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低剂量茶碱、吸入激素对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68例轻、中度的哮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低剂量茶碱和吸入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剂量茶碱联合吸人激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肺功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奇霉素联合低剂量茶碱、吸入激素对哮喘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茶碱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SFC)对哮喘患者临床控制情况、肺功能和诱导痰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146例哮喘患者使用茶碱缓释片(200rag,每日2次),联用SFC(50/250txg,每日2次),治疗24周,记录治疗结束时的完全控制病例数、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诱导痰嗜酸细胞(Eos,瑞氏染色)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荧光免疫法)水平。将142例单独使用SFC(50/250μg,每日2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茶碱联用SFC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时临床控制病例数分别为61例和59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茶碱联用SFC组患者治疗后25%--75%之间用力肺活量时的呼吸流速(FEF25%-75%)占预计值百分比[(66.7±18.2)%]明显高于对照组[(56.6±17.4)%](P〈0.01),而诱导痰Eos数量[(4.1±2.3)%]和ECP水平[(63.9±39.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6.2±2.7)%和(90.3±46.2)μg/L](均P〈0.01)。结论茶碱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能更好地控制哮喘小气道功能和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3.
池蕊   《中国医学工程》2013,(4):75-75
目的探讨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9月-2012年6月我科收入的8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茶碱联合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激素治疗;记录峰值呼气流速(PEF)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哮喘症状明显减轻,得到有效控制;两组患者的PEF及FEV1%增加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在改善症状及肺功能等方面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激素治疗效果类似,但其费用低廉,可作为基层医院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H,阻滞剂鼻喷剂联用吸入激素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E)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1例中、重度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经口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的基础上随机给予下列治疗:氮革斯汀鼻喷剂(A组22例)、布地奈德鼻喷剂(B组20例)及氮革斯汀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C组19例)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其哮喘症状评分和测定诱导痰E%及诱导痰上清液中ECP、ICAM-1、IL-13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的哮喘症状评分、诱导痰E%和ECP、ICAM-1浓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A组哮喘症状评分、诱导痰E%和ECP、ICAM-1浓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和诱导痰ECP浓度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诱导痰IL-13浓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吸入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H。阻滞剂鼻喷剂可有效治疗变应性哮喘、抑制气道E及ECP、ICAM-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索茶碱静脉滴注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为主的常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索茶碱静脉滴注,连续使用5~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沉( ESR)、血清C-反应蛋白( CRP)、痰液嗜酸性粒细胞( Eos)百分比,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第1 s用力呼气量百分率(FEV1%)、峰值流速(PEF),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ESR、CRP、痰Eos 以及FVC、FEV1、FEV1%、PEF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SR、CRP以及痰Eos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ESR =3.57,tCRP =3.72,tEos =6.25),FVC、FEV1、FEV1%、PEF不同程度的升高(tFVC =3.98,tFEV1=3.42,tFEV1%=6.30,tPEF =3.1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ESR、CRP以及痰Eos均低于对照组水平(tESR =4.86,tCRP =3.51,tEos =5.63),FVC、FEV1、FEV1%、PEF均高于对照组水平(tFVC =4.11,tFEV1=3.60,tFEV1%=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3.75%(χ2=3.5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75%( P>0.05)。结论多索茶碱静脉滴注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够快速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吸入布地奈德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茶碱对轻中度老年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120例轻中度老年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吸入布地奈德+口服缓释茶碱组(实验组),单纯吸入布地奈德组(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治疗前和每治疗2周后测定FEV1。结果:两组患者用药方式对哮喘症状和肺功能在治疗后均有改善,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一用药,其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用药是治疗轻中度老年慢性持续期哮喘首选方式,在吸入皮质激素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缓释茶碱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7A(IL-17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探讨气道慢性炎症的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按标准纳入慢性持续哮喘患者41例:健康对照者15例,采用诱导痰技术对痰炎性细胞进行分类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痰上清液IL-17A、IL-8、MMP-9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度组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值[(62.6±15.7)%]与正常对照组[(26.3±10.3)%]、轻度组[(42.3±18.7)%]及中度组[(46.1±1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重度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值[(8.2±3.9)%]与轻度组[(4.9±3.4)%]及对照组[(1.0±0.8)%]比较增高(P〈0.01或0.05),与中度组[(5.4±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上清液IL~17A水平轻度组[(154±91)pg/ml]和对照组[(55±23)pg/ml]与重度组[(262±16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