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病临床表现随着病程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因此辨证治疗需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但其病机总属正虚邪实,肾气亏虚是肾脏病发生的根本内因,湿浊瘀血是慢性肾脏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宜平补平泄,缓缓而治,维护肾气、补益肾元是固本之法;补肾必顾脾,调理脾胃,补养先天。以扶正渗利法"轻药重投"祛除湿浊,同时久病必和络,应重视活血化瘀法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湿为六淫之一,其性重浊、粘滞。湿邪所致的病症,如湿邪外袭而见的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身重;湿在中下二焦出现的大便溏泻、小便浑浊,湿疹流水等。湿病的发生较缓慢,病程长,常被患者所忽视。故《沈氏尊生书》:“湿病……,不论内外,其重袭乎人,多有不觉”。湿为长夏主气,故长夏季节,特别容易发生湿病,如暑湿、泄泻、湿热痢。但湿邪一年四季皆有,故湿病的发生,不仅限于长夏。至于内湿,则因生冷厚味,积滞壅结,脾胃受损,日久中阳不振,水湿不运而引  相似文献   

3.
病因病机 湿邪为重浊黏腻之邪,性属阴,其致病特点有如下几点:①来去徐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较固定。②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而脾为阴土,脾气为湿邪所困,升降受阻,运化不健,形成水湿内停。③湿性黏腻重浊,临床症状以重、闷、呆、腻、濡为主。④湿邪多与夏令热邪协同致病,形成湿热中阻。  相似文献   

4.
路老指出"湿邪不独南方,北方亦多湿""百病皆由湿作祟"的湿病理论,提出湿病三大法:一者祛除湿邪,二者扶助正气,三者扶正祛湿。跟师期间,回溯古代医家治湿之法,始自《内经》提出基本治法,仲景以内外湿及部位分治,及后世各家东垣创升阳除湿法,叶天士提出三焦分化法等,渐渐悟出,所谓治湿法皆隐含"调升降"思想。即:顾护正气,立足中焦为根本;调畅气机,和合升降为利器。路老提出了"久病不愈从脾治,上下交损取其中",这是对"持中央"以调升降法的最深刻解释,中土得健而升降自调,其中虽未明示升降之法,而升降之理尽矣;路老用药调补脾胃之余强调疏畅气机,尤其善用化湿醒脾开胃和理气之品。  相似文献   

5.
就<金匮要略>对湿病的认识进行归纳:<金匮>中论述湿病病因以外感寒湿、风湿为多,内因以气虚和阳虚为主;病位多在体表肌肉关节之间;治疗以发汗、利小便祛除湿邪,补气温阳以扶正;治湿禁忌有3:禁大汗、禁火攻、禁下.不足之处是:病因详于寒而略于温;证候多肌表关节少脏腑表现;治疗重于温通发汗,轻于清宣淡渗;湿病用下并非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6.
傅青完带汤,以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为主,组方以白术、山药、人参三药共补脾胃之气,加上甘草以助其健脾之功;苍术、陈皮可燥湿兼健脾,使邪有出路,然利湿而不伤正;白芍疏肝理气、滋养肝血,配以柴胡升散中兼除湿;车前子利水之功;荆芥升阳中予以散湿。方中体现了"脾、肝"同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提升肝木之气,使肝血不燥,则至下克脾土;脾土之元得以补充,使脾不被湿邪所困,水气则得以消除。由里及表,补脾补胃[1]。主治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其用药严谨,效果显见,按辨证论治,其广泛应用各科中属脾虚肝郁者,尤以妇科造诣尤深。  相似文献   

7.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8.
余国珮治湿从湿邪性质、诊治方法、处方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是其"燥湿为纲"学术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湿邪致病广泛,伤人隐缓;诊断上通过察色、闻声、辨脉、望舌等诊法判断病证;治疗上既遵经旨,又多发明创见,从湿之兼邪、内外等方面详细论治;用药上体认药体性味、处方重视剂型选择。其学术思想开拓了湿病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探析了李丽芸教授治疗湿浊证不孕的临床经验.李丽芸教授认为,女子不孕之病因种类繁多,湿邪致病不容忽视.治疗湿浊证不孕必须辨清外湿内湿,分消湿浊;辨清虚实轻重,治本祛湿;辨清外湿内湿,分期用药.并附两个验案以进一步探寻李丽芸教授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湿邪致病的机理研究。湿邪致病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的特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水液代谢机制相关,湿性重浊的机制与血氧分压、脂质代谢、一氧化氮以及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相关,湿性致病粘滞的特性与肠道微生物菌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T细胞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湿性趋下的机制与机体免疫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体内酶的活性以及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密切相关。临床上湿邪致病往往兼夹痰、热、寒、风等因素,故今后应探讨湿邪夹杂其他因素的致病机制。同时应量化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检测指标,以更直观地说明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1]。湿浊之邪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广泛存在,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且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加重。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简便廉验,临床上常用祛湿泄浊法,现将笔者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湿浊阻滞为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病机湿浊证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证候,为感受湿浊之邪所致。湿邪重浊粘腻,最易阻滞气机,耗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因于湿,首如裹"的论述,临床常表现为头身困重、大便  相似文献   

