95.04%, 河道的环境改造率为28.23%。提示需积极开展对历史有螺河道的环境改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观察不同剂型灭螺药在湖沼地区水位不稳定沟渠的现场灭螺效果,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选择荆州市江陵县一条有螺排水渠作为试验现场, 分为6段; 除一段为空白对照组, 仅观察钉螺自然死亡率外, 其余 5段作为观察组, 分别施用4%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 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26 %四聚· 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施药前后均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 观察灭螺药物近期和远期 效果, 并比较水位线上坡面与水位线下沿边水体钉螺死亡率。 结果 结果 各观察组水位线上坡面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 79.52%~97.87%, 施药后15 d为90.43%~96.30%, 与灭螺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各观察组水位线 下水体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17.11%~50.00%, 均低于各组水位线上坡面钉螺死亡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施药后15 d, 钉螺死亡率为9.43%~95.24%, 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26% 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50% 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组钉螺死亡率低于水位线上坡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与灭前比较, 灭螺后6 个月各观察组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为70.21%~78.98%。结论 结论 粉剂与颗粒剂适用于无水或有水环境灭螺, 悬浮剂与可 湿性粉剂适用于有水环境灭螺。  相似文献   

17.
本县横溪乡为无病有螺地区.在该乡云台山坡,发现一处有螺湿地,螺情十分奇异.  相似文献   

18.
山丘地区现场灭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适合山丘地区的灭螺方法。方法采用单纯灭螺法、复合灭螺法和改良灭螺法分别对1000 m2的有螺面积进行灭螺,比较3种灭螺方法的用工投入和1年后的灭螺效果,并于2006年和2007年采用改良灭螺法进行了扩大灭螺试验。结果单纯灭螺法、复合灭螺法和改良灭螺法的用工投入分别为1.5、75工和22工;1年后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25%、100%和100%;改良灭螺法扩大灭螺有螺面积压缩率为96.48%,以往单纯灭螺法的灭螺效果为36.47%,改良灭螺法的灭螺效果比单纯灭螺法提高了164.54%。结论单纯灭螺法因效果差而不可取;复合灭螺法投入大,且易损坏农田设施,很难广泛应用;改良灭螺法投入适中,简单易行,效果理想,可广泛应用于山丘地区灭螺。  相似文献   

19.
黄山市所辖三区四县均为原是山丘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1993年全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全面进入巩固监测阶段。几年来,各县区始终坚持以螺情监测为重点开展监测工作。为核实各县多年监测结果,从1997年开始,由市血防所统一组织各县区专业技术骨干,分别对7个区县的重点地区开展螺情监测。监测方法与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了解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的影响因素, 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收集荆门市1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乡 (镇) 实施沟渠硬化灭螺工程和螺情资料, 统计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 分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果 结果 共调查151条硬化沟渠, 71条沟渠钉螺复现, 复现沟渠条数占 47.02%。钉螺面积灭光率为78.79%。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为上游螺区扩散、 硬化沟渠破损、 工程前未药物灭螺和施工带入钉螺等。结论 结论 单纯硬化有螺沟渠并不能彻底消灭钉螺; 科学规划沟渠硬化工程、 工程前药物灭螺和加强工程后期维护是提高灭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