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就是告诉人们只有与自然相和谐相适应,才能护卫形神,达到阴平阳秘的养生目的。正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冬季的养生极为重要,根据古代的卫生保健格言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相似文献   

2.
养生在冬季     
冬季最怕房事频 冬日养生,忌频繁的房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若冬季房事过度,势必耗竭阴精,大损元气,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到春季一些疾病流行时,便很容易受感染。人在患病后,往往会因阴虚而发热,即所谓“春温”,古人主张“春夏养阳,  相似文献   

3.
石柱国 《现代养生》2005,(12):30-31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段论述说明了顺从自然的重要与逆自然的危害,还总结了四时养生的总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三月,人体要随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而从精神状态以及衣食住行都要逐渐适应、调整、锻炼,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阴阳。  相似文献   

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关冬季养生的论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相似文献   

5.
养生观点集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提示了人类益寿延年的奥秘。与此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养生的自然观、防治观、意志观、精气观、动静观及食疗观,归纳简述如下:  1.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2.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因此,冬令养生贵在养藏固精,补肾敛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  相似文献   

7.
养生在冬季     
冬日最怕房事频冬日养生,忌频繁的房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若冬季房事过度,势必耗竭阴精,大损元气,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到春季一些疾病流行时,便很容易受感染。人在患病后,往往会因阴虚而发热,即所谓"春温",古人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  相似文献   

8.
冬季,天寒地冻,大多数的动植物都处于冬眠状态,所以人们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采取以“伏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论述是古人对冬季养生提出的总原则,后世医家根据此精神提出:宁静养神,避寒保暖,多食温热,适量运动,补肾敛阳,以合“伏藏”之道的养生保健方法。精神养生保健精神养生的原则: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就是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  相似文献   

9.
董绍军 《药物与人》2011,(12):52-53
冬季,即从立冬之日起,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因此,冬季养生的总体原则是敛阴护阳。  相似文献   

10.
<正>应对“多事之秋”,养生要以养阴润燥、益肺强身为重点。《灵枢·本神》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指出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春夏之季,阳生阴长,一派生机,养生要顺应阳气主动、主散之性;秋冬之季,阳杀阴藏,萧瑟寂寥,养生则要顺应阴气主静、主藏之性。此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11.
黄元金 《健康生活》2010,(12):22-23
春温,是在春天时期发生的一种温热疾病,与气候、温疫相关。黄帝和岐伯总结了前人的天文学、医药学的成果和经验,曾经预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乍看,这两句预言.略有玄妙。其实,我们从中医的五脏生理功能来诠译,就会弄清古人的预言说之有道,论之有理。  相似文献   

12.
春季养肝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季交替,周而复始,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内经》中明确指出了”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我国古代的医学家认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就是说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顺之则昌,逆之则伤,这是人们在医疗、养生实践过程中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正>春季是一年之始,此时万物生发,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根据“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的四季养生原则,春季应当注重肝的养护。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不仅容易导致疾病产生,也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理论,春夏属于阳,故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照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而“土”则与夏秋之间的“长夏”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我们曾经介绍过食物不同的性状、色泽与五行相应,颐养五脏,也曾介绍一日、一年中不同的时间颐养五脏。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在阳起阴落的回转间,如何颐养五脏?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相似文献   

15.
被传统医学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在阐及冬季保健养生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体意思就是: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应注  相似文献   

16.
养生格言     
《长寿》1995,(12)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相似文献   

17.
徐意 《药物与人》2004,(4):30-3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春天是阳气升发万物萌芽的时节,人是自然之子,与春之阳气相应,机体代谢旺盛,故历代养生学家提出:“春夏养阳,有益健康”。那么,如何养阳呢?这里教给您养阳四法。  相似文献   

18.
<正> 天有斗转星移,地有寒来暑往,自然界有春生暑长,秋收冬藏。祖国医学向来就注重“天人相应”,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也要顺天地之和,应四时之变,即所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因此,当冬春季节来临之时,人们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遵循“春夏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保健谚语,叫做“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大地回暖,万物更新,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由于这个季节温差悬殊,也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新病或旧病发作。历代养生家都认为,春天人体阳气开发,与春之阳气相应。《黄帝内经》中记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抗老防衰起着重要作用。顺应气候以养阳春季是一年之中冷暖空气交汇最频繁的季节,乍暖乍寒,气候多变。所以要顺应气候,注意防寒保暖,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由于春季气温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0.
《内经》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冬季是气候寒冷、万物收藏的季节,此时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因此,冬季的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注意防寒保暖,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从而与冬令收藏的气候相适应,正如《内经》强调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