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MHD患者常因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入院。部分患者病情危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法离开病房前往血液透析室接受透析治疗,需接受床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于长期使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行血液透析的患者,AVF穿刺或放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均可为CRRT提供血管通路。使用AVF可减少中心静脉穿刺相关风险,但可能损伤AVF,甚至造成AVF失功。使用中心静脉临时置管保护了AVF,但增加了中心静脉穿刺的风险。目前在血管通路的选择上仍存争议。本文就MHD患者CRRT治疗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相关理论依据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通路功能良好是维持性透析的重要保证,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AVF通路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的端侧吻合。AVF建立后影响血流量的情况涉及很多因素,包括血管分布因素,如血管直径和长度;血管网结构,如静脉侧枝数量;毛细血管床的阻力以及吻合口的结构等[1],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实时动态观察内瘘血管影像学信息,判断通路功能,早期发现血管并发症并提示临床及时干预,从而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本文回顾分析了2011年01月~2016年03月在我中心采用AVF透析的354例患者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龄3个月)患者临床资料、血流量、超滤量、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析首次血液透析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不同类型血管通路的分布情况,并按性别、年龄、透析龄对各种血管通路的选择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90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25例,年龄(54.6±14.5)岁;2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88.2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10.34%,移植物内瘘(AVG)1.38%;首次使用各种血管通路的比例为AVF 15.17%,TCC(CGN)1.38%,临时透析导管83.45%;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病的患者比较,AVF使用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661),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AVF使用比例较2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使用AVF透析患者中,有AVF失功重建史占比32.68%,有临时导管置入史占比达82.28%。290例维特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44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的患者中AVF的使用率分别为88.89%、90.20%、90.11%、88.00%,各年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57,P=0.982);在透析龄1年、1~5年、5~10年、10年的患者中AVF使用率分别为72.73%、86.51%、96.20%、98.08%,组间比较,透析龄1年、1~5年与5~10年或10年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透析龄为5~10年与10年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3)。结论血管通路选择与年龄、性别无关,与原发病、透析龄等密切相关。在本中心,动静脉内瘘作为主要血管通路,但透析导管使用比例较高以及有导管置入史比例高,对内瘘长期使用影响大。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AVF)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常用的透析通路,但在建立及透析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常见者包括内瘘成熟障碍、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等。早期发现AVF并发症并适当干预、保持通路畅通,可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预后。超声检查可评估及辅助AVF成熟、早期发现AVF常见并发症并辅助介入治疗等。本文就超声在AVF并发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B超测量腹膜透析患者腹内导管末端与盆腔最低位置间的距离,并初步探讨该距离对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腹膜透析置管的1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74岁。根据男女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将这些患者分为男性组76例和女性组61例。另外,通过B超测量出的患者术后一周腹膜透析管腹内段末端位置与盆腔最低位置间的距离将各组又分为0~3 cm组、3~5 cm组、5 cm组3个亚组。追踪观察137例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是否出现腹痛、血性腹膜透析液及灌引流是否通畅等临床表现,随访3个月。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比较男女2组间及各亚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的3个亚组中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显示当腹膜透析导管腹内段末端位置与盆腔最低位置间距离为3~5 cm时其发生率最低,明显优于其它2个亚组。另外,该研究发现距离在0~3 cm时,患者易发生腹痛且程度较重;而距离在5 cm时,较易发生漂管及网膜包裹等并发症。结论该研究表明当B超测量出的距离在3~5 cm时,无论男女患者发生上述腹膜透析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这提示腹膜透析置管的医生在手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体型等仔细确定切口位置及导管置入腹内的长度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腹膜透析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原位二次动静脉内瘘(AVF)吻合术后不同时间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近年来本院收治的AVF失功能后行原位二次AVF吻合术的血透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术后即行深静脉临时置管维持正常透析,1个月后再进行内瘘穿刺)和观察组(n=25,术后首次透析即行内瘘穿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时的AVF血流量及术后12个月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时的AVF血流量均达到230mL/min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出现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58.3%、17.4%,其中两组假性动脉瘤和内瘘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0.8%、25%和4.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瘘闭塞、皮下血肿、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2%、4.2%、4.2%和4.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二次AVF吻合术后首次透析即进行内瘘穿刺不仅能确保充足的血流量,如穿刺方法适宜,还可能会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对目前国内外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维护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在做好AVF穿刺综合护理的同时,定期监测内瘘血流量,重视AVF感染的预防护理,落实透析后的压迫止血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居家自我护理,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期减少AVF并发症,延长AVF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首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形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现况,分析内瘘术前后行中心静脉插管(CVC)的危险因素,为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通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并首次行AVF成形术的110例患者,统计患者基本资料、生化检查和选择血管通路类型。根据是否插管将患者分为CVC组和非CVC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插管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男7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5.4±15.4)岁。首次建立AVF时,单纯建立AVF的有51例(占46.4%),AVF手术期间同时插管的患者59例(占53.6%)。年龄、性别、学历和合并疾病等17个因素参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无随访、随访时间、腹膜透析史和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插管率明显上升。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无随访和腹膜透析史是插管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首次建立AVF的患者中,插管率较高,无随访和腹膜透析史是插管的危险因素。为计划性建立AVF,患者应进行早期有效随访,医生应及时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减少插管率。  相似文献   

9.
