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颅骨钛铆钉回复固定颅骨骨折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外伤性骨折的颅骨骨瓣回复固定方法。方法:2001年1-11月行开颅手术的头部外伤患者中有52例骨瓣碎裂呈多块,其中24例应用颅骨钛铆钉回复固定颅骨骨折片,分析其术中操作,术后临床观察及CT检查等情况。结果:以颅骨钛铆钉固定颅骨骨折片固定牢固,平整,术后CT检查示回复的颅骨骨瓣无错位,变形。结论:应用颅骨钛铆钉回复固定颅骨骨折片操作简便快速,牢固可靠,是骨折的颅骨骨瓣回置固定的一种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肱二头肌短头带喙突骨瓣移位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收集 3 8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 ,均采用肱二头肌短头带喙突骨瓣移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 ,术后按Karlson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A级 (优 ) 3 6例 ,占 94 73 %;B级 (良 ) 2例 ,占 5 2 7%;C级(差 )无。结论 肱二头肌短头带喙突骨瓣移位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手术创伤小 ,操作简便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采取带血管蒂或肌肉蒂的骨瓣移位或移植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已有较多的报道,笔者采用腰背筋膜骶棘肌髂骨瓣移位植骨以融合腰椎不稳定的病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典型病例男,65岁,反复腰骶部疼痛三十余年,跛行,加重二年。体征:脊柱前突以胸部明显,左足行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对43例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43例患者均采用跨窦骨瓣开颅,骨瓣复位,窦旁(周)硬脑膜悬吊于骨瓣相应位置的骨孔上。结果43例术后第3、6天头部CT扫描显示血肿无复发、无残留,骨瓣无移位。出院时COS预后评分:术后死亡1例,重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2例,恢复良好39例。结论跨窦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的一种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移位及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青年股骨颈骨折23例武警浙江总队医院骨科徐跃根裴仁模金才益李钧(嘉兴314000)关键词青年股骨颈骨折旋髂深血管骨瓣移位青年人股骨颈骨折,由于受暴力及发育因素的影响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给治疗带来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移位的股骨颈骨折105例,其中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35例(A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股方肌骨瓣移位治疗35例(B组),Gard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7例;单纯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5例(C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观察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3组病例随访24~48个月,平均35个月。A、B、C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0±17.6)d、(97.0±15.3)d、(109.0±14.5)d;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7.5±3.6)分、(86.3±4.8)分、(86.1±3.5)分;骨折不愈合例数分别为1例(2.9%)、3例(8.6%)、5例(14.3%);股骨头坏死例数分别为2例(5.7%)、5例(14.3%)、7例(20.0%)。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能显著降低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骨膜瓣移位术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骨膜瓣移位术对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对2001-01~2006-06收治的89例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采用骨膜瓣移位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8个月).13例(86.7%)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2个月,平均3.5个月.有2例骨折不愈合再另行手术.无感染发生.结论:对于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骨膜瓣移位术是一种损伤性小、风险性小、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跟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由于暴力的直接作用使骨折碎块上下左右分裂,因而难于获得解剖复位,易遗留严重功能障碍,笔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针张力带骨外固定治疗35例,疗效满意。结果表明:多针张力带既可使跟骨侧壁碎骨片不易滑脱移位;又可使舌型骨折、后关节面骨折移位、塌陷及Bohler角复位后固定满意。有利骨折愈合及恢复跟骨横径与后关节面平整,促进足部韧带、跖筋膜等软组织恢复生理功能及伤足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对43例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43例患者均采用跨窦骨瓣开颅,骨瓣复位,窦旁(周)硬脑膜悬吊于骨瓣相应位置的骨孔上.结果 43例术后第3、6天头部CT扫描显示血肿无复发、无残留,骨瓣无移位.出院时GOS预后评分:术后死亡1例,重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2例,恢复良好39例.结论 跨窦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骑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的一种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与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加骨瓣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9月-2002年1月收治的30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138例中,Garden II型49例,Ⅲ型68例,Ⅳ型21例。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结果:138例中,17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12.3%,其中采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患者81例,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6.2%,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加骨瓣移植57例,1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21.1%。结论:股骨颈骨折所致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的发生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良好的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可达理想的治疗效果。股骨颈骨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不必同时采用骨瓣移植用以防止股骨头坏死或骨不连的发生,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如果全身健康状态好,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仍然是临床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缝匠肌骨瓣修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中髋臼节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初步修复结果。方法16只成年山羊进行左侧THR,并造成髋臼上方负重区40%的节段性骨缺损。随机分成2组,分别以缝匠肌髂骨瓣和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术中行骨瓣血运、带血管蒂缝匠肌骨瓣活动长度的观察,术后行大体、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中缝匠肌髂骨瓣血运良好,有足够的活动长度;术后X线显示移植骨块及置换假体位置良好,固定牢靠;缝匠肌髂骨瓣仍然保持基本正常松质骨结构,与髋臼可以形成类似骨折愈合的连接。结论缝匠肌骨瓣可以很好地修复髋臼节段性缺损,效果优于游离骨瓣。  相似文献   

12.
