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7例肿瘤大小平均为3.1±1.6cm;平扫T1WI表现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时,13例动脉期瘤灶周边薄边环形强化,4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强化不明显,17例病例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时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其他征象包括:13例有病灶周围胆管扩张,4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6例有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本组17例病例采用PQ-2000s单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显示肿块呈不规则形态(13例)或类圆形(4例),58.8%患者病灶呈低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尤明显强化或边缘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强化逐渐明显,部分病例有逐渐填充趋势;肿块多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肝门淋巴结肿大、附近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扫描有较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AFP等检查可与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等肝内其他占位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以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诊断,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CT扫描结果发现患者肿块呈现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34例患者病灶边界较不清晰,延迟后有37例患者扫描内部强化显著,肿块呈现出向心性强化;MRI扫描结果发现肿块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36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处强化;与单纯CT诊断相比,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可明显提高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早期病症诊断率,该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阮海威 《河北医学》2005,11(11):991-99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其中10例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例均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11例病灶强化更明显,延迟期11例病灶均持续强化, 8例可见胆管扩张.结论: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和延迟期持续强化以及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肿瘤大小约2.8~9.5cm,平均(5.6±1.1)cm。20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3例有包膜回缩征,7例有淋巴结肿大,7例有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侵犯,4例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19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3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余帮龙  母其文  张福洲  祝林 《西部医学》2017,29(9):1307-1310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LAVA序列及其重建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影像资料。均作CT平扫及增强、MRI常规平扫检查并运用MRI中的LAVA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观察CT及MRI平扫图像特征和各期强化特点。结果 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平扫均呈低或稍低密度,MRI平扫其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22例可见病灶中心斑片状或条状较低信号,经CT发现16例周围胆管扩张,T2WI则发现19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而经LAVA及其重建发现22例胆管扩张。MRI中32例在平衡期强化向中心扩大。仅4例在强化平衡期未向中心扩展,而在CT增强中,有6例无向心性强化。包含LAVA序列及其重建的MRI诊断符合率达到91.6%。结论 MRI的LAVA序列及其重建可以发现较细的胆管扩张,其扫描速度快,可很好地显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强化特点。是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型)7例,肿块内及周围伴有条状、管状肝内胆管扩张2例,肿块内钙化2例;不规则树枝状肿块(胆管周围浸润型)3例,均伴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腔内结节状肿块(腔内结节型)1例。动态增强:5例肿块型扫描早期呈边缘强化,延迟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2例肿块型动脉期显著强化,极度延迟强化,未出现延迟完全充填。胆管周围浸润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延迟期呈稍高密度,周围扩张胆管呈放射状至截断,胆管壁可见增厚强化并向肿瘤外聚拢而成星芒状。腔内结节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延迟呈低密度。其他征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病灶所在肝叶萎缩3例,邻近肝包膜皱缩2例,门静脉侵犯表现为线样征2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张善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8-144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3个病灶呈低密度,1个病灶呈高密度,3个病灶未能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周边不完整薄环状或厚环状增强,3个病灶均匀增强呈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6个病灶不定形轻度增强呈低密度,8个病灶明显增强,呈相对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此期病变检出率为100%。8例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6例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2例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肝内与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 肿瘤大小约1.5~13 cm,平均(5.8±2.1)cm.15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5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13例有淋巴结肿大.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20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6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结果1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形成型12例,管壁浸润型1例,腔内生长型2例。肿块形成型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肿块10例,等密度肿块2例;动态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肿块周边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延迟期4例均匀性强化,2例不均匀性强化,1例肿块中央始终无强化。3例动脉期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进一步强化;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开始强化;延迟期增强。围管浸润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的增厚;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强化结节;1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胆管扩张,未见肿块。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均为大片低密度灶,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6例,轻度强化14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及病灶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限型5例,分别位于腹膜后(n=3)、肠系膜(n=1)、盆腔(n=1),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伴有"卫星"灶,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3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各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其中4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MRI检查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结论腹盆部Castleman’s病少见,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但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研究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方法,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诊断,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并对单纯CT诊断、单纯MRI诊断及CT联合MRI诊断的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为有效的诊断措施.结果 42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CT平扫显示肿块为低密度,且其中36例患者病灶边界不清晰;MRI扫描发现肿块在T2WI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而在T1WI则表现为均匀性信号;其中37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强化;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5.39±0.25)cm,漏诊2例.CT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6.19%,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8.57%,CT联合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95.24%,单纯CT诊断和单纯MRI诊断符合率均显著低于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诊断中应用CT联合MRI诊断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早期病症诊断率,确保患者实现尽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即CT联合MRI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I检查,2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75%),位于右叶8例(25%)。影像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规则分叶形,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周边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胆管细胞癌多期CT增强扫描特征,为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经病理证实70例胆管细胞癌CT影像学资料,观察CT平扫、多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单发胆管细胞癌70例,肝左叶发病居多(占64.29%),病灶直径平均6.5cm;伴肝内胆管结石25.71%,伴肝左叶萎缩20.00%。CT平扫显示肿块型45例,占64.29%,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动脉期显示病灶无强化14例,边缘轻度强化28例,静脉期显示病灶中心进一步网状强化14例,延迟期显示线状或不均匀网状持续强化18例;腔内生长型19例,平扫显示肝门部周边软组织肿块存在,动脉期显示肝门不周边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静脉期则进一步强化,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浸润型9例,平扫显示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期肝内胆管壁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则缓慢持续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胆管细胞癌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利于胆管细胞癌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强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病人25例,全部做平扫加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结果25例平扫均见肝内略低密度肿块(左叶15例,右叶10例),动态增强肿块内部分呈明显低密度,肿块周围不完全线样强化15例(60%)。低密度肿块影内无定型强化区13例(52%),线样分隔结构10例(40%)。延迟5~8分钟扫描,肿块强化较动态扫描明显18例(76%),等密5例,低密2例。结论CT延迟扫描肿块内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典型特征,应可作为与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与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例25例,所有25例病例均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7例(76%),位于肝右叶8例(24%)。影像学上病灶呈肿块型15例(60%)、浸润狭窄型5例(20%)、腔内生长型3例(12%),有2例(8%)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形。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以边缘为主的轻度强化,延迟后扫描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内部出现分隔状、片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重要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