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维生素D(vitamin D,Vit D)水平的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 A1c)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75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中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Hb A1c、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OH)D3]水平并且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组中FPG、FIN、Hb A1c和HOM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DM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水平与Hb A1c和HOMA-IR均呈负相关(r=-0.548,r=-0.454,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it D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与Hb A1c水平及HOMA-IR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水平25羟维生素D3[25(OH)D3]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将13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5(OH)D3水平分为4组,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25(OH)D3水平,超声检测IMT情况。分析25(OH)D3与空腹血糖(FPG)、胰岛素、及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4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FPG、糖化血红蛋白(AIc Hb)、血压、血脂无显著差异。胰岛敏感指数(IAI)、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HOMA-β)随25(OH)D3水平降低而降低,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之相反。CIMT与25(OH)D3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低水平25(OH)D3可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AS风险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3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非缺乏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AASI根据24 h动态血压计算。结果与维生素D非缺乏组比较,维生素D缺乏组AASI(0.72±0.12 vs 0.57±0.10,P=0.029)、颈动脉IMT[(1.16±0.31)mm vs(0.98±0.30)mm,P=0.026]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5.9%vs 40.5%,P=0.012)均明显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IMT(r=-0.41,P=0.025)、AASI(r=-0.23,P=0.034)及斑块检出率(r=-0.40,P=0.021)均呈负相关。结论伴有维生素D缺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一项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入组老年男性T2DM患者126例,平均年龄56±12.4岁,根据颈动脉彩超测定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正常组(IMT1.0mm)47例和IMT增厚组(IMT1.0mm)79例,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病程、吸烟率、SBP、2h PG、Hb A1c、TC、LDL-C、CRP呈正相关,与25-OHD3呈负相关。结论低水平血清25-OHD3增加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sysis,MHD)患者25羟维生素D3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5羟维生素D3,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ELISA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环死因子α(TNF-α)浓度;检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血脂、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相关指标。结果 63例尿毒症MHD的患者中:①IMT≥1.0mm的19例,IMT<1.0mm的44例;②IMT≥1.0mm与IMT<1.0mm2组之间25羟维生素D3与IMT呈负相关(t=2.91,P<0.05)、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与IMT呈正相关(t值分别为3.25、4.32、2.67、2.78、3.12、3.08、2.66,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25羟维生素D3、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268、0.253、0.240,P<0.05)。结论 IMT≥1.0mm占30.2%,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提示MHD患者25羟维生素D3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7例,稳定斑块组50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各组血液尿酸浓度、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结果:3组的年龄、糖尿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b A1c、尿酸浓度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冠心病、血脂、Hb Alc、颈动脉IMT、性别、吸烟、糖尿病、FBG及血清尿酸含量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尿酸的含量可能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为糖尿病前期危险因素研究及其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按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疗指南关于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从门诊体检人群中筛选糖尿病前期人群325例,另筛选健康人20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人体参数和测量生化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前期危险因素,按血清25(OH)D四分位值分层,分别计算糖尿病前期患病优势比OR值及95%置信区间。结果武汉地区27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18.3%;糖尿病前期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4.4±12.3)nmol/L VS(43.5±18.4)nmol/L,P0.01];血清低水平25(OH)D组TG、HbAlc、HOMA-IR均高于高水平25(OH)D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5(OH)D浓度与BMI、收缩压、FPG、HbA1c、TG、TC、HOMA-IR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25(OH)D与糖尿病前期呈负相关[β=-0.31,OR=1.42,P=0.03],低水平25(OH)D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BMI、HOMA-IR等影响因素后,当血清25(OH)D水平达低于23.5nmol/L时,糖尿病前期患病风险显著提高[OR=1.46,95%CI(1.15-1.86),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与糖尿病前期发病呈明显负相关,低水平25-羟维生素D是糖尿病前期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6月1 042例H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组)、2 68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组)的体检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空腹血糖(FBG)、血脂、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25(OH)D等指标,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25(OH)D的相关性。