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X线征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志勇 《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35-1337
目的:探讨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征象.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5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钡餐检查资料,年龄11天~14岁,平均10.4岁,其中男女之比约为2:1.分析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54例中,胃溃疡6例(11%),十二指肠溃疡47例(87%),复合溃疡1例(2%).胃溃疡X线表现为龛影,黏膜改变,胃窦痉挛、狭窄及排空延迟.十二指肠溃疡X线表现为龛影,球部变形、黏膜改变、幽门管偏移、球部激惹征.结论:传统X线钡餐可诊断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其X线征象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胃和十二指肠异位胰腺X线造影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和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价值.方法 对5例胃镜或病理证实的异位胰腺X线钡餐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异位胰腺位于胃3例(胃和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幽门前区十二指肠球部2例.钡餐检查3例表现为肿块型,"脐样征"阳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有脐样钡斑;2例表现为"导管征"阳性.肿物大小约1.5~3.5 cm.结论 "脐样征"和"导管征"是异位胰腺特征性X线表现,正确认识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65岁。结肠癌术后1年,无任何临床症状,常规行上腹部CT检查时发现在十二指肠充盈对比剂的情况下,球部见一大小约1.4cm×1.6cm充盈缺损,边缘光整,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CT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富血供良性占位病变(图1~3)。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见一1.8cm×1.2cm广基息肉样病变,黏膜光滑(图4)。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讨论:十二指肠球部占位性病变较为少见,其中常见有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33岁,右上腹部间断性疼痛1年余.体检: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食管钡剂通过顺利,轮廓光整,未见狭窄及充盈缺损;黏膜纹正常,蠕动可.胃呈鱼钩形,位置正常,无滞留液,胃腔蠕动对称.张力中等.胃窦大弯侧局部轮廓欠规整,胃壁柔软,黏膜纹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形态可,无激惹及变形,十二指肠“C”圈内见反“3”字压迹,肠壁柔软,黏膜纹正常.考虑胃窦部壁外占位性病变累及十二指肠降部可能(图1).  相似文献   

5.
患者中年男性,远洋船员。因上腹部胀痛,纳差半年,餐后疼痛为主,于2004年9月来院就诊。行电子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见一息肉样肿物,3cm×2cm×1.6cm,少蒂,肿物表面充血糜烂,幽门螺杆菌++++,活检病理诊断为中分化管状腺癌。入院后术前行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身体其它器官有肿瘤性病灶,逐行胃大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肿物切除术。取材所见:切除胃大部下部及十二指肠标本一件,大弯长16cm,小弯长10cm,十二指肠2cm,胃窦部粘膜呈鹅卵石样排列,于十二指肠球后小弯侧见一椭圆形肿物,大小3cm×2.6cm×2cm,蒂长0.4cm,蒂径0.3cm,肿物游离端粘膜充…  相似文献   

