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笔者近3年以三仁汤加味为基础方治疗胃脘痛50例,获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胃脘疼痛多伴有胀满小适感,其病机多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1)湿为阴邪,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络脉阻滞小畅;(2)素体脾胃虚弱,或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焦运化失职,影响肝之疏泄功能,土壅木郁而致气机郁滞;(3)肝之疏泄失常,或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或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而影响中焦升降,致使胃中气机郁滞而发病.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纳呆”等证的范畴,多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退,中焦痞塞不通所致。其病位在胃,FD不仅和脾胃功能直接相关,还有赖于肺气之肃降,肝木之疏泄,肾阳之温养。其中尤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如《内经》云“木郁达之”,肝对全身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对脏腑经络和经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王道坤教授临床运用疏肝和胃汤治疗便秘、呕吐、胃痞案,总结王教授从肝论治脾胃病之思想。王教授认为,脾胃气机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气郁不舒则脾胃气机不畅,无以斡旋中焦,运化失司则诸病生。故治疗脾胃病时,应重视调理肝气,以畅达周身气机,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功能恢复,诸症向愈。  相似文献   

4.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5.
黄疸一证,多湿热为患,其标在肝胆,本在脾胃。其发病有因外感湿热,从表入里,内阻中焦者,有因饮食失常,饥饱无度,酒酪过盛。损伤脾胃者,亦有因脾胃虚寒,湿从寒化,寒湿内停者。凡此种种,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邪毒内聚,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致肝之疏泄失常,迫胆汁不循  相似文献   

6.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肝主疏泄与脾胃病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娟  魏明 《河南中医》2009,29(3):301-302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维持消化机能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反之,肝的疏泄失常,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采用疏肝理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可使肝脾、肝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李玲君 《光明中医》2014,(9):1825-1826
胃痞证是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金老师认为胃痞证的发生是因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辨证治疗以行气消痞的同时配以辛温散发药疏肝,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以胃排空延缓或障碍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痞满""呕吐""胃痞"等范畴。目前研究认为:导致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病机是中焦气机逆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现代医学中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及胃肠激素变  相似文献   

10.
汶明琦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饮食、精神、体质等有关,胃气郁滞,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除满为治疗大法。强调治胃不忘疏肝,行气谨惕伤阴。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建中温脾汤治疗;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久则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疏肝和胃汤治疗;脾胃气虚,推动无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胃络瘀阻,逐瘀安胃汤治疗;脾胃虚弱,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常,除湿和胃汤治疗。  相似文献   

11.
通调五脏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多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弱,中焦痞塞不通.病位虽在脾胃,但又涉及肝、肾、心、肺.FD既是脾胃系的一个病证,又是涉及到全身的、多系统的疾病.在临床上或虚实并见,或寒热错杂,或病机单一,一脏独病,或多脏同时受累.因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在临证之时,要有整体观念,全面分析,把握动态变化,从而达到"安五脏以治脾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杨贵荣治疗胃痛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所云:“胃痛者,腹撑胀,胃脘当心而痛”,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杨贵荣副主任医师临床30多年,对胃痛一症见解独到,见地颇多,笔者有幸随其左右,获益良多,现集其要者,简介如下:1胃脘作痛,首责之肝脾胃的收纳运化,中焦气机升降,均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杨老师认为胃痛当需首责之肝,盖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失司,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发胃痛。当今时代,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3.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多与肝胆有关小议于莹黄茂△范焕芳△△(050091)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器,其他脏器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到脾胃,临床上以土不营木及肝木侮土最为常见。虽云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但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亦赖于肝胆之气的疏泄,脾无肝胆不能升清,胃无肝胆不能降浊...  相似文献   

15.
朱日 《光明中医》2005,20(4):10-11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对人体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脾胃一旦受病则饮食水谷纳运受阻,临床表现诸多,究其病因其中与肝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肝属木,藏血,主疏泄条达,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肝与脾胃木土相克,其疏泄条达正常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之气生发,又可助胃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正如《素问·宝命全形集》指出“土得木而达”。一旦肝有病变,最易影响脾胃,反之,中焦受病也会导致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而出现病情加重肝气失调之征,肝病多由情志变化、恼怒忧郁引起,尤其女性因生理、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17.
范宏宇  张书文 《陕西中医》2004,25(8):732-733
脾胃居于中焦 ,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但其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 ,取决于肝的升发 ,肺的肃降的调节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也云 :“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 ,设肝之清阳不升 ,则不能疏泄水谷 ,渗泄中满之证  相似文献   

18.
杨西强  郭海涛 《光明中医》2013,(12):2556-2557
临床上慢性胃脘痛多由于饮食不调,情志内伤,肝郁脾虚,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慢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工作劳累,饥饱、寒暖失调,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或者经久的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乘辱脾阳,脾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导致胃失和降,引发疼痛,且时痛时止,或与饮食有关,或与情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胃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以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常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溏,多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所导致,又称胃脘痛~([1])。本病病位在胃,其病因病机均与肝密切相关。脾胃相为表里,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联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关系到五脏六腑气机之疏畅条达。肝的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结合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行中医精准辨证用药,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主要在于脾虚胃逆,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其中胃逆的本质实为肝木疏泄失司,乘犯胃腑。治疗当以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为要,配合疏肝和胃、清胆和胃、健脾和胃、益肺和胃等法,达到肝胃同治,脾胃同调,标本兼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