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IMT明显增加,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易损斑块构成比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MT、H型高血压、HDL-C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D则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25(OH)D水平降低是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84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颈动脉斑块情况分为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有斑块组根据斑块等级又分为斑块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水平。分析血糖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有斑块组的Hb A1c、FPG、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斑块Ⅱ级组、Ⅲ级组的Hb A1c、FPG、餐后2 h血糖均高于斑块Ⅰ级组(P 0. 05),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糖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血糖控制良好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正常人25例(对照组)、按体重指数(BMI)分成糖尿病非肥胖组26例和糖尿病肥胖组34例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生化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2组的HbA1c、FPG、FINS、HOMA IR、MMP-9、IMT的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糖尿病肥胖组的FINS、HOMA IR、MMP-9的水平均高于非肥胖组(P<0.05或0.01),而HbA1c、FPG、IMT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2组血清MMP-9和HOMA-IR指标与IMT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MMP-9和HOMA-IR增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非骨质疏松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25(OH)D水平分为3组:25(OH)D20ng/ml者为G1组(n=40),25(OH)D在20ng/ml~30ng/ml之间者为G2组(n=78),25(OH)D30ng/ml者为G3组(n=32)。比较各组间血清25(OH)D、血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骨代谢相关指标水平,分析25(OH)D与HOMA-IR、骨代谢指标的关系,分析HOMA-IR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各组间血清25(OH)D、空腹血糖、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及HOMA-IR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与HOMA-IR呈负相关(r=-0.440,P0.05);各组间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及ALP无显著相关性(r=-0.041, r=-0.038, r=-0.011, r=-0.048, P均0.05),与PTH呈负相关(r=-0.597, P0.05);HOMA-IR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及ALP无显著相关性(r=0.039, r=0.030, r=0.015, r=0.044, P均0.05),与PTH呈正相关(r=0.298, 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与T2DM非骨质疏松症患者胰岛素抵抗、骨代谢指标PTH呈负相关,胰岛素抵抗与PTH呈正相关,维生素D缺乏易引起T2DM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体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四川省肾血液净化中心1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糖尿病41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94例(非糖尿病组),收集一般资料,检测血25-羟-维生素D水平、血生化、血常规及甲状旁腺激素(iPTH)。采用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肱指数评价血管病变;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以25-羟-维生素D水平小于30ng/ml为降低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前血肌酐水平较低,25-羟-维生素D水平较低;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较高的iPTH水平、临床给予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以及糖尿病为维生素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维持性透析患者较非糖尿病MHD患者有较高的维生素D不足的风险,应重视该人群维生素D不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相关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为A组和B组,同期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计算BMI,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b A1c、血清25(OH)D和游离脂肪酸(FFA)等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25(OH)D水平低于正常人(P<0.01),A组的25(OH)D水平低于B组(P<0.05)。血清25(OH)D浓度与BMI、Hb A1c、hs-CRP、FFA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正相关(P<0.05),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LDL-C、T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且血糖控制越差,BMI越高,这种差异越明显。维生素D与炎症因子h-CRP、FFA呈负相关,这可能是维生素D参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51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伴有骨质疏松分为糖尿病骨质疏松组(n=151)和非骨质疏松组(n=365),分析所有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两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25羟维生素D[25(OH) D]、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钙(Ca)、血磷(P)、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指标;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1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占68. 41%(包括严重缺乏);不足者占24. 81%;充足者占6. 78%。糖尿病骨质疏松组年龄、病程、Hb A1c、TC、TG高于非骨质疏松组,25(OH) D、FIns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病程增加、Hb A1c升高及维生素D缺乏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随年龄增长、病程增加和Hb A1c升高,维生素D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外周血中的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探讨维生素D与SLE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相关性。方法超声检查60例SLE患者合并AS(SLE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并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25-OH-D水平,分析SLE合并AS患者与外周血维生素D的相关性。