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电针穴位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及生活质量(SIS)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CSS评分高于观察组,SIS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4.36%低于观察组92.3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6)
目的 探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电针进行治疗。经过2个月的治疗,评估2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ADL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高切全血黏度指标方面、血浆黏度指标方面与低切全血黏度指标方面的分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中药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评分,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80.0%,中药组为83.3%,联合组总有效率与针刺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SS评分、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差值与针刺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另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与对照组(80.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比对照组显著较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ADL)评分相比对照组显著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时,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6,(2):145-148
目的:研究分析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及其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分配100例纳入对照组,另100例纳入治疗组,两组均按TOAST分型标准(Trial of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进行分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采取与对照组同样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均通过NIHSS评分及Barthel-Index(BI)评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间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疗效,并且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以了解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所有入选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及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AO)多于心源性脑栓塞(CE)、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SOE)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型入院时NIHSS最高(P0.05)、BI最低(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NIHSS及BI评分改善程度、中医临床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以LAA和SAO型最多,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易通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能力恢复情况,并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整体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饮佐治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气活血饮治疗,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治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为8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活血饮佐治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两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用中药、针灸、推拿治疗。结果: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I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残障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残障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65例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中医西结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和Barthel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IS和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IS和Bar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内皮功能,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内科选择55例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中西医联合用药进行治疗,不仅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效果,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傅雅萍  季晓东 《新中医》2018,50(3):46-4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2组患者均治疗8周。评估治疗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痉挛指数(CSI)及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9.31%,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2组CSI、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CSI及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B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21,36(12)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益气活血汤,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 00%,低于观察组92. 50%(Z=2. 576,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 0. 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 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益气活血汤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化瘀涤痰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效果。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两组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5.82±12.09)分和(24.34±11.85)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7.16±12.55)分和(37.56±12.79)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能够促进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总体疗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变化进行比较。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益气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进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ADL)、四肢简化Fugl-Meryer评分,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为(71.12±14.40)显著高于对照组(53.16±11.20),观察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ryer评分(92.08±10.23)著高于对照组(76.45±8.50),治疗后观察组MMP-9浓度(144.32±27.40)μg/L与对照组(200.21±30.17)μg/L,差异显著,治疗后TNF-α浓度为(27.12±4.13)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41.23±3.34)μg/L,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益气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方穴位贴敷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法选取111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和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补阳还五汤穴位贴敷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以及总有效率、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NIHSS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为(11.58±4.2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22±7.01)分(P 0.05);NIHSS评分为(12.63±7.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5±4.83)分(P 0.05);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59.85±19.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22±19.26)分(P 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87.50%、7.1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09%、12.73%(P 0.05)。结论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穴位贴敷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中医症状评分和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等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