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用放免法检测40例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和不同病期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ET-1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CGRP含量显著降低(P<0.01)。发病2周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病4周内CGRP值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是否伴高血压、神经功能缺损轻重、梗塞灶大小对血浆ET-1和CGRP含量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心钠素(ANP)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患者急性期ANP含量显著升高(P<0.05),至恢复期回降到正常;ANP含量水平的高低与脑梗塞容积的大小无关。提示血浆ANP参与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期ANP含量的升高可能为机体对脑梗塞的一种保护性应答反应,对于缺血性脑水肿的消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25只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的血浆、CSF中ET及CGRP含量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的血浆、CSF中E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ET含量开始升高,CGRP含量开始下降,至第7dET达最高值,CGRP达最低值。经蛛网膜下腔及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d组,血浆及CSF中ET含量均较同期单纯注血组明显降低(P<0.01),而CGRP则明显升高(P<0.01)。提示血浆、CSF中ET、CGRP失衡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防止ET升高和CGRP降低。  相似文献   

4.
CGRP,ET活性应变效应与急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采用放免法监测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脑脊液(CSF)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物质呈负相关性同步敏感活跃。脑出血组CGRP升高占优势(P<0.01);脑梗塞组ET升高占优势(P<0.01)。恢复期脑出血组CGRP明显下降,ET回升;脑梗塞组相反,ET显著下降,CGRP回升。CGRP、ET变化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血压高低相关。提示CGRP、ET活性变化与血管舒缩功能失衡有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在脑梗塞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步测定30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ET和AⅡ含量。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浆ET和AⅡ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且中-重度脑梗塞组两者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均<0.01)。急性期血浆ET与AⅡ呈显著正相关(r=0.7033,P<0.01),恢复期(r=0.2465,P>0.05)和正常对照组(r=0.1837,P>0.05)无显著相关。结论脑梗塞时血浆ET和AⅡ增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内源性ET与AⅡ具有正反馈调节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在脑梗塞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31例偏头痛患者血浆钙基因相关肽(cGRP)、心房利钠多肽(ANF)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期血浆cGRP和AⅡ含量显著高于间歇期(P均<0.0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浆ANF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偏头痛间歇期血浆cGRP、ANF、A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偏头痛发作患者经英明格针剂注射后,血浆cGRP含量显著下降(P<0.01),而ANF和AⅡ含量则无显著变化。因此,偏头痛发作与血浆cGRP含量增高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因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缺血性脑卒中损伤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应用放射分析法测定血浆ET和CGRP水平。结果 脑梗死鹗2的血冰E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脑梗死患者血浆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ET和CGPR与因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116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变化。发现脑动脉硬化组、脑梗塞组和脑出血组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脑梗塞与脑出血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脑动脉硬化组水平。血小板表面与血浆内GMP-140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性增高,血浆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浓度可作为判断血小板活化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用放免法检测40例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和不同病期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ET-1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CGRP含量显著降低(P〈0.01)。发病2周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病4周内CGRP值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是否伴高血压、神经功能缺损轻重、梗塞灶大小对血浆ET-1  相似文献   

10.
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内皮素—1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均相竟争法,测定56例急性病毒性脑炎(AVE)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发现,AVE急性期患儿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血浆和CSF中ET-1含量高于恢复期(P<0.01),血浆与CSF中ET-1含量呈正相关(r=0.858,P<0.001),病情严重、抽搐频繁、EEG和脑CT或MRI显示病变部位广泛者,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增高更为显著。认为ET-1是一种新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在AVE病程发展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伴OSAS患者的血压和血管舒缩功能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伴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方法测量31例患者血浆CGRP和ET含量,静息状态下测量血压;多元相关分析。结果 ICVD伴OSAS患者组MABP、ET均炕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CGRP与MABP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67例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糖、C-肽、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含量变化。结果发现:急性期,恢复期血糖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C-肽亦相应升高(P<0.05),而胰高血糖素升高不明显(P>0.05),说明脑血管病血糖升高主要与皮质醇增高有关。血糖升高组患者病情重,病变范围大(P<0.005,P<0.05),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犬SAH后血浆、CSF中神经肽Y(NPY)、心钠素(ANP)含量动态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血浆、CSF中NPY、ANP含量较注血前及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NPY含量开始升高,CSF中ANP含量亦在注血后30min升高,血浆ANP含量则在第2d开始升高,至第7d最高。蛛网膜下腔给药组和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1d-1组血浆、CSF中NPY、ANP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注血组(P<0.01)。结论血浆、CSF中NPY、ANP的异常增高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以防止NPY和ANP的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及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38例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正常人血清及红细胞膜SA含量,结果,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S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膜S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及梗塞灶大小与血清TSA呈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膜SA含量呈负相关(P〈0.01),恢复期患者的血清TSA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其红细胞膜SA含量极显著高于急性期患者(P〈0.01)。恢复期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74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急性期ACVD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恢复期TNF-α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后3天血浆TNF-α水平最高。随着病程的延长,TNF-α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神经-炎症/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TNF参与了ACVD的炎症/免疫反应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进行测定。发现病人组血浆中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塞及脑出血急性期组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均高于脑动脉硬化症组(P<0.01)。恢复期上述数据逐渐下降,接近脑动脉硬化症组水平。结果提示GMP-140的检测可作为脑血管病发病、病情监测及疗效观察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降纤酶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 C、 D二聚体( D Dim er)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 采用 A P T T 法和 E L I S A 法测定 30 例脑梗塞病人和 30 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 C 活性及 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 C 活性及 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 P< 0.01),治疗后明显下降趋于正常( P< 0.01)。结论 降纤酶急性期应用可以发挥其降纤、溶纤作用,对凝血及纤溶机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法对7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CI)急性期、恢复期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表面和血浆GMP-14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TIA伴有梗塞灶者无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还是血小板表面和血浆GMP-140含量均显著高于无梗塞灶者(P<0.05,P<0.001,P<0.05)。结果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内血液凝固性增强和血小板活化亢进。不仅对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74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急性期ACVD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恢复期TNF-α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后3d血浆TNF-α水平最高。随着病程的延长,TNF-α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神经-炎症/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TNF参与了ACVD的炎症/免疫反应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出血性(HCVD,n=10),缺血性(ICVD,n=31)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n=10)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153-185)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HCVD组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ICVD组(分别P<0.05及<0.01),ICVD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在ICVD组中,大灶皮层梗塞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又显著高于皮层下梗塞患者(P<0.01),发病后第3d的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第1d及第2d的患者(分别P<0.05,0.01)。提示ProAdM153-185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