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血管病是当代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出血性中风相比约为3:1.用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已取得一定的疗效和研究成果.现将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分期分型治疗 许多医家根据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及病机特点,分期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2.
一弓人 《看医生》2004,(9):36-37
中风.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当前美国的第三大死亡危险因素.在中国也相当常见。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因此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预防中风是防治中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脑中风以及与脑中风相关的死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其相关的脑中风占所有缺血性脑中风的8%-29%.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与中风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规范及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颈动脉血管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也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特别在治疗高风险的患者中有出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尽管多年来人们不断努力寻求中风的防治方法,但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仍未能根本改变,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和社会密切关注的课题,而在所有中风中,缺血性中风占60%--80%,本文就2008年以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0):73-73
脑中风,学名为脑卒中,目前已成为中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病例超过200万,每年死于中风者约150万人,致残率高达75%,其发病率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一旦发生中风,治疗比较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四高"特点。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约80%的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约25.5%~56%的患者存在中风后孪缩畸形,这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而运用温针灸、穴位注射配合关节松动治疗脑中风后孪缩畸形却能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四高"特点。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约80%的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约25.5%~56%的患者存在中风后孪缩畸形,这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而运用温针灸、穴位注射配合关节松动治疗脑中风后孪缩畸形却能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和脑梗死均属于中医学的“中风”范畴,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第2位原因,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因的首位。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1]。发病后的2周至6个月为中风恢复期[2]。中风恢复期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时期,治疗得当与否。决定着患者预后的好坏。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日渐增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包括脑血栓与脑栓塞,属于祖国医学"中风"、"卒中"之范畴.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强语塞、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世纪在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中,中风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偏瘫、失语、认知障碍为常见.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为治疗本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保护脑缺血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高致残、高复发的常见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我国脑血管疾病居三大死亡原因(脑血管病、心脏病、癌症)首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60%~80%[1].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其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较快,兹就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成为目前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本病以脑卒中为主,尤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多见,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缺血性脑卒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主要病机特点,治宜益气活血法。益气以改善气虚状态,活血以畅通气血渗灌。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中风实验与临床研究的不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中风的死亡高峰期,探讨发病、死亡与节气的关系.方法:以180例急性中风患者的死亡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个节气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作圆形统计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急性中风的死亡高峰期.结果:180例急性中风死亡患者(包括90例缺血性中风与90例出血性中风)在死亡节气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死亡高峰期.急性中风患者在惊蛰至立夏为相对低死亡节气.其中缺血性中风在小满至立秋为相对低死亡节气;出血性中风在春分至夏至为相对低死亡节气.结论:急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死亡高峰期,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相对高死亡节气的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急性中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詹三华  任中万 《中原医刊》2011,(17):116-117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中风、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5%。脑卒中由于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极其重要的疾病。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在增加[1],幸存的患者大部分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是一种现代流行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存在,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有关部门获悉,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专家介绍,患了高血压如果不治疗,平均13.9年后,就会引发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导致残疾甚至死亡.采用药物控制高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脉注射液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中风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人类常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我院自2001年7月~2003年10采用生脉注射液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中风4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风是全球危害人类健康且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中风失语是中风病的五大主症之一,是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运用或理解语言的功能障碍或缺失.据统计,中风患者约70%~75%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1].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和冠心病、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而中风居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临床上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中风),都有其特有的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8.
刘萍 《微创医学》2001,20(5):709-711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是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病,本文着重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当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也是三大疾病中发展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高、致残最重的病种 ,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痛苦 ,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据WHO公布资料 ,在 5 7个国家中 ,有 40个国家把出血性中风的死亡率列入了前三位 ,其中在日本和中国已占首位。因此如何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已成为当前医学上的攻关重点。近年来 ,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救治颇有进展 ,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总结出一系列治疗方法 ,现作一综合分析。1 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出血性中风 ,属现代医学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中风又名卒中,是内科常见的危急症候,目前,中风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引起人类残疾最主要的原因,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一个很大的社区活动--阶梯工程,目的是通过社区登记的方式,减少包括中风在内的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我国是全世界中风复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说明我国对中风防治工作滞后,迫切要求我们医界同仁对中风的防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社区管理、促进全民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