哮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P〈0.01);重度组MMP-9水平[(451±251)ng/ml]与轻度、中度组患者[(166±99)ng/ml,(189±110)ng/ml]及对照组[(158±109)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IL-8水平[(387±227)pg/ml,(390±194)pg/ml,(480±217)pg/ml]与健康对照者[(203±104)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值与IL-17A、IL-8、MMP-9呈正相关(r=0.323,P〈0.05;r=0.493,P〈0.01;r=0.344,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浸润性气道炎症是重度持续性哮喘的重要特征,IL-17A、IL-8、MMP-9构成的复杂炎症介质网络可能是气道损伤的关键机制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的关系,并探讨EOS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对治疗方案调整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5例(轻度32例,中度33例),经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1年,随访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高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诱导痰EOS计数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记录哮喘控制测试得分。同时测定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诱导痰EOS计数、FEV1%、PEF%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结果共有63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全程。治疗1~3个月时患者肺功能恢复较快,治疗半年后肺功能仍有缓慢改善。在治疗第3个月时,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下降[治疗前(61±25)nmol/L,治疗3个月后(32±1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2,P〈0.05);治疗6个月时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降至(22±12)nmol/L,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63,均P〈0.05);哮喘组EOS计数为(0.093±0.023)×10^9/L,治疗3个月后为(0.032±0.011)×10^9/L,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半年内痰中EOS计数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1、3、6、9、12个月随访时FEV1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呈负相关(r1=-0.537,r3=-0.658,r6=-0.623,r9=-0.537,r12=-0.597,均P〈0.05)。哮喘控制测试得分治疗前与治疗后1、3、6、9、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P〈0.05)。结论诱导痰EOS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可以较为敏感反映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可作为评价疗效及调整治疗方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吸烟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炎症细胞的变化以了解吸烟对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3例吸烟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定为吸烟组(A组)及随机抽取23例非吸烟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定为非吸烟组(B组),两组治疗前进行肺功能测定、气道反应性试验及诱导痰细胞分数计数。结果两组呼气峰流量(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气道反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高于B组(P〈0.01),且经相关分析显示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与PEF及FEV1(%)呈负相关(P〈0.01),而与气道反应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吸烟哮喘患者气道中的中性粒细胞比非吸烟哮喘患者气道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且与PEF及FEV1(%)呈负相关,而与气道反应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作用于HL-60细胞后,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生长曲线、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雷帕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培养72h后,雷帕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患者血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照诊疗常规给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两组均与入院第1天及治疗后2周后进行血细胞因子(IL-17、IL-33、IFN-r)与肺功能(FEV1%、FEV1/FVC)检查。比较其治疗前后IL-17、IL-33、IFN—r和肺功能FEV1%、FEV,/FVC。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细胞因子和肺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与人院前比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IL-17、IL-33明显降低,肺功能FEVl%和FEVl/FV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细胞因子与肺功能变化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IL-33水平在COPD患者体内明显增高,COPD患者由于气流受限的原因FEV1%、FEV1/FVC会比正常人低,使用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后IL-17、IL-33水平明显降低,FEV1%、FEV1/FVC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辛伐他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剂量舒利迭(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对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化痰、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异丙托溴铵20μg±沙丁胺醇100txg;治疗组加用丙酸氟替卡松50μg+沙美特罗500μg,两组均吸入给药,疗程均为12周。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指标(PaO2、PaCO2)及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FVC)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Pa02[(73.02±7.14)mmHg]、PaCO2[(39.21±3.87)mmHg]及FVC[(2.57±0.26)L]、FEVl[(1.91±0.19)L]、FEVl/FVC[(74.62±7.39)%]水平与对照组[(65.92±6.48)、(48.60±4.42)mmHg、(2.34±0.27)、(1.63±0.17)L、(69.51±6.7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的舒利迭可有效改善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布地奈德(BUD)和孟鲁司特(LTM)对儿童轻度持续哮喘应用途径与药物的疗效。方法:60名轻度持续哮喘患儿,平均年龄(7.66±2.28)岁。随机分为BUD组和LTM组。LTM组:男15例,女15例,口服孟鲁司特5mg,每晚1次;BUD组:男16例,女14例,吸入布地奈德200μg,每天2次。疗程8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PD20)、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并作,临床症状评分。结果:BUD组: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0.13±0.18)和夜间症状评分(0.093±0.28)较治疗前日间症状评分(1.26±0.51)和夜间症状评分(0.32±0.41)显著降低(P〈0.01,P〈0.05);治疗后FEV1(1.61±0.35)L较治疗前(1.42±0.46)L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PD20(3.19±2.17)μmol较治疗前(1.68±1.74)μmol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Eos%(6.39±6.63)%较治疗前(22.2±23.6)%显著降低(P〈0.01)。