探讨应用带血供(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及骨不连.对于骨延迟愈合、骨不连发生率较高的胫骨中下1/3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或较大面积粉碎性颅骨骨折并硬脑膜损伤时,常采取骨窗开颅手术,有时将硬脑膜敞开以缓解颅内压力.由于硬脑膜破损,容易引起并发症.近年来,我们研究用带蒂骨膜瓣减张缝合硬脑膜,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手术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植骨与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湖北省中医院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40例,根据植骨与否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每组各2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 1岁。高处坠落伤27例,道路交通伤1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临床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hler角、跟骨高度、B?hler角丢失度、跟骨高度丢失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hler角和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植骨组B?hler角丢失度和跟骨高度丢失度显著低于非植骨组(P <0. 05)。结论尽管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是否植骨不影响患者临床功能,但是植骨可减少术后B?hler角和跟骨高度的丢失,不增加并发症,因此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5.
解答:(1)对于关节内骨折,采用石膏固定会造成关节僵硬;(2)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再进行石膏固定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关节僵硬;(3)关节面骨块的塌陷会造成关节下骨的压缩,不能以牵引和闭合复位的方法复位;(4)大的关节面的塌陷并不会在表面填充纤维软骨,由于骨块移位所导致的关节不稳定将会十分明显;(5)关节内骨块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固定是重建关节内骨与骨间的适应性所必须的;(6)在已复位的关节面下的骨缺损必须植骨,或使用其他替代物填充以防止骨块再移位;(7)骨骺及干骺端部位的移位必须予以纠正,以恢复正常的肢体对线;(8)早期的活动对于防止关节僵硬并保证关节愈合和功能恢复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骨折有绝对稳定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4例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治疗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按骨折线及骨折近段的改变,分为裂缝、囊变,分离、硬化及坏死5型,按骨折移位分为无移位、轻度移位及中度移位3型。无移位骨折28例多为裂缝、囊变及分离型,经石膏固定均愈合。轻度移位骨折21例及重度移位骨折5例,多为硬化型及坏死型,非手术治疗多不愈合,手术治疗皆愈合。故对无移位骨折,应选择石膏固定治疗;对移位骨折则应选择手术治疗,以掌侧入路,复位并植骨者,愈合较快,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加缝匠肌骨瓣植骨治疗。结果 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均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方法,优良率达87.2%。结论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加缝匠肌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水泥加固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广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5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骨水泥组(n=24)和传统PFNA组(n=30)。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内固定移位程度以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传统PFN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股骨头坏死,传统PFNA组内固定移位程度显著大于骨水泥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PFNA组内固定失败2例,骨水泥组0例。骨水泥组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PFN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加固技术结合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临床可行性,初步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收治的50例行常规颞顶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常规骨瓣组,将2014—2018年收治的50例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大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生活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患者预后。结果常规骨瓣组和大骨瓣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的脑梗死、切口疝、癫痫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大骨瓣组恢复较好患者比例高于常规骨瓣组,死亡患者比例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下颈段损伤颈椎不稳,经颈前路减压植骨,由于固定未很好解决,植骨块易移位、脱落。我院从1987年8月~1994年1月应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段损伤,效果满意。解剖标本及CT测量方法1.解剖标本测量:用东北出土成人脊柱干燥标本颈段,共测量150个椎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