正血液透析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生命的最基本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具有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临床首选的透析通路。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血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建立成熟的自体AVF,必须依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或涤纶套长期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是否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栓的发生。方法选择以自体AVF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92例,观察1年是否有过1次或1次以上的内瘘血栓栓塞事件,将其分为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Hcy、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铁蛋白等1年内两次化验的平均值指标及透析时间,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入选92例MHD患者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19.6%(18/92),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例MHD患者Hcy异常发生率为100%,但2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CRP和铁蛋白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分析提示Hb和透析低血压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Hcy、CRP不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VF血栓组的透析时间及Hct低于非AVF血栓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细胞、SCr、血小板、LDL、Alb等生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低血压、Hb都是MHD患者AVF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Hcy、CRP等与AVF血栓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多,透析龄不断延长,其相应的并发症处理也越显重要。中心静脉是常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及血液透析导管)的最终回路,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可引起严重的静脉高压,影响通路的使用甚至缩短透析龄。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中心静脉疾病成为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一大难题。随着通路维护的广泛开展,中心静脉疾病作为血透通路的终极并发症,也越来越得到通路医师及患者的重视。2019年发布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较第一版增加了中心静脉疾病的章节[1];2023年英国发布的通路指南更新版也特意将中心静脉病变单列一节[2],这均凸显中心静脉对于血透通路的重要性。第2版中国专家共识初步阐述了中心静脉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此作为临床工作的指导原则,并着重强调预防,减少或避免中心静脉插管,以降低中心静脉疾病的发生。不过,近几年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以及诊治经验进一步丰富,又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maintains hemodialysis,MHD)是支持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存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透析通路主要有人造血管,自体AVF及留置导管。参照国际指南的建议[1],长期性血管通路首选仍然是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它具备并发症少、操作简单、使用时间长、费用低等优势。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各种因素会导致AVF失功[2],大大影响患者生存期。为了更好的规避一些可控的AVF失功危险因素,我们将本院接受治疗的MHD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可能影响AVF使用寿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动一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一种通路,是较为理想的长期血管通路,AVF的好坏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率,因此,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AVF是进行透析治疗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和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应用。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显微外科自2012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管通路类型分为2组:头静脉-桡动脉AVF(桡-头AVF组,n=161)、尺动脉-贵要静脉AVF(尺-贵要AVF组,n=32)。通过查询住院病历、门诊记录、随访记录,通过血管通路(AV)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DUS)等检查,观察和记录记录的患者内瘘成熟、功能障碍、管腔狭窄等信息。结果 在纳入的193例中,92例(47.7%)在AV建立前使用中心静脉插管(CVC)进行血液透析,平均使用时间为134.8±66.2 d。两组在年龄、性别、血压、实验室检查、ESRD病因和伴发疾病方面没有显著差异;14例(7.4%)放弃VA,21例(10.8%)因各种原因死亡;28例(14.7%)因静脉瘘管失功不能使用VA,其中13例(6.8%)接受二次或改良手术。桡-头AVF组和尺-贵要AVF组在上述数据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VF术后并发症分别为血栓、血肿形成、感染、动脉瘤形成、管腔狭窄和静脉瘤样扩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在建立AV后的各种原因的死亡以及导致AVF失败或弃用的相关因素涉及到年龄、外周血管疾病、桡动脉直径有关,但与手术方式选择无关。结论 AVF安全有效,并发症低;医生可根据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透析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是首选的透析通路[1]。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和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无法建立AVF的患者日益增多,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是这部分患者长期透析通路的首选,在美国约20%的患者使用AVG作为长期透析通路[2-3]。文献报道AVG在1年、2年和4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应用最多的方式.建立和维护理想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长期血管通路,其功能状况将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状况[1].因此,AVF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如何保护AVF,提高其使用年限,减少内瘘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是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的重点.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的的护理.由于AVF关系透析患者生命,因此,对动静脉内瘘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  相似文献   

17.
<正>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狭窄和血栓形成是AVF最常见的并发症,常直接导致AVF丧失功能[1,2]。无论是新建立的内瘘,还是在使用过程中,血液透析患者终身都笼罩在内瘘无法正常使用的阴影中,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和经济损失。据相关报道:新建立的AVF有50%的内瘘狭窄或血栓形成发生在透析前,84%发生在透析第1年[3];在AVF使用的6个月、1年、2年、3和4年中,AVF通畅率分别为79. 5%,70. 0%,65. 0%,60. 5%,48. 0%[4]。内瘘失功后主要治疗措施是重新建立内瘘,这会极大地减少患者有效血管供给,反复重建会耗竭血管通路,而预防内瘘狭窄和血栓形成的措施有限,效果不佳。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来本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18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的180例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了排尿困难、出血、疼痛及感染等并发症,其中以感染最为严重。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炎、糖尿病、穿刺针数及使用抗生素的方案是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炎、糖尿病、穿刺针数及使用抗生素的方案均是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患者会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要特别注意这些因素,以减少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施雁 《护理学杂志》1997,12(4):237-238
静脉穿刺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和低血容量病人的中心静脉压监测、静脉营养方法、血液标本采集和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例。我院自1978~1995年进行了24460倒静脉穿刺置管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介绍如下。1材料和方法行预外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的穿刺用长7cm、内径0.2cm的20号不锈钢穿刺针及外径0.15cm、长40cm的硅胶管,采用外管内置管法;颈内静脉用国产静脉穿刺套管针,采用钢丝导引置管法;头静脉用进口深静脉穿刺套管外,也采用钢丝导引置管法。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情况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非常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行非常规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追踪观察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首次穿刺成功率、透析中的血流量、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首次穿刺成功率和透析中的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假性血管瘤形成和血管狭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局部血管硬化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地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了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