LTM组:疗后日间症状评分(0.19±0.26)和夜间症状评分(0.12±0.22)较治疗前日间症状评分(1.17±0.27)和夜间症状评分(0.48±0.38)显著降低(P〈0.01,P〈0.05);治疗后FEV.(1.36±0.31)L与治疗前(1.33±0.36)L差异无显著性(P=0.291);治疗后PD20(2.87±1.75)μmol较治疗前(1.9±1.79)μmol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Eos%(7.29±8.24)%较治疗前(12.17±14.47)%差异无显著性(P=0.726)。结论:吸入布地奈德和口服孟鲁司特均可有效地改善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降低气道高反应。但在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炎症方面,布地奈德优于孟鲁司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顺尔宁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小儿哮喘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β2-受体激动剂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顺尔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变化和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观察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Pa02(75.1±6.7)mmHg和PaC02(33.5±5.1)mmHg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0.0±6.2)mmHg、(39.9±5.6)mmH则(P〈0.05);治疗组的FEV,(90±18)%明显高于对照组(82±15)%(P〈0.05);治疗组的咳嗽、气促及哮鸣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7.6±4.2)d、(8.1±4.6)d、(6.2±1.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0.4±7.0)d、(11.0±4.0)d、(8.4±1.3)d1(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39%)和总有效率(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78%)(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10%)低于对照组(24%)(P〈O.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尔宁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来自于作者单位的两家医院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用胡椒、白芥子、细辛、白芷、半枫荷、姜油、姜汁等,对照组用姜汁配红米、黑米、玉米等,分别制成药饼敷贴穴位。两组均选用大稚、肾俞、肺俞、脾俞(第1组穴)和天突、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第2组穴)穴位交替进行治疗,每周敷贴2次,共贴8次。观察治疗前后AQLQ表(包括日常活动、哮喘症状和环境影响)和日夜间症状记录表评定患者生存质量和临床症候的变化;测定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结果:①治疗组AQLQ总分、日常活动及环境影响评分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AQLQ表中各部分评分值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②治疗组在治疗后日、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治疗后日、夜间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组FEV1%及FEV1/FVC比值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减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6.
范晔  段玉香  杨海峰  胡峰 《河北医学》2013,(8):1158-1160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controltest,ACT)和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中的相关性。方法:将ACT应用于哮喘患者78例。在哮喘患者应用ACT和药物治疗时、应用ACT6个月结束时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I%预计4/t),呼气峰流量(PEF)、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预计值),同时测定ACT评分。结果:应用ACT前FEVI%预计值为55.63±18.25,PEF%预计值为56.72±17.11,ACT评分16.12±3.41。应用ACT6个月后,FEV1%预计值为76.73±14.62,PEF%预计值79.21±15.5l,ACT评分22.54±2.76。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18.31,均P〈O.01);ACT与FEVI%和PEF%,具有良好相关性(r=0.82,r=0.81均P〈0.01)结论:ACT与肺功能相结合能有效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管理,ACT与肺功能在哮喘中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变化和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57例,明显大于对照组的44例(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H分别为(80.8±12.6)mm Hg、(7.40±0.02),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aCO2为(43.9±6.4)mm Hg,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以及FEV1%分别为(2.20±0.08)L、(1.86±0.33)L、(66.7±13.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在AECOPD的治疗中的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更广泛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化痰和平喘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μg,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18μg,1次/d。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8 wk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8wk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用力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显著提高,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较单独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中重度COPD病人临床症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有更加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正川  吴刚  李伟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39-1341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CH)联合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40例脊柱侧弯矫正术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G组)和对照组(D组),G组手术开始时用硝普钠行CH,维持MAP(65±5)mmHg,并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回收回输术野出血。D组常规麻醉。两组术中连续监测HR、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出血量、异体血输入量及手术时间,并分别于术前、术毕测定Hb、血细胞比容(Hc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G组失血量(2150±215)ml显著低于D组(2650±265)ml(P<0.05),G组回输洗涤红细胞量(855±83)ml;G组输血量(950±215)ml显著低于D组(2210±345)ml(P<0.05)。两组Hct、Hb术毕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PT、APTT在术毕均长于术前(P<0.05),而FG低于术前(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控制性降压联合自体血回收可安全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并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配合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可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