6.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77岁.近1年来食欲缺乏,上腹部反复胀痛、嗳气.X线胸透未见异常.上胃肠道造影检查切线位见胃底向腔内突出的半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轮廓较光滑,基底宽.附近黏膜纹显示正常.体窦部黏膜皱襞增宽、迂曲、蠕动正常.十二指肠各段均未见异常(图1).内镜检查:见胃底胃壁黏膜上半圆形隆起,边界清晰,表面轻度糜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胃黏膜脱垂症的X线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儿童胃黏膜脱垂症的上消化道造影表现.结果 胃影增大7例,胃蠕动波弱、少8例.幽门管内见条形黏膜皱襞越过幽门环进入十二指肠球部9例.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压迹:单弧状2例,双弧状1例,多弧状或全边样5例;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术后患儿中,1例未见球基底部压迹,1例压迹位于幽门管一侧.结论 当X线上消化道造影发现胃黏膜纹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和/或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充盈缺损为胃黏膜皱襞所致时,应考虑儿童胃黏膜脱垂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情况,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20例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2010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结果 20例患者年龄55.5±10.6(35~77)岁.其中病变位于胃13例,十二指肠7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2~2.5cm.内径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半球样黏膜下隆起及黏膜糜烂.所有病变均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电凝电切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6例,1例患者ESD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病理分级19例为NET l级,1例为NET 2级.随访5~34个月无转移及复发.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危重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的急诊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经导管急症动脉栓塞术(ETAE)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的患者,均经内镜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危重,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行ETAE:经右股动脉入路插管行超选择性胃十二指肠动脉或和胃网膜右动脉造影,判定出血动脉后使用合适大小明胶海绵颗粒和不锈钢圈尽量接近出血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种病因所致儿童上消化道溃疡临床和内镜形态特点,为儿童上消化道溃疡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35例上消化道溃疡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通过胃镜检查,观察三种病因所致上消化道溃疡内镜形态特点.其中25例患儿取病变部位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发病年龄最大,以中上腹痛为主,多伴有柏油样便,胃镜检查显示病变均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深浅不等,底部被覆白苔、黄白苔或血痂,多伴有球腔变形;腹型过敏性紫癜相关性溃疡年龄次之,多表现为全腹痛或脐周痛,可为黑便、血水样便或果酱样便,胃镜检查显示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较弥漫,多发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出血、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降部病变为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发病年龄最小,均为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呕吐,呕吐咖啡样物,胃镜检查显示病变均见于胃窦部,溃疡较表浅,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结论 三种不同病因所致儿童上消化道溃疡临床及胃镜表现不同,据此可为儿童上消化道溃疡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十二指肠毛发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经过:本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进食后呕吐和上腹部包块,经钡餐检查胃和十二指肠均有充盈缺损,不能移动,粘膜显示不好,但胃和十二指肠壁柔软,球部正常,我们来能作出肯定诊断,但根据年幼以及胃和十二指肠降部患病,而球部正常,倾向于良性疾患。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按CT表现分胃壁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肿块型、多发结节型4型.较有特征性CT表现为:①胃壁增厚显著(多>2cm),受累范围广(多>50%),多灶性分布;②受累胃壁外缘光滑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③黏膜粗大,受累胃壁及胃腔大小形态具有轻微可变性;④增强扫描黏膜呈细线样持续强化;⑤不伴有胃周淋巴结增大的肾门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底贲门癌,胃体癌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以后,胃肠道重建的方法很多。各有利弊,目前尚无理想的定型术式。我院自1989年2月以来采用空肠间置、食管—幽门部,食管—十二指肠球部“cd”氏吻合术治疗11例患者,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十二指肠结核并发幽门梗阻比较少见,我院于1984年经胃镜检查,手术与病理证实者2例,报告如下: 例1,男性,48岁。1984年12月25日入院。上腹胀痛一年余,呕吐20天,呕吐物含宿食,量多。20岁曾患肺结核。体检:慢性消耗病容。心肺(一)腹部可见胃型及逆蠕动波。胸片示右肺结核球。胃镜见胃体大弯有2个脐样隆起病灶和1个约0.5cm圆形溃疡。球部大弯前壁侧有1个半球状隆起,约1.2×1.5cm,偏心状嵌于幽门内。病理检查球部粘膜慢性炎症,胃粘膜符合胃溃疡及疣状胃炎。血沉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了四例十二指肠球部异位胃粘膜。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球顶部及前壁为多见的多发性、滤泡样、铺路石祥,白色、光滑的隆起。约数毫米大小,柔软,不伴有溃疡及糜烂。病理可见胃型上皮,有生长好,排列齐的腺体、含主细胞及壁细胞。钡餐可见球部多发性,小的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4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头痛3 d就诊,行CT发现右顶枕叶占位.入院行手术及病理诊断为脑脓肿,术后第6天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行胃镜检查示:胃窦畸形,无法找到幽门孔,胃黏膜充血水肿.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示:幽门开口位置异常,位于胃体小弯侧中部,距贲门口约3 cm,胃黏膜肥厚、粗大、迂曲,胃窦部呈囊袋状盲端,幽门管变短,全胃外形似酒壶;十二指肠上提,十二指肠球部缺如,呈管状,十二指肠圈扩大;十二指肠降部内侧见一2.0 cm×1.5 cm憩室.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7岁,住院号26612。因不明原因呕血,黑便20天于1984年7月13日入院。体检:中度贫血貌,剑突下稍压痛。实验室检查:血色素7.4克。X线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无异常,十二指肠球部显示“激惹”,充盈时显示球部有7~8个黄豆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5岁,以“反复黑色样便7d”为主诉入院,曾在外院以“上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5d后痊愈出院,12d后又突然出现黑色样便,给予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无效。反复黑便4次共约2000ml,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急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有饮酒嗜好,量中等,偶有胃部不适伴饥饿痛1年,患者发病以来,无呕血。查体:T36.6CP80次/minR20次/minBP14.0/10.0kPa。神志清,精神差,睑结膜苍白,剑突下压痛阳性,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Hb:100g/L,即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B—Ⅱ式)。术中见胃体无肿块及溃疡,胃幽门环前壁约2…  相似文献   

19.
我院收治一例十二指肠结石,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52岁.因呕吐二天于1982年1月28日入院.患者三年前就有上腹隐痛史,秋季易发病,每次持续十余天.无发热及黄疸.近二天上腹部不适,呕吐三次,均为胃内容物,量约1000毫升。查体:未见阴显异常征象。化验:白细胞19000,中性82%,淋巴18%.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呈钓型,空腹时有中量潴留液,粘膜清晰,来见龛影及充盈缺损.十二指肠球部稍扩张,加压相上有3×2厘米大充盈缺损,边缘光滑,不活动(图1).该处压疼明显,钡剂通过受阻,降段未显示,3小时后复查,降段仍未见充盈.诊断:1、十二指肠球部肿瘤,2、息肉.3、异物? 于1982年2月5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57岁。上腹不适12年,有时隐痛、反酸,按“胃炎”治疗无效。自1972年1月至1975年10月,先后4次胃肠钡餐检查,均未发现异常。1979年10月,上腹隐痛和局部压痛,钡餐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球形充盈缺损,拟诊为十二指肠类癌。光导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后壁近大弯侧有一约2.5cm半球形肿物,表面粘膜完整光滑,十二指肠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