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具有患病率高、破裂率高、破裂后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探讨其形成和破裂的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炎性反应介导的血管壁病理性重塑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机制。作者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炎性反应机制、高分辨率磁共振的评估、潜在治疗药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在Moyamoya综合征患者中患病率约14.2%,而其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仅约5%[1]。相对于普通颅内动脉瘤患者,Moyamoya综合征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更差,所以防治此类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再破裂显然非常重要。目前合并Moyamoya综合征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有两种,即外科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者为常规治疗方法,但由于颅内动脉瘤多存在于复杂及脆弱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1],其中,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所占比例约为6.2%~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一种病理性膨胀,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1]。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1-4]。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总患病率高达7.0%~[5]。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  相似文献   

5.
朴健民  邬巍  徐宁  罗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94-4596
随着CTA、MRA、DSA检查的普及率升高,检查中偶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概率增高。据统计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1,2〕。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诊断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72个未破裂动脉瘤),其中包括2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检查中偶然发现伴随的非责任动脉瘤患者。这些未破裂动脉瘤均经头部CTA或DSA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动脉瘤组,208例非颅内动脉瘤的其他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瘤组年龄更高,吸烟史、高血压和女性绝经史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和女性绝经史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和女性绝经史可能是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患病率较高,一旦破裂会导致较高致残、致死率的疾病,通过合适的影像学方式检出颅内动脉瘤、进行风险的评估,并精确指导治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尚无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判读规范,因此,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动脉瘤的影像学判读规范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在2%~4%之间.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逐年增高.动脉瘤自然病程的研究对于神经外科医师评价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与未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在自然病程上有着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瘤的年破裂率在0.066%~2%之间.影响动脉痛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生长部位、是否为多发性、生长速度,以及症状和患者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和吸烟史等.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0%^[3]。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相似文献   

10.
过去认为 ,无症状动脉瘤年破裂率是 1%~ 2 % ,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国际研究的结果是 ,无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史者小动脉瘤年破裂率仅 0 0 5 % ,>10mm的动脉瘤和有SAH史者为0 5 %。无症状动脉瘤选择性手术夹闭破裂出血率为 10 9% ,死亡率为 3 8%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后破裂率为 4% ,死亡率为 1% ,完全闭塞率仅为 5 2 %~ 78%。对动脉瘤进行筛查是有益的 ,但由于动脉瘤患病率差异大 ,破裂率低 ,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尚不足以排除小动脉瘤 ,且未破动脉瘤选择性手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筛查的适应证和费用效率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1.
<正>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人群患病率为3.2%[1],年破裂率约为1%[2]。虽然破裂率不高,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导致灾难性后果,1个月内病死率高达35%[3]。尽管诊断方式和治疗措施不断改进,但IA生成、发展和最终破裂出血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预防IA的发生。人类动脉瘤和动物动脉瘤模型研究表明,炎性反应介导的血管病理重构  相似文献   

12.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2.5cm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在临床上,巨大动脉瘤虽仍可分为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但后者的年破裂率显著高于直径〈1.0c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1%),且破裂后病死率高。在确诊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中,年出血率达8.6%,5年内的出血率〉40%。  相似文献   

13.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目前仍不清楚,对这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多争论.文章回顾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因素、诊断和治疗的风险效益评估,旨在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各地不等,总体呈上升趋势.动脉瘤破裂和再破裂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诊疗技术的进展,颅内动脉瘤的预后日趋良好,病死率和致残率已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病人被检测发现,如何准确评估其破裂风险并适时进行外科干预成为神经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近10年来研究显示: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可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机制及手术疗效。在体测量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较困难,基于影像学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成为临床研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方法。因此,综述数值模拟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和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现状和进展,并强调其在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预防和减少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09年12月之间35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护理经验,将诱因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护理对策.结果 35例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诱因包括高血压、用力排便、情绪异常、吸烟、季节变换等,并且针对上述诱因进行相应护理是护理的重点.结论 控制血压、心理护理、合理饮食指导、绝对卧床休息和预防呼吸道疾病是预防和减少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未破裂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未出血的动脉瘤。该类动脉瘤虽未破裂,但都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破裂风险因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应通过综合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来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UIA诊疗指南推荐。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十三五"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该指南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撰写,旨在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UIA的规范性诊疗。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病人的病死率上升,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成为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CTA、DSA等检查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所增加。目前,CTA作为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该文将综述CTA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综述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几何形态对颅内动脉廇破裂风险的影响研究进展。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血管痉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血流动力学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这取决于载瘤动脉的几何形态,因此,筛选特定载瘤动脉几何形态参数作为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有利于指导临床有动脉瘤破裂风险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