结果 1)SLE组合并AS发病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SLE组(包括IMT阳性组及IMT阴性组)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MT阳性组25-OH-D水平低于IMT阴性组(P<0.05);3)SLE组IMT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345,P<0.01)。结论SLE合并AS的患者,其外周血25-OH-D水平比未合并AS的SLE患者及健康人群要低,可能与SLE合并AS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1(Solubl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ptor fami-ly member 11,sLR11)水平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Caroti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CAL)的影响。方法 82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L组,n=4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肥厚或斑块形成)和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NCAL,n=39,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肥厚或斑块形成)。血清sLR11水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或斑块检测采用多普勒超声方法。数据以均数±SD或百分值(%)表示,统计软件使用SPSS11.0。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CAL组血清sLR11水平显著高于NCAL组,2.65±0.52Uvs 1.56±0.43U,P<0.01;CAL组颈动脉IMT显著大于NCAL组,0.86±0.22mm vs 0.73±0.07mm,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清sLR11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3,95%CI 1.07-2.05,P<0.01),血清sLR11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352,P<0.01),偏相关系数为0.275(t值2.82,P<0.01),具有独立相关性。血清sLR11与BMI、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无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或IMT肥厚时血清sLR11水平显著升高,有望成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因子和疗效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脂、血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测定其血压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空腹葡萄糖(FPG)和餐后2小时葡萄糖(2hPG)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越重,伴有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越高,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TC、LDL-C和 hsCRP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SBP、TG、FPG、2hPG增高在斑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在IMT增厚组无统计学差异.斑块组SBP、LDL-C、FPG、2hPG和hsCRP较IMT增厚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颈动脉IMT与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相关.结论: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serum 25-hydroxyvitamin D_3,25(OH)D_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颈动脉斑块间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272例,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根据血清25(OH)D_3水平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10.1μg/L)75例、Q2组(10.1~12.7μg/L)67例、Q3组(12.7~18.1μg/L)65例和Q4组(18.1μg/L)65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CIMT和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166例和无斑块组106例。比较不同血清25(OH)D_3水平4组C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清25(OH)D_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25(OH)D_3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IMT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Q1组和Q2组CIMT[(1.08±0.13)、(1.05±0.11)mm]高于Q3组和Q4组[(0.91±0.15)、(0.82±0.13)mm](P0.05),Q4组颈动脉斑块率(40.0%)低于Q1组(69.3%)、Q2组(68.7%)和Q3组(64.6%)(P0.05);斑块组血清25(OH)D_3水平[(11.64±10.91)μg/L]低于无斑块组[(17.81±6.50)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_3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r=-0.384,P0.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_3与CIMT独立相关(β=-0.28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_3水平增高是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OR=0.86,95%CI:0.84~0.90,P=0.002)。结论 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可能促进CI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作为T2DM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T2DM组Hcy、hs-CRP、Cys C、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2 h血糖(2h P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TG)、空腹血糖(FPG)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叶酸(FA)、HDL-C低于对照组(P0.05);(2)IMT增厚组Hcy、hs-CRP、Cys C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P0.01),FA水平低于IMT正常组(P0.05)。(3)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cy、hs-CRP、Cys C、LDL-C、FPG、Hb A1c和2h PP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与年龄、BMI、性别、血压、TC和TG无相关性。血浆Hcy与FA负相关,与维生素B12无相关。Cys C水平与hs-CRP、2h PP、Hb A1c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Hcy、hs-CRP、Cys C是影响老年T2DM患者IMT的独立相关因素(OR=1.95、3.614、12.125,均P0.05)。结论血Cys C、Hcy、hs-CRP升高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用于早期评价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判断的意义。方法:61例脓毒症患者入选,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27例,存活组34例。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测定患者入住急诊ICU后1 h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采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血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25,P0.05)。结论: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水平有助于早期评价脓毒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