12.
先师李幼昌教授对湿病的辨治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治疗不同于世人之法,疗效颇为显著。现就老师治疗湿病的独特经验作一介绍。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认为西南地区多风多湿,风为百病之长,常挟湿致病。湿性粘腻,不易骤化,缠绵难愈,易困脾阳而  相似文献   

13.
治湿证重在升脾宣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新民 《当代医学》2009,15(27):152-152
湿证是湿邪停滞于人体内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湿邪性质的证侯群,临床颇为广泛,不论外湿内湿,总以脾主运化、肺主宣降的功能失常所致,因此,临床以升脾宣肺之法以治疗湿证,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之主体,醒脾燥湿,祛邪扶正;以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利水,助肺宣达.复其通调。两药协作,升脾宣肺,化湿祛邪,临床治疗湿证,辨证施治,得心应手,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湿邪是一种具有黏滞重浊、趋下特性的致病外邪,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湿证愈加多见。由于机体不同部位的特点、功能不一,湿邪侵袭时的病机也不一致,对其进行梳理,有利于临床诊疗。湿邪分内湿与外湿,本文拟以外湿由表入里的侵袭途径为线索,结合湿邪致病的特点,论述湿邪在机体各部位致病的临床表现,并比较其致病病机的异同。此外,本文还结合西医学的研究成果阐释湿邪的致病机理,更好地为中西医融合、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和精准用药提供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5.
治湿经验谈     
湿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因湿性重浊黏滞,导致临床多种疾病缠绵难愈,今以中医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疗时病重湿邪的重要性,祛湿邪健脾胃以取事半功倍之效,祛湿邪通经络等治则.临床以三仁汤化裁应用,在多种病证中都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开卷有益》2021,(7):74-75
中医认为,长夏为夏季后的一季,时值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时,其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长夏时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故湿为长夏的正常之气.若湿气过盛,就可使人致病,临床上称为"湿邪",湿邪是一种阴邪,其性重浊黏腻. 湿邪之病,一般说来,多见于长夏暑湿季节,但其他季节也可出现,它可以随着各种时令之气侵犯人体,临床见证有寒湿、风湿、湿热、暑湿等.可见湿虽为长夏主气,可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脾脏喜燥而恶湿,湿又为阴邪,好伤人之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7.
总结韩明向教授辨治肾性水肿经验,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肺、脾、肾亏虚为本,尤以脾、肾虚损为甚;以湿、浊、瘀为标。瘀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贯穿疾病病程始终。治疗应重视补益脾、肾,治水不忘治肺,注重清热除湿,活用经典古方及善用活血化瘀之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湿热之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病邪转化及兼夹、病症表现及治则均进行了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湿热理论的基础。《内经》认为热属阳邪,其性炎上,易扰神明,易耗阴津,易生风动血;湿属阴邪,湿邪具有重浊、趋下的致病特点,与脾关系密切。二邪可以从外而感,也可以自内而生,可以兼夹为病,也可以“随气而化”。湿热病的治疗大法为热者寒之、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等。《内经》为后世湿热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玉洁教授治疗泄泻,善于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泄泻时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提倡调畅气血、恢复升降之机、调畅中焦脾升胃降之机及一身之气机。在治疗泄泻时以脾胃为轴心,治脾而不忘调肝、肾,多采用疏肝和脾法,疏解肝气、和解脾胃;脾属土,火生土,补肾阳以温脾阳。重视湿邪致病与脾胃的关系,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脾胃和湿邪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刘玉洁教授强调泄泻之治责之于脾与湿邪,治脾责之于运,治湿贵在燥。巧妙的将气机、气血、脾胃、肝肾联系在一起。对临床治疗泄泻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湿邪的隐匿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 《青海医学院学报》1992,13(2):101-102,104
湿邪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它除了具有重浊粘腻、阻碍气机等特点外,还具有隐匿和变异的性质。湿证从发病到证候演变直至辨治过程来看,湿邪遁形,易伏体内,脉因证候,变化多端。因而远不及其它邪气之显而易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