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正> 胃脘痞塞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之一,是患者以胃脘痞结,隔滞不畅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病证,它既非胃胀亦非脘痛,患者常不易言解,医生常难于取效,笔者于临症之际,对此类病人常以湿热论治,收效显著,现就此略作探讨,仅供同道参考。本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等病中,而其病因虽较复杂,但均可导致湿浊中阻,气机痞塞而成本病。如外邪侵袭,寒湿中阻,或湿热中蕴,则湿浊滞中,气机失畅;饮食不词,水谷不化精微而成水湿,停留中焦,气机不畅;七情所伤,气机郁滞,脾胃升降失常,亦致本病;内伤劳损,则首损脾胃,运化不及则湿浊内阻,郁而化热,引发此疾。就病位而言,本病以脾胃为中心脏腑,诸种病因最终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聚,化热而成本病。况脾胃既为水谷之府、气血之  相似文献   

2.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痞证的方剂。所谓“痞”是患者自觉胃脘部有满闷阻塞之感。从仲景立法的病机来看,适用于表热内陷,脾胃气滞,湿邪壅聚所致之痞证,而且也应用于杂病中具有类似病机者。后世运用此方治病的范围则更加广泛,其表现除胃院部痞塞不通,但满而不疼,按之濡外,尚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如口甜、口糜、口流粘涎、口泛浊气浊味、恶心呕逆、嗳气嘈杂、烦扰不宁、纳呆厌食、胃脘痛或腹痛、腹泄、腹胀、黄疸、身重肢倦、发烧、舌苔或黄浊、或滑腻、或浊腻等证。证候表现如此繁杂,临床时应如  相似文献   

6.
胃痞病是以上腹部满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往往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临床上胃痞病病机明确,多认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故治疗角度以脾胃为主;但荣辉教授认为胃痞病虽病位在脾,但与肝、大肠关系密切,并强调情绪对胃痞病的影响,主张从调肝和中的角度治疗胃痞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8.
黄初东 《新中医》2002,34(6):64-64
虚痞是指由中焦脾胃亏虚所致的一种痞证,虚痞的病机关键在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不仅可致中焦阴阳失调,而且关乎脾胃的升降润燥。中气虚则斡旋无力,气失运转,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谷之精不能上输下达,气机壅滞而成虚  相似文献   

9.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痞证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自觉胸膈、胃脘、腹部痞塞不舒、胀满不适,但压之不痛,其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等[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及饮食不规律,患有脾胃疾病人群越来越多,而痞证作为脾胃系疾病,更为常见。通过研读《伤寒论》痞证相关章节,现将痞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等总结如下,以飨读者。1病因病机《伤寒论》中论述痞证成因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伤寒表证误用下法,损伤脾胃,加之表邪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致心下气  相似文献   

11.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运用扶阳法治疗三则:复发性口疮,证属真阴亏损,虚火上炎,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阳虚阴盛,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味;脾胃阳虚邪伏胃痞证,证属脾胃阳衰,寒湿凝聚,浊阴不降之证,治宜温中祛寒,扶阳和胃,化湿消痞;真寒假热证,证属脾胃阳虚,内寒外热之证,方用四逆汤加减。  相似文献   

13.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冀爱英教授认为胃痞的发病,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密切相关,但在胃痞的发病过程中,与肝的功能失常亦联系紧密,肝主疏泄,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影响中焦脾升胃降之气机,乃发为胃痞。故在胃痞的治疗中,无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从肝论治常可获奇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痞宁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思路及疗效。方法:收集党毓起主任医师门诊及住院病例归纳整理,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糖尿病胃轻瘫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属中焦气机失调、脾胃升降失司,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以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为标,采用胃痞宁治疗疗效显著,且与西医治法相比副作用小。结论:党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胃下垂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以脘腹痞满、嗳气不舒、胃脘疼痛、漉漉有声为主,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缓”范畴,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而鲜有论及水饮。笔者在《伤寒论》痞证相关条文启发下,发现其对“水痞”症状的描述与胃下垂患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试以水痞分析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水饮所致胃下垂,其致病隐匿不易察觉,其病机虽以脾胃虚弱为本,但要注意饮邪兼夹及程度、正邪之间相互对比等,治疗上张仲景有“温药和之”之法,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还要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做到气化饮消、饮消则痞除。  相似文献   

16.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17.
浅析痞证     
张兴国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5):43-43,57
痞证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见到,尤其是以脾胃肠道疾病最为多见,只有加深对痞证的认识,才能针对病证做到恰当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对痞证的认识和治疗做如下阐述。1对痞证症状的认识痞证发生的部位多在心下(即胃脘),故常有心下痞或胃痞之称。痞为患者自觉心下有压迫、阻塞感,似有一物,按之濡不软不硬不痛,触诊时腹部一般为软,但有时偶现压痛,腹肌较紧张,正如《伤寒贯珠集》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金匮要略》“呕而肠呜,心下痞者”。2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痞证之成因,多由热邪、寒邪、饮食内停、水饮、痰浊内阻、大肠燥屎、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18.
介绍王见义教授运用六味消痞方治疗胃痞的经验。认为胃痞的病机以脾胃运纳失司、中焦气机壅滞为主,核心病机为脾虚痰阻气滞。临床以制厚朴、佛手、紫苏梗、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组方,即六味消痞方,适用于脾虚痰阻气滞之胃痞证,收效甚佳。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9.
正胃痞,又称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不适,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在临床上主要以中焦痞塞、满闷不舒为特征~([1])。因现代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此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症状或轻或重,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脾胃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临床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笔者根据其病机、主证,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亦获得良好的效果,扩大了本方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